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護人類健康的中國智慧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瘧疾日,恰逢青蒿素問世50周年。
曾經,人們(men) 談“瘧”色變,有數字顯示,在青蒿素被發現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億(yi) 人次感染瘧疾,至少有100萬(wan) 人死於(yu) 該病。
1972年,中國科研人員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研發成藥物治療瘧疾。時至今日,青蒿素仍是全球抗瘧利器,以青蒿素類藥物為(wei) 主的聯合療法仍是當下治療瘧疾的最有效手段。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統計,青蒿素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已挽救數百萬(wan) 人的生命,每年治療患者上億(yi) 人。世衛組織全球瘧疾項目主任佩德羅·阿隆索說:“屠呦呦團隊開展的抗瘧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貢獻不可估量。”
1.研發,與(yu) 時間賽跑
我國消除瘧疾,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ju) 。
這也是我國繼天花、脊髓灰質炎、絲(si) 蟲病、新生兒(er) 破傷(shang) 風之後消除的又一個(ge) 重大傳(chuan) 染病,它們(men) 都曾奪去無數人的生命,或者留下終身殘疾。日前,記者走進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工作室”,翔實的文字、圖片,珍貴的實物和視頻資料,展示了舉(ju) 國上下攻堅克難、研發抗瘧藥物青蒿素的艱辛曆程。
20世紀60年代,屠呦呦接受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艱巨任務,被任命為(wei) 中醫研究院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她從(cong) 本草研究入手,編撰了載有640種藥物的《瘧疾單秘驗方集》等資料,並先後進行300餘(yu) 次篩選實驗,確定了以中藥青蒿為(wei) 主的研究方向。在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治療寒熱諸瘧的啟迪下,屠呦呦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獲得了對鼠瘧原蟲抑製率達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這是青蒿素發現史上最為(wei) 關(guan) 鍵的一步。
臨(lin) 床前試驗時,個(ge) 別動物的病理切片中發現了疑似毒副作用。到底是動物本身存在問題,還是藥物所致?搞毒理、藥理實驗的同事堅持隻有進行後續動物試驗、確保安全後才能上臨(lin) 床。
為(wei) 不錯過當年的臨(lin) 床觀察季節,屠呦呦向領導提交了誌願試藥報告,並鄭重提出:“我是組長,我有責任第一個(ge) 試藥!”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位科研人員一起住進北京東(dong) 直門醫院,成為(wei) 首批人體(ti) 試驗的誌願者。經過一周的試藥觀察,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ti) 有明顯毒副作用。
當年8至10月,屠呦呦親(qin) 自帶上樣品,趕赴海南昌江瘧疾高發區,頂著烈日跋山涉水,在病人身上試驗,完成了21例臨(lin) 床抗瘧療效觀察,效果令人滿意。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課題組提純得到抗瘧有效單體(ti) ——青蒿素。1986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獲得自我國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的首個(ge) 一類新藥的《新藥證書(shu) 》[(86)衛藥證字X-01號]——青蒿素。
4月25日,在青蒿素問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國際論壇發表視頻致辭時,屠呦呦說,作為(wei) 醫藥工作者,防控傳(chuan) 染病是義(yi) 不容辭的責任與(yu) 擔當。從(cong) 每年報告3000萬(wan) 病例到現在的零病例,無論是藥物研發還是技術推廣,中國抗瘧的成功經驗為(wei) 推動完善全球公共衛生體(ti) 係、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
2.研究,仍在繼續
曆經半個(ge) 世紀,青蒿素對全球瘧疾防治功不可沒,但其治療瘧疾的深層機製仍模糊不清。尤其是青蒿素的抗藥性,是屠呦呦一直關(guan) 心的問題,也是全球抗瘧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屠呦呦和團隊成員一直在努力。“我們(men) 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找出青蒿素作用機理,破解其耐藥性,以及如何擴大青蒿素類藥物的適應證。”屠呦呦同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廖福龍說。
