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小麻花做成致富大產業

發布時間:2022-04-25 10:23:00來源: 人民日報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重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繼續支持脫貧地區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要鼓勵和扶持農(nong) 民群眾(zhong) 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nong) 民收入。

  在河南省民權縣麻花莊村,作為(wei)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金黃的麻花不僅(jin) 是村民喜愛的特色食品,還發展成推動當地脫貧致富的特色產(chan) 業(ye) 。小小的麻花怎樣承載起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致富願景?小作坊如何變為(wei) 脫貧致富的大產(chan) 業(ye) ?近日,記者走進麻花莊村,探尋當地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帶來的巨大變化。

  ——編 者

  清晨一場小雨,空氣清新。麻花莊脫貧戶許美麗(li) 一大早就出了門,來到村東(dong) 頭的瑞偉(wei) 麻花廠,開始了一天的“搓麻花”。

  七八個(ge) 工人,一口油鍋,就是麻花廠的一條生產(chan) 線。

  “油燒起來嘍,開工!”工頭一聲令下,許美麗(li) 熟練地拿起一根切好的發麵段,壓、搓、卷,瞬間一根“麻花”便成了形。隨後“麻花”被放上傳(chuan) 送帶,倒入油鍋,不一會(hui) 兒(er) ,色香味美的成品麻花就出鍋了。

  麻花莊村位於(yu) 河南省民權縣,炸麻花已經有近300年的曆史。村裏的麻花酥、香、脆,當地的麻花製作工藝也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金黃的麻花一度是麻花莊人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人尚未解決(jue) 溫飽的日子裏,麻花手藝人在村裏最早吃上了白麵,其中還產(chan) 生了當地最早的萬(wan) 元戶。這些吸引了麻花莊幾十家人炸麻花。但之後幾十年過去,村裏的麻花卻始終止步於(yu) 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鬧。而麻花莊,也隻是一個(ge) 默默無聞的貧困村。

  變化,始於(yu) 駐村工作隊的到來。

  理清思路——

  有手藝有基礎,摸清問題找出路

  麻花莊原名五裏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村裏卻一度很貧困。

  “全村1812人,隻有1871畝(mu) 耕地,人均一畝(mu) 多一點。土裏刨食也就勉強夠吃,家裏稍微有個(ge) 大點兒(er) 的花銷,就要陷入貧困。2017年那會(hui) 兒(er) ,全村有貧困戶25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3.9%。外出打工幾乎是唯一出路,出不去的就沒辦法掙錢。”回憶起剛來駐村時的情況,從(cong) 河南省司法廳到五裏河駐村扶貧的第一書(shu) 記楊永峰說,“平原地區資源不多,連山貨都沒得賣,發展產(chan) 業(ye) 是脫貧的最好辦法。”

  可發展什麽(me) 產(chan) 業(ye) 好?

  “村裏說不上有啥產(chan) 業(ye) ,也沒集體(ti) 經濟。”老支書(shu) 說。

  “有啥特產(chan) 嗎?”

  老支書(shu) 不回答,帶楊永峰從(cong) 村裏幾個(ge) 作坊買(mai) 來一些麻花,“你嚐嚐,俺村的麻花快300年曆史了,味道還可以!”

  楊永峰咬了一口,嘎嘣脆,色香味俱全,“這麻花不錯嘛!”

  麻花真不錯!楊永峰帶著老支書(shu) 跑到鄭州、開封等地,到超市、到企業(ye) 、到工地、到學校、到飯店,找熟人四處推銷。吃過的人都說好。

  “有這麽(me) 好的產(chan) 業(ye) ,幹嘛不發展壯大呢?”楊永峰問。

  “誰說沒發展?村裏有好幾個(ge) 麻花廠和作坊呢!”老支書(shu) 說。

  跟著老支書(shu) 到廠子、作坊一瞧,楊永峰樂(le) 了。所謂作坊,就是一間房裏支一口油鍋,而所謂廠子其實也是作坊,不過是多了幾口鍋和幾個(ge) 人。“當時我走遍了全村的麻花廠和作坊,基本都存在髒亂(luan) 差問題,安全隱患多,產(chan) 品標準不統一,包裝簡陋、沒有品牌。”楊永峰回憶。

