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精準 使命必達——氣象服務保障珠峰科考成功登頂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穀星月
5月4日中午,“巔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成功登頂,地球之巔建站、冰雪采樣、測量峰頂冰雪厚度,一項項艱巨任務圓滿完成。
“紮西德勒!”“天公作美!”看到從(cong) 前方傳(chuan) 回的登頂畫麵,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裏氣氛歡騰。而有這麽(me) 一些人,他們(men) 在歡呼過後,迅速投入下一階段的工作——為(wei) 科考登山隊員回撤提供氣象保障。
他們(men) 是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等單位組成的“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分隊”(以下簡稱“分隊”),也是承擔此次珠峰科考氣象保障任務的權威專(zhuan) 家團隊。
4日中午12時,登頂前,正在珠峰北坡海拔8830米處架設世界上海拔最高自動氣象站的登山隊員,收到了一份珠峰綜合科考專(zhuan) 項預報,這份預報匯集各類氣象觀測數據,凝聚前方專(zhuan) 家和中央氣象台、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等後方的專(zhuan) 家智慧。專(zhuan) 報中,珠峰7000米至8000米、8000米至9000米各高度層逐6小時的風向、風速、氣溫、天空狀況預報,珠峰大本營逐12小時預報,以及未來一周的天氣趨勢預報,一目了然。
分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馬耀明介紹,這次團隊有兩(liang) 個(ge) 主要任務,一是利用無線電探空係統、激光測風雷達、微波輻射計等高科技設備開展大氣垂直探測;二是基於(yu) 上述觀測儀(yi) 器得到的實時觀測數據,開展極端天氣監測與(yu) 預報,為(wei) 登山科考隊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根據安排,團隊每天8時和20時,在珠峰大本營利用無線電探空係統,探測地表到2萬(wan) 米高空的溫度、濕度和氣壓變化。從(cong) 5月2日開始,又增加了2時和14時兩(liang) 個(ge) 時次的加密探空觀測,以最大限度掌握珠峰實時天氣條件變化,為(wei) 珠峰衝(chong) 頂和建站工作提供最新、最近的氣象資料。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還在大本營測試了自主研發和組裝的超低溫自動氣象站,架設了國產(chan) 微波輻射計開展連續大氣垂直溫度和濕度觀測,開展國產(chan) 探空儀(yi) 同球觀測試驗,可為(wei) 珠峰地區科學研究工作及國產(chan) 氣象儀(yi) 器研發改進提供有力支持。
分隊成員、西藏自治區氣象台副台長代華光介紹,影響珠峰衝(chong) 頂“窗口期”的氣象因素,主要為(wei) 海拔6000米至9000米不同高度的溫度、濕度、風向、風速等,其中,風對衝(chong) 頂的影響較大。“今天上午,珠峰8000米以上的風速較小,有利於(yu) 衝(chong) 頂。”代華光表示,自抵達珠峰大本營以來,分隊已為(wei) 科考團隊提供9期專(zhuan) 項預報。
其實,這不是代華光第一次參與(yu) 珠峰衝(chong) 頂氣象保障任務。2020年,他就以首席預報員的身份,參加了珠峰高程測量的氣象服務工作。
他高興(xing) 地說:“這次天氣格外‘給力’,再加上有科考數據作支撐,保障任務要比上次輕鬆許多。”“相對輕鬆”背後,是珠峰大本營探空觀測和珠峰各高度層氣象觀測數據的支持,以及國家氣象中心專(zhuan) 門研發的三維插值預報產(chan) 品,後者囊括了海拔6000米、7000米、8000米、9000米高度的風速、氣溫、降水等要素預報。
登頂任務圓滿完成,保障安全下撤和後續科考任務仍在繼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