欣喜的是,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團隊對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藥性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繼剛,采用化學生物學方法,研究血紅素激活青蒿素的過程,發現激活的青蒿素可與(yu) 瘧原蟲的100多種蛋白以共價(jia) 鍵結合並使之烷基化,破壞瘧原蟲的諸多生命過程,從(cong) 而殺死瘧原蟲。這個(ge) 血紅素激活的多靶點學說已得到國際抗瘧學界的認同,對揭示青蒿素抗瘧的深層機理、耐藥現象並促進更有效的臨(lin) 床用藥等意義(yi) 重大。
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麵獲得進展後,團隊提出了新的治療應對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由三天療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療法;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產(chan) 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
據了解,在治療紅斑狼瘡方麵,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在昆藥集團主持下,目前正在開展二期臨(lin) 床試驗,預計9月份可以揭盲。”廖福龍說,此前試驗表明,青蒿素對治療紅斑狼瘡存在有效性趨勢。但雙氫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的作用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我們(men) 近些年一直在圍繞青蒿素作用機理、抗藥性問題,以及如何擴大青蒿素類藥物的適應證等方麵展開研究。”廖福龍說,“我們(men) 還針對常見於(yu) 非洲地區的惡性瘧的治療進行了深入的機理研究。”
3.發展,無限可能
“屠老師年歲已高,不能時時來現場辦公,但每月都會(hui) 聽我們(men) 匯報最新研究進展,遇到重大科研方向性問題也會(hui) 到家中麵對麵溝通。”廖福龍20世紀90年代加入屠呦呦研究團隊,他告訴記者,“現在和屠老師聊天,她最感興(xing) 趣的還是青蒿素研究。”
對此,屠呦呦的學術秘書(shu) 袁亞(ya) 男有著更深的感受。她向記者講了兩(liang) 個(ge) 故事。一是去年6月,世衛組織宣布中國通過消除瘧疾認證,得知這一消息後,屠呦呦先是特別高興(xing) ,緊接著就問,還有哪些國家沒有消除瘧疾?麵對這些國家,我們(men) 又能做些什麽(me) ?二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屠呦呦主動給中藥研究所打去電話,詢問青蒿素、中醫藥在抗擊疫情方麵有沒有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讓大家主動思考研究。
“屠老師經常強調,從(cong) 青蒿到青蒿素的研發過程隻是中醫藥創新的一種途徑,中醫藥的傳(chuan) 承和發展還有多種途徑和可能性。”廖福龍說,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優(you) 勢和作用,為(wei) 全球瘧疾防治、人類健康作出貢獻,仍然是科研人員不斷努力的方向。
“中藥是一個(ge) 複雜的作用體(ti) 係,煩瑣的提取流程、複雜的作用機製、係統的作用靶點、精細的藥物篩選都需要高通量的智能化設備支撐。”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主任楊洪軍(jun) 說,中藥是天然的藥物分子寶庫,屠呦呦老師從(cong) 青蒿中提取發現的青蒿素造福了全人類,通過自動化設備實現智能替代人工,可極大提高藥物篩選的效率。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wei) 中國中醫領域最大的研究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已初步構建符合中醫藥學科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體(ti) 係。據介紹,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了科技創新工程辦公室,二級院所相應形成了科技創新工程辦公室,並分學科落實各項科研任務,形成了“中醫科學院—二級院所—學科”科技創新工程組織體(ti) 係,並在項目實施中加強科學研究的“最先一公裏”和“最後一公裏”,在科研成果的凝練和轉化上下功夫。
“不僅(jin) 僅(jin) 是青蒿素,醫學實驗中心依托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圍繞中藥新藥發現、中成藥複雜作用解析,重點開展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全景化分析、靶標-網絡精細化調控、多維效應體(ti) 係化整合研究。”楊洪軍(jun) 說。
“聚焦中醫藥學術前沿和熱點問題,布局原創性中醫藥理論研究。”楊洪軍(jun) 說,中國中醫科學院正在積極實施科技創新工程項目,聚焦中醫藥人工智能、抗生素耐藥等問題,研發底層技術,打造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公共平台和創新單元。
現代中醫藥設備日新月異,研究手段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從(cong) 青蒿素的發現應用,再到青蒿素的精神傳(chuan) 承,國家需求始終是屠呦呦及其團隊的追求。正如屠呦呦本人所言:“中國醫藥是一個(ge) 偉(wei) 大寶庫,青蒿素正是從(cong) 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未來我們(men) 要把青蒿素研發做透,把論文變成藥,讓藥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