  據《民權縣誌》記載,五裏河村的麻花已有近300年曆史,製作技藝由本村的張氏家族世代傳(chuan) 承,迄今已傳(chuan) 到第十代,幾百年來保持了酥、香、脆的口味。“村裏甭管姓張不姓張的,一看能掙錢,都支起油鍋炸起了麻花。有搞得好的,有搞得孬的,但到現在為(wei) 止,都做不大。”老支書(shu) 說。

  做不大,楊永峰感覺這是問題所在,卻一時摸不清原因。

  一次村裏的麻花競賣讓他抓到了頭緒。2018年春節剛過,一家大型超市來到村裏收購麻花。采購員一進村,村裏麻花廠、作坊的人都圍了上來,各家為(wei) 了多賣點兒(er) ,爭(zheng) 相壓價(jia) 。最後,超市以超低價(jia) 買(mai) 走了一車麻花。而村民一算賬,有的不咋掙錢,有的還賠了。

  經過一番調研,楊永峰搞清楚了五裏河麻花產(chan) 業(ye) 發展不起來的症結。“村裏各家麻花味道大差不差,沒有品牌,包裝也不行,隻能比著降價(jia) ,結果誰也掙不著錢。沒有積累,就誰也做不大。”楊永峰說,不光銷售,用工、用料同樣存在問題,“可以說,價(jia) 格戰這樣的惡性競爭(zheng) ,是村裏麻花產(chan) 業(ye) 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精準施策——

  村委牽頭搞聯合,各做各不如手拉手

  2018年3月,乍暖還寒時候,一場事關(guan) 五裏河麻花發展的“產(chan) 業(ye) 發展大會(hui) ”在五裏河村部召開了,楊永峰主持,老支書(shu) 坐鎮,8家麻花廠、5家作坊的話事人齊聚一堂。

  “咱村人不能再相互拆台、惡性競爭(zheng) 了。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的,傳(chuan) 承的也都是老張家做麻花的手藝,為(wei) 何不能聯合起來?”楊永峰開誠布公。

  “咋聯合?”

  “憑啥聯合?”

  “聯合有啥好處?”

  各種質疑紛至遝來。

  “為(wei) 啥要聯合?咱村麻花味道好,之所以賣不上價(jia) ,是因為(wei) 各自為(wei) 政、惡性競爭(zheng) 。咱們(men) 要是聯合起來,統一價(jia) 格、統一品牌、統一規格、統一銷售,那利潤就能上去,咱大夥(huo) 兒(er) 就都能掙錢了!”楊永峰說。

  村民李現仁站了起來:“價(jia) 格上去了,能掙錢是好;可要是賣不出去,咋整?”

  村民張國棟也站了起來:“俺廠的麻花品質好,才不要和他們(men) 一個(ge) 價(jia) 兒(er) !”

  村民張國強跟著說:“俺就想掙點錢養(yang) 家糊口,小麻花能做多大?你別光想搞大的。”

  …………

  七七八八,各位話事人提了一堆意見。總結起來,就是怕統一價(jia) 格後賣不出去,也怕統一後自己吃虧(kui) 。楊永峰說:“隻要咱們(men) 聯合起來,提高品質,咱村的麻花產(chan) 業(ye) 一定可以做大。怕賣不出去的,我先包銷3萬(wan) 箱;怕吃虧(kui) 的,你想想,就自己那點規模能弄成啥?誰賣麻花的時候沒受過氣呀!咱聯合起來有了規模,就有了議價(jia) 權!”

