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建設公共文化 那是你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發布時間:2022-05-11 09:4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文博考古刷屏“出圈”,文創好物琳琅滿目,文化場館人氣旺盛,文化下鄉(xiang) 如火如荼,線上服務綻放“雲(yun) 端”……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構建覆蓋城鄉(xiang) 、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以上這些都是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動寫(xie) 照。

  文化和旅遊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胡和平說:“公共文化服務麵向人民、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

  讓群眾(zhong) 普遍均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

  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意見》《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推進標準化建設,是保障群眾(zhong) 基本文化權益、讓群眾(zhong) 能夠普遍均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項基礎性改革。

  文件出台以來,各地製定出台與(yu) 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相適應、具有地域特色的實施標準。截至2020年12月,全國省、市、縣三級普遍製定了實施標準或服務目錄。

  一些地方結合本地需要,推出了更加精準的實施標準。比如,安徽省馬鞍山市製定了包含8個(ge) 方麵、600多項具體(ti) 指標的實施標準;四川省成都市製定了《城市社區十五分鍾生活圈公共文化設施配置標準》《農(nong) 村公共文化精準服務導則》。

  還有一些地方推出了專(zhuan) 項標準。比如,江蘇省鎮江市製定《文化廣場管理服務標準》;內(nei) 蒙古烏(wu) 審旗出台《文化戶建設標準》,有針對性地解決(jue) 群眾(zhong) 文化活動場地和設備不足等問題。

  廣大城鄉(xiang) 基層是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末梢,既有重點領域,也有薄弱環節。從(cong) 黨(dang) 的十八大到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中央在部署公共文化工作時,反複強調要堅持麵向基層、重心下移,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覆蓋麵和適用性。

  如今年近九旬的湖南科技大學文藝學教授夏昭炎,2004年退休後和老伴兒(er) 回到家鄉(xiang) 生活——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石羊塘鎮譚家壟村。剛回來時,他發現,村民們(men) 在農(nong) 閑時最常見的娛樂(le) 活動就是打牌,一打一天,有時旁邊還圍著不少留守兒(er) 童。

  “鄉(xiang) 村的自然美當然好,但若沒有文化的滋養(yang) ,不去除人心的浮躁,哪會(hui) 有詩意的美呀。”夏昭炎說。於(yu) 是,他想辦一個(ge) 書(shu) 屋,讓村民有走近文化的機會(hui) 。2009年,夏昭炎修葺祖宅,搬來桌子椅子和家裏的書(shu) 報雜誌,書(shu) 屋開張。他挨家挨戶地請人來看書(shu) ,免費,可一開始也隻來了十幾個(ge) 人。夏昭炎沒有料到,這一舉(ju) 動在不久的將來會(hui) 成為(wei) 一種模式。

  從(cong) 最初成立書(shu) 屋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閱讀,到開設百姓課堂給村民講授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知識,再到組織村民成立文體(ti) 隊……從(cong) 夏昭炎的嚐試出發,如今在攸縣,老百姓家門前的小廣場、小書(shu) 屋、小講堂,都成為(wei) 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場所。孩子們(men) 在書(shu) 屋閱讀,鄉(xiang) 親(qin) 們(men) 到講堂上課,大爺大媽們(men) 去廣場健身。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把建設基層中心作為(wei) 一項重點改革任務。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累計建成村級文化中心57萬(wan) 多個(ge) 。在實踐中,各地湧現出湖南攸縣“門前三小”、浙江“文化禮堂”、甘肅“鄉(xiang) 村大舞台”等一大批特色做法。

  還有一項來自基層的改革創新舉(ju) 措經過了實踐檢驗,工作基礎紮實、深受群眾(zhong) 歡迎,那就是“總分館製建設”。2016年,原文化部等5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shu) 館總分館製建設的指導意見》,在全國範圍內(nei) 推行。

