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專論】繪就“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宏偉藍圖

發布時間:2022-05-20 13:48:00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近日,《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這是我國第一部國家層麵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圍繞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提出的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戰略任務,對“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作出總體(ti) 性規劃。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5·17”重要講話發表六周年之際,光明網理論部邀請參加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的部分專(zhuan) 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的知名學者和青年學者,深入探討如何發揮哲學社會(hui) 科學在推動理論創新、服務科學決(jue) 策、提升文化軟實力等方麵的重要作用,不斷創造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新業(ye) 績,為(wei) 國家發展和民族複興(xing) 提供堅實學理支撐,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營造良好氛圍。

  本期刊發光明網記者專(zhuan) 訪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韓震教授的文章《繪就“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宏偉(wei) 藍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進入了紮實穩步推進的“快車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2016年召開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縱觀我國近年來在“三大體(ti) 係”建設中取得的成果,韓震從(cong) 三個(ge) 方麵進行了總結:學科建設方麵,我國在著力於(yu)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ti) 係、知識體(ti) 係的同時,也在不斷開拓國際視野、深化國際形象;學術評價(jia) 建設方麵,由過去的量化評價(jia) 向多元標準評價(jia) 轉變,由過去的重數量向重質量、重創新、重實際效果轉變;話語體(ti) 係建設方麵,我們(men) 逐步擺脫了對國外評價(jia) 標準的過度依賴,建立了自主的評價(jia) 導向和體(ti) 係,在引導學術創新的“中國特色”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的“硬實力”發展世界矚目,“軟實力”發展也不應缺位

  既往取得的成就為(wei) 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韓震表示,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工作者的科研創新意識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大家逐步認識到,哲學社會(hui) 科學問題的研究不應僅(jin) 僅(jin) 是對西方哲學社會(hui) 科學問題思考的翻譯和照搬。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中國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必須研究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同時,隨著黨(dang) 和國家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各項投入和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為(wei) 我國培養(yang) 出大批學科基礎理論紮實、國際視野開闊的優(you) 秀人才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在此基礎上,今年四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第一部國家層麵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韓震認為(wei) ,《規劃》的出台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及時回應了我國當前麵臨(lin) 的重大現實需求。近代以來,我國由於(yu) 經濟上的落後造成了社會(hui) 思想意識上的落後,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在全球始終處於(yu) “跟跑”地位,缺少自主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和相關(guan) 的構建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論指導下,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也取得了豐(feng) 碩的研究成果,實現了從(cong) “跟跑”向“並跑”的進展。但我國當前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水平仍與(yu) 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並不相稱。作為(wei) 一個(ge) 擁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中國的“硬實力”發展在全世界範圍內(nei) 有目共睹,“軟實力”發展也不應缺位。這就要求哲學社會(hui) 科學從(cong) 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建設方麵構建起自主的知識體(ti) 係,從(cong) 而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形成相互支撐,向世界文明展現中國理論、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規劃》明確了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的前進方向

  《規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開展的指導思想、需要堅持的主題主線、麵向的方向目標等進行了明確說明,為(wei) 下一步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開展明確了具體(ti) 的方向。韓震表示,《規劃》提出的具體(ti) 目標指明了“十四五”時期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四個(ge) 重點方向。

  一是要推進新時代黨(dang) 和國家重大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是我們(men) 的指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研究本身就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需要開展的重大時代性課題,同時,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研究成果對其他學科的研究開展具有方向性和方法上的指導作用。從(cong) 價(jia) 值取向來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開展要以人民為(wei) 中心,以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wei) 中心。從(cong) 方法指導來看,馬克思主義(yi) 堅持的“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wei) 轉移”是其他學科開展研究必須遵循的前提和方法。因此,對當代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形態和知識建構的研究是“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開展的一個(ge) 重點和方向。

  二是要建構基於(yu) 自主知識構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ti) 係。彰顯中國特色,就要對中國曆史上各個(ge) 領域的思想資源進行清晰的梳理和整合,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麵麵,從(cong) 而為(wei) 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打好基礎。

  三是要擴展國際視野,推出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也要跟上步伐,不能將視野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中國範圍之內(nei) ,更不能閉門造車。站在“兩(liang) 個(ge) 大局”的高度,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研究要在全球視野下開展,尤其是要加強對國際問題和國別問題的研究。過去我們(men) 國家對國際問題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對一些發達國家和大國的研究,對全球性問題的研究存在斷層,但是作為(wei) 一個(ge) 大國,我們(men) 需要加深對整個(ge) 世界的認識理解,由此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國與(yu) 世界各國開展交往合作。

  四是要大力推進經濟理論體(ti) 係建設。過去我們(men) 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麵創造了眾(zhong) 多的“中國奇跡”,但是在經濟理論方麵沒有構建起真正具有世界影響的經濟發展理論體(ti) 係。大力推進我國經濟理論體(ti) 係建設不僅(jin) 是“十四五”時期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的必要基礎。建構中國自主經濟理論必須有哲學、社會(hui) 學、曆史學的參與(yu) 。

  發揮高校優(you) 勢,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培養(yang) 更多高質量人才

  《規劃》提出要加強“新時代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隊伍建設”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在這一過程中,高校作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五路大軍(jun) ”中最重要的力量,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國際交流等方麵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韓震指出,高校在人才隊伍建設和智庫建設方麵具有的最大優(you) 勢就在於(yu) 匯集了豐(feng) 富的人才資源。一方麵,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基本覆蓋了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各個(ge) 領域、各個(ge) 學科,為(wei) 跨學科合作交流搭建了暢通的平台和環境;另一方麵,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在年齡上沒有明顯斷層,因為(wei) 有學生作為(wei) 新鮮血液,“老中青”三代的合作與(yu) 交流不僅(jin) 有助於(yu) 發揮不同年齡層各自具有的經驗、創新優(you) 勢,也有助於(yu) 形成思維互補,開闊科研視野。

  對於(yu) 未來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的培養(yang) ,韓震提出了三點期許:一是要培養(yang) 能夠深入社會(hui) 、具有調研能力的人才。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研究本質上是對人、對社會(hui) 的研究,需要科研工作者了解社會(hui) ,才能真正把目光聚焦於(yu) 時代的社會(hui) 之問、人民之問,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二是要培養(yang) 能夠靈活運用現代科技且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才。互聯網時代海量的大數據為(wei) 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豐(feng) 富的資源,科研工作者一方麵要學好用好現代科學技術,為(wei) 學術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麵要培養(yang) 從(cong) 廣泛的資源中凝練出時代性問題的思辨能力。三是要培養(yang) 緊跟時代,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要讓世界了解中國聲音,首先需要我們(men) 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掌握全球背景下世界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發展的態勢,從(cong) 而能夠在最前沿的領域與(yu) 不同的思維展開交流。(光明網記者徐倩陽采訪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