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推動“三個轉變” 構建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新的格局

發布時間:2022-05-11 09:3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長全、苑鵬(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我國一直突出強調糧食生產(chan) 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黨(dang) 的十八大後,形成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新的糧食安全觀,進一步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目前我國稻穀、小麥和玉米等口糧的自給率均超過95%,較好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隨著城鄉(xiang) 居民食物消費結構日趨多元,肉蛋奶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的消費需求剛性增長,糧食產(chan) 加銷日趨分離使糧食產(chan) 業(ye) 鏈安全問題日益凸顯,需要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大局,從(cong) “為(wei) 大國築底”的戰略高度推動“三個(ge) 轉變”,確保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特別是糧食供給的綜合生產(chan) 能力,提升糧食生產(chan) 全產(chan) 業(ye) 鏈綜合競爭(zheng) 力,努力構建新時代糧食安全發展新的格局。

  1.從(cong) 傳(chuan) 統“口糧觀”向“大食物觀”轉變

  隨著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在食物消費領域日益表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特征。城鄉(xiang) 居民消費需求從(cong) 過去的“吃得飽”“吃得好”,向著現在的“吃得營養(yang) ”“吃得健康”加速轉型,食物消費結構呈現口糧消費下降,而肉蛋奶、果蔬、糖油等非主糧食物消費快速增長的大趨勢。因此,對於(yu) 糧食的認識應順應新時代居民食物消費不斷升級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從(cong) 傳(chuan) 統狹義(yi) 的穀物、豆類和薯類等“口糧觀”,拓展到與(yu) 糧食消費具有直接替代性的肉蛋奶、蔬果油糖茶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及食品,樹立“大食物觀”。

  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堅持數量質量並重,更加注重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和食品安全”;2015年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樹立大農(nong) 業(ye) 、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nong) 林牧漁結合、種養(yang) 加一體(ti) 、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樹立大食物觀”作為(wei) 推動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又一次強調“大食物觀”,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cong)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zhong) 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chan) 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因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樹立“大食物觀”。在大食物觀下,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應包括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的數量保障、產(chan) 品質量保障及營養(yang) 安全保障。其中,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保障是底線,耕地與(yu) 水資源安全、食物安全是基本前提,糧食品種結構合理和食物營養(yang) 健康是發展方向,三位一體(ti) 、缺一不可。

  2.從(cong) 保障口糧供給向保障糧食與(yu) 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轉變

  保障食物的用糧需求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首要任務。從(cong) 消費結構看,我國每年糧食食用消費約2.5億(yi) 噸,飼料消費約2.7億(yi) 噸,工業(ye) 用糧約1.6億(yi) 噸。目前,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調整速度滯後於(yu) 食物需求結構轉變速度,導致農(nong) 業(ye) 存在產(chan) 需偏離的結構性失衡,這是影響我國糧食生產(chan) 安全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現為(wei) 口糧有餘(yu) 與(yu) 飼料糧短缺並存的狀態。

  長期以來,我國能量飼料糧與(yu) 蛋白飼料糧播種麵積占農(nong) 作物總播種麵積的比重大幅低於(yu) 動物源能量與(yu) 蛋白在膳食總攝入量中的占比。糧飼種植結構與(yu) 食物需求結構偏離導致口糧過剩與(yu) 飼料糧短缺並存。據測算,2018—2019年,我國小麥、稻穀總計結餘(yu) 5492萬(wan) 噸,圍繞“口糧絕對安全”目標所保障的“口糧”需求量實際是依據口糧品種的總消費量確定的,而不是口糧實際的食用消費需求。隨著食物消費結構升級及用途轉變,前者可能繼續增長,而後者則絕對下降。從(cong) 實際消費看,口糧性質的食用消費量在稻穀、小麥等口糧品種的總產(chan) 量和總消費量中的占比都在下降,稻穀食用消費占國內(nei) 總產(chan) 量的比重不到75%,小麥更是低於(yu) 70%。如果以實際食用消費量來衡量的口糧需求為(wei) 標準,口糧與(yu) 飼料糧的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

  從(cong) 我國當前的糧食品質看,存在低水平的產(chan) 品同質化現象,不能滿足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變化,表現為(wei) 普通品種糧食過剩與(yu) 差異化高品質糧食短缺並存,並成為(wei) 糧食“高產(chan) 出、高進口、高庫存”現象的重要原因。根據我國海關(guan) 總署官網數據計算,2021年我國進口農(nong) 產(chan) 品約1.4萬(wan) 億(yi) 元,淨進口農(nong) 產(chan) 品8759億(yi) 元;進口食品近1.3萬(wan) 億(yi) 元,淨進口食品7840億(yi) 元。其中,進口糧食超過1.6億(yi) 噸,出口糧食僅(jin) 331萬(wan) 噸。城鄉(xiang) 居民對優(you) 質穀物的新增消費需求中,相當一部分是由進口來滿足的。

  從(cong) 空間生產(chan) 結構看,我國糧食生產(chan) 布局越來越集中,糧食供銷存在偏離。一方麵,一些傳(chuan) 統糧食產(chan) 區的供銷處於(yu) “弱平衡”甚至是不平衡狀態,而主銷區的供銷不平衡狀況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麵,糧食生產(chan) 與(yu) 耕地資源、生產(chan) 潛力之間存在偏離。2013—2017年,全國耕地麵積減少0.2%,其中,高產(chan) 出和中等產(chan) 出地區耕地減少速度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和2.3倍,低產(chan) 出地區耕地麵積增加0.2%。全國耕地總量的保持靠的是低單產(chan) 地區耕地數量的增加,導致糧食生產(chan) 進一步向比較優(you) 勢相對低的低單產(chan) 地區集中的趨勢。

