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上市公司“動力源”作用持續強化

發布時間:2022-05-06 10:37: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作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上市公司業(ye) 績能夠真實反映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質量。

  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hui) 最新統計,2021年,全市場新增上市公司524家,年末公司數量增長至4682家,總市值96.53萬(wan) 億(yi) 元,規模穩居全球第二。截至4月30日,全市場共有466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上市公司經濟增長“動力源”的作用持續強化,作為(wei) 實體(ti) 經濟“基本盤”的地位更加鞏固。

  業(ye) 績提升增韌性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hui) 數據顯示,2021年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ye) 總收入64.97萬(wan) 億(yi) 元,占全年GDP總額的56.81%;營業(ye) 總收入同比增長19.81%;非金融類公司實現營業(ye) 總收入54.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2.63%。約八成公司實現收入增長,四成公司收入連續三年持續增長。此外,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同比提高18.03%。

  2021年,上市公司共實現淨利潤5.3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9.56%;扣非後淨利潤4.43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4.39%,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同時,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約為(wei) 5.03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9.82%;近八成公司實現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顯示出較高的盈利質量。

  分行業(ye) 看,按照證監會(hui) 公布行業(ye) 劃分標準,19個(ge) 行業(ye) 大類中,約九成行業(ye) 收入、七成行業(ye) 淨利潤保持增長,約九成行業(ye) 實現盈利,行業(ye) 差異化特征顯著。利潤排在前三的行業(ye) 分別是金融業(ye) 、製造業(ye) 和采礦業(ye) ,合計貢獻上市公司整體(ti) 淨利潤的接近88%;交通運輸、倉(cang) 儲(chu) 和郵政業(ye) ,文化、體(ti) 育和娛樂(le) 業(ye) ,住宿和餐飲業(ye) 等行業(ye) 扭虧(kui) 為(wei) 盈,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7945.84%、335.12%和120.24%。

  2021年,上市公司在保持高成長的同時,主動與(yu) 投資者分享企業(ye) 發展成果,現金分紅創曆史新高。數據顯示,2021年共有超過3300家公司推出現金分紅預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數的81.67%。“現金分紅證明上市公司具有穩定的盈利能力。上市公司積極分紅有利於(yu) 培育穩健型投資者,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培育長期投資理念,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說。

  研發投入添底氣

  上市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優(you) 化迭代產(chan) 品服務,為(wei) 我國經濟行穩致遠增添了發展底氣,增強了發展動能。

  “2021年,上市公司在推動研發創新、加大資本支出、優(you) 化資本結構等方麵表現突出。”陳靂說。中國上市公司協會(hui) 數據顯示,2021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約1.3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3.53%,占全國企業(ye) 研發支出總額的47.02%。研發強度排在前三位的行業(ye) 分別是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ye) ,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專(zhuan) 利數量從(cong) 2020年末的122.70萬(wan) 件增加至2021年的145.05萬(wan) 件,增長了18.22%。

  作為(wei) “硬科技”公司集中地的科創板,2021年研發強度保持高位,全年研發投入金額共計852.4億(yi) 元,同比增長29%,研發投入占營業(ye) 收入的比例平均為(wei) 13%。2021年底,科創板已匯聚了一支超過14萬(wan) 人的科研隊伍,平均每家公司超過330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比例接近三成。

  研發投入加碼促使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創板公司全年合計新增發明專(zhuan) 利7800餘(yu) 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發明專(zhuan) 利數達到108項,66家次公司牽頭或者參與(yu) 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等重大獎項。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不少科創板公司及時開展應急攻堅,推動了新冠特效藥、疫苗、快速檢測試劑等加快落地。

  應對挑戰有信心

  受疫情防控形勢複雜嚴(yan) 峻、外部環境更趨不確定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給上市公司發展帶來了挑戰。

  在穩就業(ye) 方麵,滬市主板公司發揮了應有作用。2021年,滬市主板公司新增員工人數約24萬(wan) 人,整體(ti) 就業(ye) 人數達1670萬(wan) 人,占全國就業(ye) 人員數量比重2.22%,高於(yu) 2020年的2.19%。以GDP占比測算,間接帶動就業(ye) 人口在2億(yi) 人以上,占全國就業(ye) 人口比重近三成。其中,製造業(ye) 就業(ye) 人數同比增長4%,增幅居各行業(ye) 前列。汽車設備、醫藥、計算機通信、電氣機械設備等行業(ye) 員工規模均超40萬(wan) 人次,體(ti) 現出穩增長與(yu) 穩就業(ye) 互促共進。

  麵對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和疫情壓力,一批關(guan) 乎國計民生的上市公司積極配合保供穩價(jia) ,通過內(nei) 部挖潛力、降成本、提效益,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在毛利率承壓的情況下,食品製造業(ye) 、飲料製造業(ye) 費用率分別壓縮2.9個(ge) 、0.7個(ge) 百分點。批發零售、交運倉(cang) 儲(chu) 、住宿餐飲等行業(ye) 克服疫情影響,費用率同比分別降低0.8個(ge) 、1.0個(ge) 、3.8個(ge) 百分點,維持服務價(jia) 格運行在合理區間。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黨(dang) 中央、國務院從(cong) 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3年多來,證監會(hui) 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wei) 全麵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中之重,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堅持把好入口關(guan) 與(yu) 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並重,聚焦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雙輪驅動,著力化解違規占用擔保和股票質押等突出問題。上市公司整體(ti) 麵貌發生積極變化,“晴雨表”功能得到更好發揮,有力支持了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以滬市主板為(wei) 例,2021年有60餘(yu) 家公司解決(jue) 資金占用問題,累計金額780餘(yu) 億(yi) 元;20餘(yu) 家公司解決(jue) 違規擔保問題,累計金額620餘(yu) 億(yi) 元。2021年年度報告期間,滬市主板新增發現存在占用擔保的公司家數較2020年減少約六成。股權質押方麵,2021年末,滬市主板存在股票質押的公司家數較年初減少逾50家,高比例質押公司數量較年初下降逾三成,較最高峰減少三分之二;年末質押待償(chang) 還餘(yu) 額7806億(yi) 元,較年初減少515億(yi) 元;市場整體(ti) 履約擔保較年初提高逾16個(ge) 百分點,違約風險明顯下降,整體(ti) 風險進一步收斂,夯實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疫情、地緣衝(chong) 突風險等因素並未改變中國經濟韌性較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麵。中國擁有強勁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包括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便利的基礎設施、強大的國內(nei) 市場、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ti) 、豐(feng) 富的政策工具等,這些都讓中國經濟有能力有條件實現穩中向好。”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dong) 表示。(祝惠春 彭 江)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