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改革風勁正揚帆

發布時間:2022-04-22 09: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屯墾興(xing) ,則西域興(xing) ;屯墾廢,則西域亂(luan) 。”這是被千百年曆史反複證明的一條鐵律。

  2014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考察時指出,新形勢下,兵團工作隻能加強,不能削弱。做好新疆工作,必須把兵團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在事關(guan) 根本、基礎、長遠的問題上發力。要發揮好兵團調節社會(hui) 結構、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區域協調、優(you) 化人口資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團真正成為(wei) 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zhong) 的大熔爐、先進生產(chan) 力和先進文化的示範區。此後,黨(dang) 中央對兵團推進深化改革作出頂層設計和安排部署,為(wei) 兵團全麵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這場改革對兵團人來說,任務艱巨,意義(yi) 重大,他們(men) 唯有拿出“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以推動改革全麵發力、多點突破。如何讓團場體(ti) 製機製實現革命性重塑?如何讓國資國企“涅槃重生”?如何以改革詮釋“新屯墾”的內(nei) 涵?兵團人以實踐探索著答案。

  萬(wan) 物複蘇的春天,光明日報調研組深入團場、連隊、農(nong) 田,踏訪企業(ye) 生產(chan) 車間,探究兵團改革的動力之源及具體(ti) 路徑。

  1.打破“五統一”,團場提振生產(chan) 積極性

  四月,大地回暖,兵團廣袤的農(nong) 田迎來了繁忙的春耕春播。

  在兵團第六師共青團農(nong) 場一塊上千畝(mu) 的棉田裏,6台無人駕駛棉花播種機在北鬥衛星導航的精準定位輔助下,在地裏沿著直線緩緩前行。一趟下來,平整土地、鋪膜壓膜、鋪設滴灌帶、精量播種多項作業(ye) 全部完成。原本需要一個(ge) 月時間的春播,如今10天就能完成。

  前不久,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公布了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共建先行縣(市、區)名單,六師共青團農(nong) 場榜上有名。從(cong) 育種到收獲,從(cong) 初級產(chan) 品到深加工,從(cong) 農(nong) 業(ye) 裝備製造到農(nong) 業(ye) 旅遊,共青團農(nong) 場一路領跑。

  2014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共青團農(nong) 場考察時,文晨霞剛大學畢業(ye) ,還是一名大學生誌願者。如今,她已成長為(wei) 農(nong) 場業(ye) 務骨幹,也見證著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帶來的變化:“體(ti) 製機製活了,人氣旺了,職工積極性足了。”

  文晨霞清楚地記得,改革的號角是2017年6月吹響的,六師五家渠市被兵團黨(dang) 委確定為(wei) 整師推進試點,共青團農(nong) 場二連則成了改革的先行者。改革一啟動,就瞄準打破“五統一”發力——這是兵團自成立以來,以連隊為(wei) 單位實行的“統一種植,統一農(nong) 資采供,統一產(chan) 品收購,統一農(nong) 機作業(ye) ,統一產(chan) 品銷售”管理體(ti) 製。曆史上,兵團正是靠著這一管理體(ti) 製,在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進程中一路領跑,但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五統一”集中管理的弊端日益凸顯,嚴(yan) 重影響了職工的生產(chan) 積極性。

  改革“大招不斷”:土地確權入戶,一張張紅彤彤的土地確權證書(shu) ,讓職工們(men) 吃下“定心丸”,有了主動權。連隊幹部取消“終身製”,打破“鐵飯碗”,由原來的委任、派任改為(wei) 一線職工選舉(ju) 產(chan) 生,連隊所有的事務要通過“四議兩(liang) 公開”決(jue) 定,職工們(men) 成為(wei) 連隊的主人和主角。

  改革讓職工的收入明顯增加。“2014年,我家年收入兩(liang) 三萬(wan) 元,現在能達到十多萬(wan) 元。”共青團農(nong) 場四連職工許萬(wan) 秀說,去年天氣幫忙、價(jia) 格給力,她家收入20多萬(wan) 元,連隊裏家家戶戶都增收不少。

  經過土地確權,許萬(wan) 秀分到50畝(mu) 身份地,又承包了100畝(mu) 地種棉花。種子、農(nong) 藥可以自主購買(mai) ,種出的棉花賣給誰自己說了算。地還是那片地,種地的積極性增加了,棉花質量逐年提升。“去年棉花行情好,籽棉每公斤賣到十二三塊錢,種50畝(mu) 地就能收入十來萬(wan) 元,這擱以前想都不敢想。”許萬(wan) 秀說。