  從(cong) 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分別有2672個(ge) 、2636個(ge) 縣(市、區)建成文化館、圖書(shu) 館總分館製,占全國縣(市、區)的比例分別達到93.95%和92.69%;文化館、圖書(shu) 館分館及服務點數量分別達到32351個(ge) 和49568個(ge) 。

  從(cong) 效果來看,總分館製改革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的有效對接,通過因地製宜在商業(ye) 中心、社區學校、機場車站等人流密集處設立特色分館,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實現了“房前屋後、遍地開花”。比如,浙江溫州等地推出的“城市書(shu) 房”“文化驛站”,已經成為(wei) 知名文化品牌,類似機構在各地雨後春筍般湧現。

  博物館美術館成“網紅”:公共文化資源活起來

  10年前的故宮博物院,殿宇宏偉(wei) 、底蘊深厚,但和“年輕”“潮流”似乎是沾不上邊的。2012年9月,當時上任不久的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做了“故宮講壇”第一講——從(cong) “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之後,慢慢地又狠狠地,故宮博物院“火”了,開放麵積從(cong) 30%一路上漲到超過80%,全年幾乎不分淡旺季,成為(wei) 年輕人的潮流打卡地,每逢節假日和下雪天更是一票難求,而故宮文創更是引領全國博物館進入了新的文創時代。

  2013年,從(cong) “朝珠耳機”等一係列全新產(chan) 品開始,故宮文創的風格變了,不僅(jin) 端得起國之重器,也玩得了小清新。2015年,位於(yu) 慈寧宮的雕塑館開幕,隨展文創緊跟其後。館藏陶彩繪女俑和胡人俑被做成了晴雨傘(san) 、牙簽筒、紅酒瓶塞、便簽夾。截至2018年12月底,故宮文創產(chan) 品達11936種。

  單霽翔說,一座博物館要想向普通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塵封的曆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需要用生動的、人們(men) 喜聞樂(le) 見的“新方法”加以表達,采取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傳(chuan) 遞出社會(hui) 正能量。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wei) 山認為(wei) ,作為(wei) 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是本職、天職。美術館中的藝術品是藝術家們(men)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嘔心之作,它們(men) 來自生活,來自人民,這些作品不應隻放在庫房裏麵,而應該回到人民中間,所以要辦好展覽,宣傳(chuan) 好這些作品。

  現在,中國美術館設有“大師講大美”“為(wei) 新時代人物塑像”“殘疾人溫暖日”等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作為(wei) 化育大眾(zhong) 的平台、國家美術的殿堂、講好中國故事的窗口,公共藝術教育不僅(jin) 在館內(nei) ,還應該延伸到館外、延伸到國際,所以一些新媒體(ti) 的合理使用就非常重要。”吳為(wei) 山說。近期,中國美術館舉(ju) 全館之力打造了60集《中國美術館藏經典作品》,成為(wei) “雲(yun) ”美育、“雲(yun) ”誌願服務的代表性項目,目前總閱讀量高達817.4萬(wan) 。

  “活起來”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而群眾(zhong) 也從(cong) 公共文化服務的“旁觀者”變成“創造者”。群眾(zhong) 文化活動堅持群眾(zhong) 的主體(ti) 地位,充分尊重群眾(zhong) 的首創精神,做到內(nei) 容源於(yu) 群眾(zhong) 、作品產(chan) 生於(yu) 百姓、成果普惠於(yu) 人民。

  比如,“村晚”自2016年開始,從(cong) 區域“小歡喜”走向全國“大聯歡”。每年以“百縣萬(wan) 村”大聯動的形式,“村晚”在全國各地開展,打造專(zhuan) 屬群眾(zhong) 的文藝舞台和鄉(xiang) 土氣息濃鬱的年俗文化大餐。2021年,全國舉(ju) 辦“村晚”活動9522場,參與(yu) 人次1.24億(yi) 。

  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白雪華介紹,2020年,國家公共文化雲(yun) 全新改版,推出“村晚”、大家唱、廣場舞、“鄉(xiang) 村網紅”、“百姓大舞台”五大全國性品牌活動,助力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兩(liang) 年來,“村晚”在該平台示範展示130場,總瀏覽量達1.4億(yi) 人次;“鄉(xiang) 村網紅”培育計劃直播觀看量也超過1000萬(wan) 次。