  幾經開會(hui) 討論,最後各位話事人總算同意聯合。

  村裏麻花質量監督委員會(hui) 隨即成立。村民張瑞存70多歲,炸麻花炸了40多年,有自己的麻花廠,是村裏少有的一開始就支持聯合的人,“俺老漢炸了幾十年麻花,算是看清楚了,單打獨鬥不行,相互拆台更不中!”由於(yu) 在這行經驗豐(feng) 富,他和其他6人入選麻花質量監督委員會(hui) 。

  每周,張瑞存都會(hui) 和其他委員分頭到各個(ge) 麻花廠和作坊抽查,不符合衛生、質量標準的當場要求整改,否則就不分配村裏統一的訂單。不到兩(liang) 個(ge) 月,全村麻花生產(chan) 衛生狀況大大提升,都拿到了食品生產(chan) 衛生許可。

  駐村工作隊和村兩(liang) 委組織訂單承接和統一銷售,把批發價(jia) 格定為(wei) 每箱28元,合12.5元一斤,價(jia) 格比過去翻番,利潤更是增長不少。

  效果立竿見影。從(cong) 開完“產(chan) 業(ye) 發展大會(hui) ”到2019年春節,五裏河麻花銷售額達到700多萬(wan) 元,淨利潤100多萬(wan) 元,大部分麻花廠和作坊利潤都成倍增長,村集體(ti) 也獲得收入20多萬(wan) 元。

  許美麗(li) 親(qin) 身經曆了這一切:“俺家就兩(liang) 畝(mu) 地,之前孩兒(er) 他爹累死累活在外打工,掙的錢也不夠孩子們(men) 讀書(shu) ,俺家就成了貧困戶。2017年,俺就到張瑞偉(wei) 家的麻花廠打工。可那會(hui) 兒(er) 不濟事,廠子開開停停,一個(ge) 月也幹不了幾天。到2018年底,就大不一樣了。廠子天天生產(chan) ,忙不過來,每天工資也開到了80元。現在,張瑞偉(wei) 開了新廠子,俺一年光在這兒(er) 打工就能掙兩(liang) 萬(wan) 元,加上孩兒(er) 他爹打工和各項補貼,俺家脫貧穩穩的!”

  做大做強——

  打品牌亮招牌,村企農(nong) 戶謀共贏

  2018年3月開完麻花“產(chan) 業(ye) 發展大會(hui) ”,4月份村裏進行了兩(liang) 委換屆。村裏黨(dang) 員選舉(ju) 了炸過麻花、跑過運輸、走南闖北十幾年的張永濤擔任村支書(shu) ,還選出了3名45歲以下的支部委員和村委委員,村兩(liang) 委班子更年輕,為(wei) 麻花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組織保證。

  村裏的麻花價(jia) 格和銷售初步統一,經濟效益就噌噌往上漲。楊永峰和新的村兩(liang) 委隨即決(jue) 定把“聯合統一”推向深入。

  統一品牌。“張國棟的爹張培仁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炸麻花,炸出了品質也炸出了名堂,還到北京參加展覽拿過獎,十裏八村出了名。我們(men) 就把麻花品牌統一定名為(wei) ‘張培仁’,要求各家承接村裏訂單時掛這個(ge) 牌子,並保證質量。當然,為(wei) 了百花齊放,我們(men) 也允許他們(men) 保留各自的小品牌。”楊永峰說。

  統一規格。規格的統一是在不斷地摸索和碰壁中逐步形成的。“我們(men) 帶著麻花去鄭州的超市搞推銷和試吃,超市和消費者嫌麻花太大,吃起來不方便,我們(men) 回來就要求各家以後隻做12厘米長、一指粗細的小麻花;我們(men) 拿到電影院賣,人家反映一包裝8根,吃不了浪費,我們(men) 就調整為(wei) 每包不超過4根。”楊永峰說。經過五六次反饋改進,他們(men) 最終確定了每包4根,每根12厘米長、一指粗的麻花生產(chan) 和包裝規格。