  甩掉了行政命令和行政幹預,土地種植效益明顯提升。在穩住棉花種植的前提下,共青團農(nong) 場又發展種植了1.5萬(wan) 畝(mu) 小麥、1萬(wan) 多畝(mu) 西甜瓜以及5000多畝(mu) 玉米。

  種植效益增加了,錢包鼓起來了,撂地外出的職工紛紛回流,農(nong) 場的人口不斷增加。共青團農(nong) 場副書(shu) 記、副政委張風團介紹,團場從(cong) 改革前的七八千人增加到現在的一萬(wan) 兩(liang) 千人。人氣旺了,農(nong) 場的道路、路燈、自來水管網、電網等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升級改造,城鎮化率也由2014年的78.2%提高到現在的90.1%。更讓人驚喜的是,有知識、懂技術的年輕人也紛至遝來。今年共青團農(nong) 場招收44名職工,有600多人報名。鄰近的芳草湖農(nong) 場,招收100名職工,報名人數達到2300多名,其中不乏研究生。

  來自兵團黨(dang) 委團改辦的數字顯示,團場改革全麵推開以來,職工承包土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兵團團場職工回流和新進入勢頭迅猛,農(nong) 牧業(ye) 一線職工人數從(cong) 2016年底的27.09萬(wan) 人增加到了目前的36.7萬(wan) 人,一舉(ju) 扭轉了改革前十餘(yu) 年連隊職工隊伍萎縮退化的局麵。

  2.推行“四分開”,國有企業(ye) 在管理機製上“動手術”

  作為(wei) 兵團黨(dang) 政軍(jun) 企合一特殊體(ti) 製機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國有企業(ye) 具有“兵”的特質。經過幾代兵團人不懈努力,以天業(ye) 集團、天康生物、天潤乳業(ye) 、青鬆建化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現代企業(ye) 發展壯大,成為(wei) 推動兵團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骨幹力量。

  然而,隨著發展步伐的加速,兵團國有企業(ye) 市場主體(ti) 地位不明確、與(yu) 市場經濟體(ti) 製機製不適應的問題日益凸顯。

  怎麽(me) 辦?零敲碎打、小打小鬧的改革顯然隻能延喘保命,想要起死回生,就必須來一次徹底改革。關(guan) 鍵時刻,兵團黨(dang) 委和師市黨(dang) 委送來了堅強有力的支持:“大膽試、大膽改!”

  2020年11月,兵團召開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會(hui) ,提出“明確所有權、放活經營權、強化管理權、落實監督權、規範處置權”改革思路,吹響國資國企改革集結號。

  在青鬆建化,改革瞄準“大而散、大而弱”發力,果斷關(guan) 停並轉旗下規模小、能耗高、效益差的“僵屍企業(ye) ”,引進非公有製企業(ye) 參與(yu) 旗下物流公司、塑化公司的混合所有製改革;通過債(zhai) 券重組、產(chan) 權重整、資本重組等方式對分、子、控股公司進行優(you) 化重整。青鬆建化資產(chan) 規模從(cong) 100多億(yi) 元降到70多億(yi) 元,但審計結果顯示,資產(chan) 效益更高,發展更良性更健康。

  改革最難的是人員處置。青鬆建化從(cong) 集團總部機關(guan) 人員“開刀”,17個(ge) 部室200餘(yu) 人精簡為(wei) 8個(ge) 部室47人;取締伊犁青鬆南崗公司機關(guan) ,原來的13部室97人,整合歸並入4個(ge) 部室減至29人;全員競聘上崗,原來的科長、主任科員被部長、業(ye) 務主管所取代。

  不吃老本,再立新功。青鬆建化董事長鄭術建說,通過一係列“刮骨療毒”,青鬆建化2017年扭虧(kui) 為(wei) 盈,並連續五年實現盈利,2021年利潤總額達到4.27億(yi) 元。但企業(ye) 並沒有滿足現狀,而是按照兵團國資委“盤活存量、做大增量,做強北疆、向南布局”的改革要求繼續發力。

  緊盯市場化推進“三項製度”改革,天潤乳業(ye) 打破企業(ye) 原有勞動、人事、分配體(ti) 係,引進更科學、先進的績效考核模式,明確經營層人員年度目標、任務、獎懲舉(ju) 措,按照業(ye) 績考核辦法和薪酬管理辦法考核和定薪,真正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的管理機製。

