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流水線”考研培訓如何避免低效競爭

發布時間:2022-05-17 09:50: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龍之朱

  據半月談報道,2022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達457萬(wan) 人,連續7年保持高增長趨勢。《中國考研培訓行業(ye) 白皮書(shu) 2021》顯示,中國考研培訓市場規模已超110億(yi) 元,年增長達30%以上。激烈競爭(zheng) 之下,選擇考研機構的學生越來越多,考研的“產(chan) 業(ye) 鏈條”愈發完備。在滿足了部分學生學習(xi) 需求的同時,其暴露出的一些亂(luan) 象也讓部分學生陷入低效競爭(zheng) ,甚至給高校招生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

  近年來考研人數持續走高,當然不排除很多青年誌存高遠、一心向學的因素,但客觀而言,也與(yu) 時下大學生畢業(ye) 人數持續攀升,進而導致就業(ye) 困難有關(guan) 。眾(zhong) 多學子轉而考研,不僅(jin) 可以積累學業(ye) 資本,提高學曆門檻,也能夠部分緩解現實的就業(ye) 壓力。

  而當一個(ge) 龐大的人群紛紛投向考研,圍繞這一目標,自然就會(hui) 出現一種生態、一條產(chan) 業(ye) 鏈。媒體(ti) 報道稱考研已形成產(chan) 業(ye) 化,這不難理解。隻要存在需求,就會(hui) 出現供給,而當這種需求被體(ti) 係化、具有了一定規模,則產(chan) 業(ye) 鏈不斷延伸並完備,幾乎是必然的事情了。

  隻是,與(yu) 時下的藝考、中小學生課外培訓等類似,考研培訓產(chan) 業(ye) 化,同樣存在亟待破解的諸多問題。就內(nei) 部而言,此類“流水線”培訓門檻低,針對性差,效果存疑,甚至會(hui) 出現誤人子弟的情形;就外部而言,其“套路化”的題目答案設計,無疑會(hui) 在傷(shang) 害學生創造力的同時,導致被錄取的學生能力欠缺,甚至出現“高分低能”現象。而從(cong) 更廣義(yi) 的範圍看,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存在降低學術品質的風險。

  那麽(me) ,如何避免“流水線”考研培訓的低效競爭(zheng) ?

  其一,規範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wei) ,建立相應的評價(jia) 反饋機製。既然此類培訓確實有市場,與(yu) 其“假裝看不見”,熟視無睹,不如幹脆使之浮出水麵,以口碑及相應的規範性製度約束其行為(wei) 。比如培訓機構的師資來源、題庫來源等等,就應該明明白白。既然教育部《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指出,嚴(yan) 禁招生單位內(nei) 部人員舉(ju) 辦或參與(yu) 考試招生輔導活動,高校也普遍不允許在校師生參與(yu) 考研輔導。那麽(me) ,師資從(cong) 何處來?顯然需要一個(ge) 出口。不然,要麽(me) 是高校教師匿名偷偷幹,要麽(me) 就是濫竽充數。

  還有題庫也是一個(ge) 問題。如果眾(zhong) 多學生都去鑽研應試技巧,都去揣摩導師的喜好,則必然會(hui) 出現某種扭曲。這也意味著,必須加快推進考研製度的改革,實現從(cong) 刻板的製式考試向考察能力的轉變。

  其二,該給考研熱降降溫了。考試場的熱鬧,深層的原因在考試場外。四百多萬(wan) 人考研,一方麵,折射出就業(ye) 渠道的不暢,很多大學生隻能被動推遲就業(ye) ;另一方麵,也與(yu) 當下用人單位“唯學曆”的傾(qing) 向有很大關(guan) 係,不管是否需要,動輒要求碩士、博士,這無疑會(hui) 加劇大學生的應試焦慮。因此,欲求考研培訓降溫,首先要就業(ye) 升溫,社會(hui) 層麵要多一些招人的善意,不要隨意抬高門檻,更不要把招錄人才作為(wei) 一種門麵,從(cong) 而忽略了人才的本質。

  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遴選,遴選出真正想深造、值得深造的人來。

  還有,很多培訓機構宣揚有“人情網絡”,有“內(nei) 部消息”,對此,也有嚴(yan) 查嚴(yan) 處的必要。近年來,高校招生每每遭遇質疑,其中不無捕風捉影,但也確實存在不公不法的情形。堵住這方麵的漏洞,避免有人走“捷徑”,就能讓更多的人站在更公平的起跑線上。

  說到底,根本之計仍在於(yu) 以深化改革來優(you) 化資源配置,讓熱心學問的人去考研,讓希望就業(ye) 的人都能找到心儀(yi) 的工作,讓更多的人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工程,也是一道必答題。(龍之朱)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