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護航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何 娟
明確“國家大力發展職業(ye) 教育”,提出“職業(ye) 教育實行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wei) 主、行業(ye) 指導、校企合作、社會(hui) 參與(yu) ”,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發展職業(ye) 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十四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的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已於(yu) 5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內(nei) 容從(cong) 五章四十條完善至八章六十九條,增加“職業(ye) 學校和職業(ye) 培訓機構”“職業(ye) 教育的教師與(yu) 受教育者”和“法律責任”三章,內(nei) 容更加充實,對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促進就業(ye) 創業(ye) ,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hui) ,具有重要意義(yi) 。
職業(ye) 教育是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ang) 多樣化人才、傳(chuan) 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ye) 創業(ye) 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產(chan) 業(ye) 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ye) 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ye) 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共有職業(ye) 學校1.13萬(wan) 所,在校生超過3000萬(wan) 人。同時,職業(ye) 教育發展也麵臨(lin) 新形勢、新要求。從(cong) 立法層麵完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和管理體(ti) 製,勢在必行。
“法與(yu) 時轉則治,治與(yu) 世宜則有功。”針對社會(hui) 上存在的對職業(ye) 教育的偏見和認識誤區,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首次明確,“職業(ye) 教育是與(yu) 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並規定“職業(ye) 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ye) 、職業(ye) 發展等方麵與(yu) 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hui) ”。這有利於(yu) 塑造社會(hui) 共識,提升職業(ye) 教育認可度。同時,職業(ye) 教育離不開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強調職業(ye) 教育必須堅持“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並規定對深度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業(ye) 給予獎勵、稅費優(you) 惠等。這有利於(yu) 深化企業(ye) 參與(yu) 職業(ye) 教育、發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可以說,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將職業(ye) 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舉(ju) 措和成功經驗轉化為(wei) 法律規範,為(wei) 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打造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夯實了法治基礎。
推動職業(ye) 教育發展,涉及理念轉變、製度創新、體(ti) 係構建、政策配套等方方麵麵,是一個(ge) 係統工程。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需要法律的有力托舉(ju) ,也離不開相關(guan) 各方的共同努力。從(cong) 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到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cong) 穩步發展職業(ye) 本科教育,到上線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係列硬招實招,促進職業(ye) 教育提質培優(you) 。以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施行為(wei) 契機,相關(guan) 主體(ti) 協同配合、同向發力,進一步完善職業(ye) 教育保障製度和措施,定能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jia) 值。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信祝賀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hui) 舉(ju) 辦時強調:“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加快構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才能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在新的偉(wei) 大征程上,職業(ye) 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wei) 。大力發展職業(ye) 教育,推進職業(ye) 教育改革,提高職業(ye) 教育質量,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我們(men) 就一定能讓各行各業(ye) 人才薈萃、繁星璀璨,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何 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