  緊盯市場化激發科技創新動能,天潤乳業(ye) 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製,與(yu) 江蘇大學、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等進行產(chan) 學研合作,建立國家奶業(ye) 首席專(zhuan) 家為(wei) 引領的企業(ye) 專(zhuan) 家團隊;設立牧業(ye) 檢測實驗室,3項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申請獲得授權,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在疆內(nei) 領先,為(wei) 企業(ye) 高質量發展積蓄了深厚動力。

  兵團國資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兵團在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進程中,著力打破長期以來實行的“黨(dang) 政軍(jun) 企合一”的經濟體(ti) 製,從(cong) 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四分開”入手,推動改革進入“深水區”。截至2021年底,兵團國有企業(ye) 資產(chan) 總額達5929億(yi) 元,同比增長4.98%。國有企業(ye) 活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持續增強,“主力軍(jun) ”“壓艙石”作用更加彰顯。

  3.融合“一盤棋”,兵地努力共建“一家親(qin) ”

  春風和煦,70多歲的張壽華迫不及待地脫去厚重棉衣,帶著60多名夥(huo) 伴,穿行在頭屯河穀森林公園內(nei) 。上百個(ge) 人工湖破冰解凍,數百萬(wan) 株綠植鬱鬱蔥蔥,歡聲笑語蕩漾在河穀兩(liang) 岸。

  調研組注意到,這個(ge) 已經躋身4A級景區的森林公園,從(cong) 去年開始,就多次火爆“出圈”,成為(wei) 烏(wu) 魯木齊市、昌吉州和兵團第十二師群眾(zhong) 休閑娛樂(le) 健身的“網紅打卡地”。

  生態共治共享。“頭屯河穀森林公園的打造,是兵地融合發展的縮影與(yu) 見證。”兵團第十二師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政委、宣傳(chuan) 部部長閆衛華深有感觸。

  頭屯河發源於(yu) 天山山脈中部,奔湧而來的冰雪融水汩汩流淌190公裏,滋潤著烏(wu) 昌大地,哺育著兩(liang) 岸各族群眾(zhong) 。過去,這裏因缺乏有效治理和管理,垃圾遍地,群眾(zhong) 稱之為(wei) “頭疼河”。

  2019年,兵團第十二師和昌吉州按照“一個(ge) 規劃、一張藍圖、一體(ti) 實施”的要求,正式啟動河穀兩(liang) 岸綜合治理項目。

  清除垃圾,拆除違建,搬遷企業(ye) ,種下300多萬(wan) 株樹木、150餘(yu) 種植物,打造了78公裏長公園水係、形成了10.2公頃水麵人工湖,第十二師投資13億(yi) 元,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打造,讓頭屯河變身沿岸百姓的“幸福河”。

  項目推進過程中,兵地雙方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第十二師主動補位,在頭屯河東(dong) 岸打造新疆遊客集散中心,與(yu) 坐落在河西岸雪蓮花造型的新疆大劇院遙相呼應,為(wei) 烏(wu) 昌城市群再添一處地標。

  產(chan) 業(ye) 共建共興(xing) 。2007年,為(wei) 促進兵地融合,第十二師和烏(wu) 魯木齊經開區(頭屯河區)打破行政界限,按照園區共建、利益分成的模式,探索建設產(chan) 業(ye) 發展合作區。

  憑借這便利的交通區位優(you) 勢和良好的服務,這一發展合作區吸引多家企業(ye) 入駐,目前總麵積達到23.7平方公裏,累計投入資金150億(yi) 元,不僅(jin) 滿足了企業(ye) 落地的需要,也完善了基礎配套設施、改善了民生。

  不獨第十二師,兵團牢固樹立“兵地一盤棋”“兵地一家人”思想,推進兵地在經濟、文化、社會(hui) 、民族團結等方麵發展再上新台階,為(wei) 新疆社會(hui) 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力量——

  第十一師持續完善兵地融合聯席會(hui) 議機製,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製,加強兵地之間聯動協作和溝通,形成工作合力,把兵地融合發展製度成果轉化為(wei) 治理效能;

  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組織各學校與(yu) 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各學校開展校際結對幫扶活動;開展兵地學校“教育教學、文化建設、教研互動”交流活動,力促優(you) 質教育均衡發展;

  在城鎮、警營、社區、連隊、邊境一線,第十師北屯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石榴”文藝輕騎兵誌願服務隊所到之地,處處是綻放的笑顏、熱烈的掌聲、火熱的激情。