  統一銷售。2019年3月,經民權縣委和縣政府批準,五裏河村正式更名為(wei) 麻花莊村。隨即,民權縣麻花莊村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采取“公司+農(nong) 戶”模式,把村裏的8家麻花廠、5家作坊整合起來,由村裏統一采購原材料、統一管控質量、統一對外銷售。原各生產(chan) 廠家作為(wei) 村集體(ti) 企業(ye) 的生產(chan) 車間,由村裏分配生產(chan) 任務。生產(chan) 的麻花由村集體(ti) 企業(ye) 統一對外銷售。產(chan) 生的利潤50%歸生產(chan) 廠家所有,50%歸村集體(ti) 所有。村集體(ti) 經濟收入,一部分用於(yu) 研發麻花新產(chan) 品、開拓市場,擴大再生產(chan) ;一部分用於(yu) 村裏建設。

  “聯合統一”的效果很顯著。2019年,麻花莊村全年完成麻花銷售收入1000萬(wan) 元,實現村集體(ti) 收入50萬(wan) 元,直接帶動300多個(ge) 剩餘(yu) 勞動力就業(ye) 。村集體(ti) 利用銷售麻花帶來的收入,設立公益崗位28個(ge) 。2019年,麻花莊建成了麻花博物館。

  做精做細——

  發力電商勤研發,品種多樣拓市場

  隨著麻花產(chan) 業(ye) 步入正軌,如何更精細化多樣化,成了河南省司法廳派來的新駐村第一書(shu) 記宋明常常思考的問題。

  “光一個(ge) 包裝用的袋子,就設計了好幾次。”宋明說。村裏麻花原本包裝簡陋,不利於(yu) 推向商超,也不利於(yu) 電商銷售。宋明他們(men) 想設計一個(ge) 精美、時尚的包裝,但又想省設計費,決(jue) 定自己設計,結果費了很大勁兒(er) 都失敗了。最終,聽說這是扶貧產(chan) 品,一家文化產(chan) 業(ye) 公司主動上門,以5000元的設計費為(wei) 他們(men) 設計出了現在的包裝,外形美觀、特點突出。

  “有一次,一位浙江的客商提出要求,能否生產(chan) 一些甜味的麻花?這給了我們(men) 新的啟示。”宋明說。

  2021年6月,駐村工作隊和村兩(liang) 委派大學畢業(ye) 回村的年輕後生張亞(ya) 博和村裏的入黨(dang) 積極分子張宏誌一起到河南省農(nong) 科院,在食品專(zhuan) 家指導下,利用農(nong) 科院的專(zhuan) 業(ye) 儀(yi) 器,進行了10多次實驗和改良,在原味麻花的基礎上開發出了甜味、紫薯、香辣、麻辣、海苔、蔬菜等七八種口味。“後來經過村裏集體(ti) 討論、嚐試,選定了原味、紫薯和香辣3種主打口味。我們(men) 把多種口味組合銷售,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宋明說。

  年輕人有幹勁、有想法,宋明就努力培養(yang) 張亞(ya) 博和弟弟張亞(ya) 創做村裏的電商主播。“我們(men) 陸續在多個(ge) 電商平台開設了免運營費的麻花網店。除了邀請網紅加盟,我們(men) 也培養(yang) 自己的主播,特別是村裏的年輕後生。”宋明說。打開他們(men) 的網店,各種價(jia) 格、口味、組合的麻花一應俱全。依靠網絡銷售,張亞(ya) 博兄弟倆(lia) 去年實現銷售額200多萬(wan) 元,淨利潤30萬(wan) 元。

  “現在我們(men) 建起了兩(liang) 座新廠房,準備租給村裏的麻花作坊擴大生產(chan) 。鎮裏靠前服務,協調有關(guan) 部門給我們(men) 村裝了大功率變壓器,從(cong) 此全村炸麻花都用電油鍋,既環保,也能更精確控製油溫。”談到未來的打算,宋明說,他們(men) 正準備在村裏建設一個(ge) 麻花產(chan) 業(ye) 園,“擴大生產(chan) ,拓寬銷路,我們(men) 還要進一步擴大麻花的銷售範圍。小小麻花即將走向世界!”(本報記者 畢京津)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