  有人管、有人用: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近年來,圍繞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中央陸續印發了相關(guan) 政策文件。

  公共文化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是一項為(wei) 了激發公共文化機構內(nei) 部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效能的探索。2017年,原文化部等7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提出在市(地)級以上規模較大的公共文化機構,探索建立以理事會(hui) 為(wei) 重要形式的法人治理機構。

  作為(wei) 試點單位,蘇州博物館早在2015年年初就開始進行理事會(hui) 的籌備組建,並於(yu) 2016年6月舉(ju) 辦了理事會(hui) 成立大會(hui) 。理事會(hui) 共由15名理事、1名監事組成,包括政府機關(guan) 代表、社會(hui) 知名人士、文博專(zhuan) 家、誌願者代表、捐贈者代表、職工代表等;其中社會(hui) 理事有8位,占比超過50%。

  蘇州博物館館長、理事會(hui) 籌建負責人陳瑞近曾對媒體(ti) 介紹,蘇州博物館理事會(hui) 是業(ye) 務決(jue) 策、運營谘詢和監督機構。所謂“決(jue) 策者”的效能並非是製度層麵的,更多體(ti) 現在業(ye) 務層麵,包括蘇州博物館的學術研究、文物征集與(yu) 保護、陳列展覽、社會(hui) 教育、開放服務等方麵。

  蘇州博物館、黑龍江省圖書(shu) 館、山東(dong) 省濟南市文化館……這些公共文化機構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吸納有關(guan) 方麵代表、專(zhuan) 業(ye) 人士、各界群眾(zhong) 參與(yu) ,特別是在理事會(hui) 審議“三重一大”事項時,注重聽取外部理事意見,有效促進了決(jue) 策科學化、民主化。

  截至2020年12月,全國已有406家公共圖書(shu) 館、394家文化館、1051家博物館(含507家非國有博物館)和95家美術館進行了試點。當公共文化機構有人“管”了、服務效能有了人的保障,提質增效還需要更多更新的嚐試與(yu) 變革。

  人們(men) 如果路過廣東(dong) 省佛山市文化館,會(hui) 發現這裏幾乎“全天無休”,午間、晚間、節假日,別人上班的時候它常規運行,別人休息的時候它更熱鬧。佛山市文化館館長劉建樂(le) 介紹,在開展各類文藝培訓和文化活動時,時間安排上以群眾(zhong) 的需求為(wei) 導向,方便群眾(zhong) 獲取公共文化服務。

  同時,在2021年佛山集中開展公共文化設施“效能革命”專(zhuan) 項行動背景下,為(wei) 了讓場館盡可能地發揮作用,文化館加強了配套服務,比如,製定相關(guan) 的預約使用細則,並與(yu) 其他服務銜接和嵌套,吸引社會(hui) 團隊進館活動。

  除了充分利用線下資源和空間,佛山市文化館還積極拓展新媒體(ti) 空間,豐(feng) 富線上服務。動漫看過,粵劇聽過,那你見過“粵劇動漫”嗎?由佛山市文化館打造的“粵劇動漫”係列視頻,以《粵劇起源》《帝女花》《牡丹亭驚夢》等一集一集,打破粵劇與(yu) 動漫的“次元壁”,讓粵劇文化火出圈。

  “全民藝術普及,是文化館的使命。但單靠文化館一方的力量是不夠的,隻有統籌各類資源,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劉建樂(le) 說。2021年12月12日,佛山市文化館牽頭成立佛山市文藝社團聯盟發展中心,聯合文藝培訓機構等社會(hui) 力量,讓“文藝進萬(wan) 家”。2022年的目標是發展100家社區培訓機構,開展1000場各類文藝活動,預期全年惠及群眾(zhong) 超10萬(wan) 人次。

  2021年6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斷提升。這是總結,也將是新的開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