  種業(ye) 科技支撐存在短板,優(you) 質新品種培育緩慢。以小麥為(wei) 例,2019年,全國審定的新品種達到中強筋品質指標的小麥品種隻有18個(ge) ,僅(jin) 占小麥審定品種總量的1.8%。又如玉米,2017年至2019年審定的適合機收的籽粒品種僅(jin) 有24個(ge) ,占同期玉米審定品種總量的比例不足1%。在經濟作物領域,尤其是蔬菜大類,存在品種多而不優(you) 的問題,高品質蔬菜品種基本依靠進口。畜牧業(ye) 的白羽雞更是全部依靠進口。養(yang) 豬業(ye) 引進國外品種成為(wei) 養(yang) 殖企業(ye) (戶)最優(you) 選擇,地方品種資源市場占有率不斷縮小,目前僅(jin) 為(wei) 2%左右。其背後反映的是品種選育模式的落後。目前國際種業(ye) 進入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創新階段,追求實現雜交技術、生物育種技術、數字育種技術的集成應用,而我國當前仍以專(zhuan) 家團隊的作坊式為(wei) 主,集團化的商業(ye) 化育種體(ti) 係沒有建立起來。高校科研院所育種項目的短周期與(yu) 育種產(chan) 業(ye) 要求的長周期不相適應,研發、育種、產(chan) 業(ye) 化脫節,育種體(ti) 係化、商業(ye) 化水平低。目前全國7372家持證農(nong) 作物種子企業(ye) 中仍以小微企業(ye) 為(wei) 主,實現育繁推一體(ti) 化的企業(ye) 僅(jin) 109家,僅(jin) 占1.5%。此外,種質資源“應保盡保”機製不健全,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和優(you) 質基因挖掘不充分,種業(ye) 知識產(chan) 權保護存在製度性缺陷,市場監管能力仍待增強。

  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大力扭轉當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調整滯後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需求結構升級導致的錯配,在戰略層麵,適時從(cong) 保障糧食安全向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安全轉變,重點是調整糧食與(yu) 畜產(chan) 品、口糧與(yu) 飼料糧、飼草的生產(chan) 結構,按照城鄉(xiang) 居民食用消費需求標準,合理控製普通口糧的糧食生產(chan) 規模,同時促進特色品質口糧以及肉、奶及飼料糧、果蔬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要處理好糧食生產(chan) “保產(chan) 量”與(yu) “優(you) 結構”的關(guan) 係,從(cong) 單一強調“保產(chan) 量”向“保產(chan) 量”與(yu) “優(you) 結構”相協調轉變,以保障居民消費升級對高品質、差異化糧食及糧食製品的增長性需求。

  3.從(cong) 保障產(chan) 出端安全向保障全鏈條係統安全轉變

  當前,我國糧食加工水平不斷提升,糧食產(chan) 加銷環節和空間布局日趨分離,全麵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必須從(cong) 保障生產(chan) 供給端安全向保障生產(chan) 、加工、貿易、流通與(yu) 消費全鏈條的係統安全轉變,以全麵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構建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新的格局。

  以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為(wei) 契機,積極構建以糧食生產(chan) 主產(chan) 區為(wei) 重點的糧食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三鏈融合並協調發展的現代糧食產(chan) 業(ye) 體(ti) 係。以發展縣域經濟為(wei) 切入點,加快培育糧食產(chan) 業(ye) 特色園區,落實把糧食初級產(chan) 品加工留在產(chan) 區的具體(ti) 政策,加強物流、倉(cang) 儲(chu) 等基礎設施及專(zhuan) 業(ye) 交易市場等建設,促進糧食產(chan) 品精深加工和多元化利用,提升糧食價(jia) 值增值鏈條和供應鏈能力,發展“行業(ye) 協會(hui) +加工企業(ye) +基地+服務主體(ti) +農(nong) 戶”的現代生產(chan) 經營組織體(ti) 係,打造反哺糧農(nong) 的合理利益分配機製,構建起促進主產(chan) 區農(nong) 民增收、地方政府增稅、企業(ye) 增利的多方共贏長效機製。

  通過財政、稅收手段不斷優(you) 化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的空間布局。鼓勵飼料糧優(you) 勢產(chan) 區和增產(chan) 潛力大的地區、畜牧業(ye) 集中地區優(you) 先加快糧飼結構調整,在生產(chan) 潛力低、生態環境承載力低的地區,加強綠色生產(chan) 技術的發展與(yu) 應用,改變潛能過度開發狀況;在高潛力地區,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潛力開發水平。

  提升種業(ye) 對糧食安全的保障水平。全麵落實“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加快創新以龍頭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育繁推一體(ti) 化的商業(ye) 化育種模式,繼續修訂完善專(zhuan) 利法,加強對基因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xing) 領域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發揮好知識產(chan) 權保護對種業(ye) 原始創新的促進作用。同時強化信息化建設,加強對耕地和水資源存量、耕地用途管製等的科學監管,為(wei) 落實黨(dang) 政同責機製提供科學支撐。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