  近年來,兵團自覺把兵團工作置於(yu) 新疆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中來思考、推動兵地融合在多層次、寬領域緊鑼密鼓展開,兵地生態環境保護“一盤棋”、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得到全麵落實,經濟發展共促、文化交流共融、民族團結共創、醫療服務互惠、幹部人才共享的良好局麵加速形成。

  4.回溯“來時路”,為(wei) 持續深化改革總結新經驗

  調研組在走訪中發現,全麵深化改革的決(jue) 策部署在兵團上下正一點一滴轉化為(wei) 生動實踐,改革的成效春風化雨,正潤物無聲地惠及300多萬(wan) 職工群眾(zhong)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兵團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不少經驗:

  改革要緊跟時代步伐,回應現實需要。“生在井岡(gang) 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wan) 裏,屯墾在天山。”新中國成立初期,兵團人在天山南北揮汗如雨,把紅色基因、優(you) 秀文化和豐(feng) 收的希望一起播撒在邊陲大地,在屯墾戍邊上取得了驕人成績。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國內(nei) 外形勢的變化,兵團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ti) 製日益趨於(yu) 僵化,管理“缺位”與(yu) “越位”並存,各種矛盾和問題逐漸凸顯,人員大量富餘(yu) 流出、經濟增速放緩、維穩戍邊能力下降。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兵團人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指引下,吹響了改革“集結號”,壯大兵團綜合實力,提高維穩戍邊能力,促進兵地融合發展,全麵深化兵團改革,建設高素質兵團隊伍。恰逢其時的改革,進一步盤活了體(ti) 製機製,進一步壯大了綜合實力,切實提高了維穩戍邊能力。

  改革要著眼體(ti) 製機製創新,釋放發展動力。團場是兵團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人口集聚、兵地融合和維護穩定的基本單元和重要載體(ti)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兵團黨(dang) 委把團場綜合配套改革作為(wei) 兵團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把連隊改革作為(wei)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的關(guan) 鍵,狠抓連隊綜合改革、團辦企業(ye) 改革、團場機構改革、團場財政體(ti) 製改革等基礎性、製度性改革,完成了“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任務,推動團場管理體(ti) 製實現了革命性重塑。

  改革為(wei) 兵團增加了活力,增添了動力。連隊打破“五統一”,土地確權到戶,解放了生產(chan) 力,職工增加自主性、積極性;國有企業(ye) 持續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四分開”,行政指令行政幹預大幅減少,“企”的地位進一步確立,越來越多的企業(ye) 扭虧(kui) 為(wei) 盈、效益增加、競爭(zheng) 力提升;向南發展步伐更加堅實有力,北屯、阿拉爾、昆玉、鐵門關(guan) 等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新型城市迅速興(xing) 起,極大改變了南疆的城鎮麵貌,為(wei) 推動兵團“三大功能”“四大作用”的發揮,全麵提升維穩戍邊能力提供了重要戰略支點。

  改革要立足主責主業(ye) ,在關(guan) 鍵領域持續發力。維穩戍邊是兵團壓倒一切的職責使命,改革要始終圍繞這一總目標發力。實踐過程中,兵團充分發揮調節社會(hui) 結構、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區域協調、優(you) 化人口資源等特殊作用,彰顯兵團優(you) 勢,始終站在促進民族團結的第一線、維護穩定的第一線,確保兵團轄區社會(hui) 和諧穩定,在維護新疆社會(hui) 大局穩定中強化責任擔當,主動作為(wei) ,使兵團始終成為(wei) 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zhong) 的大熔爐、發展先進生產(chan) 力和先進文化的示範區。這樣的做法收獲了良好效果。

  同時,兵團在兵地融合發展中持續深化改革,致力於(yu)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時代黨(dang) 的治疆方略,自覺把兵團工作置於(yu) 新疆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中來思考、推動,創新了“肩並肩、愛國情”團結共建、“手拉手、兄弟情”結對幫扶、“根連根、骨肉情”溫暖入戶、“心連心、魚水情”黨(dang) 群連心等措施,推動各族幹部職工群眾(zhong) 在日常交往中增進感情,在互學共進中實現交流交融,在共同生產(chan) 生活中相互幫助、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夯實新疆社會(hui) 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群眾(zhong) 基礎。

  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在進一步的改革實踐中,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還需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創新嚐試,為(wei) 企業(ye) 發展“賦能”,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造福”,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黨(dang) 的治疆方略在新疆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李慧、尚傑,石河子大學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常務副部長卿濤,石河子大學兵團屯墾戍邊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安軍(jun) 、教授張彥虎,石河子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經濟學係主任張傑)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