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規範職業培訓市場 營造良好就業環境

發布時間:2022-05-23 10:29:00來源: 人民日報

  混淆概念虛假宣傳(chuan) 、隱瞞信息欺騙公眾(zhong) 、“山寨證書(shu) ”五花八門……讀者呼籲——

  規範職業(ye) 培訓市場 營造良好就業(ye) 環境(金台視線·關(guan) 注職業(ye) 培訓市場(上))

  本報記者 孫立極 史一棋

  近年來,一些機構和單位在利益驅使下,以“高薪掛靠”“短期速成”“市場短缺”等名義(yi) 誘騙消費者,發放各類“山寨證書(shu) ”,違規開展職業(ye) 技能培訓,嚴(yan) 重擾亂(luan) 職業(ye) 培訓市場,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如何規範職業(ye) 培訓市場秩序?如何構建良好的技能技術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展開調查采訪,敬請關(guan) 注。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下發關(guan) 於(yu) 開展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shu) ”專(zhuan) 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出一些機構和單位以新職業(ye) 職業(ye) 資格、職業(ye) 技能等級等名義(yi) 隨意舉(ju) 辦培訓、評價(jia) 、發證活動,亂(luan) 收費、濫發證;一些機構和單位虛假或誇大宣傳(chuan) ,甚至假冒權威機構名義(yi) 組織培訓、評價(jia) 、頒發證書(shu) 等,決(jue) 定對麵向社會(hui) 開展的與(yu) 技能人員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相關(guan) 的技術技能類培訓評價(jia) 發證活動進行專(zhuan) 項治理。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針對職業(ye) 培訓市場存在的一些亂(luan) 象,社會(hui) 反映十分強烈,相關(guan) 投訴量居高不下。職業(ye) 培訓市場究竟“亂(luan) ”在哪裏?“山寨證書(shu) ”到底怎樣“山寨”?消費者該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沒資格卻報上了名,“企業(ye) 代報名”原來是偽(wei) 造學曆、工作經曆

  四川省眉山市市民徐成虎今年53歲。2020年2月,他瀏覽網頁時發現一則“報考一級注冊(ce) 消防工程師”的廣告。“我留了聯係方式,很快就有客服找到我。他們(men) 說這個(ge) 證很好考,隻要過了,光掛靠費每年就能拿到10萬(wan) 元左右。”徐成虎十分動心,“但我隻有初中文憑,客服說,不用擔心學曆,可以通過企業(ye) 代報名,和正常報名一樣”。

  3月8日,徐成虎交了6980元,報了該培訓機構的網上培訓課基礎班。沒兩(liang) 天,徐成虎又接到工作人員電話,說“再交5000元,可以保證一年內(nei) 通過考試,拿到證後優(you) 先推薦掛靠大企業(ye) ”。工作人員稱他們(men) 的授課老師都是考試出題的專(zhuan) 家,考前會(hui) 有密卷,並承諾如果拿不到證書(shu) 將“全額退費”。在工作人員的誘導下,徐成虎交錢升入高級班。“這兩(liang) 年,我認真聽課,還買(mai) 了一大堆參考資料自學,就是希望盡快通過考試拿到證,多賺一點錢。”徐成虎說。

  但培訓機構吹出的肥皂泡很快破碎。前不久,徐成虎聽到另一家培訓機構的網上公開課,覺得不錯,打電話谘詢時,對方告訴他,“你的學曆不夠,也沒有相關(guan) 工作經曆,不能報名”。

  徐成虎蒙了,“我已經報過名了,怎麽(me) 會(hui) 不符合報名要求呢?”在別人指點下,他上網找到了自己的報名表,發現上麵顯示他不但有大專(zhuan) 文憑,還有在成都某家與(yu) 消防相關(guan) 企業(ye) 的工作經曆。

  記者了解到,按照相關(guan) 規定,報考“一級注冊(ce) 消防工程師”至少需要消防工程專(zhuan) 業(ye) 大學專(zhuan) 科學曆,工作滿6年,其中從(cong) 事消防安全技術工作滿4年。而且,報名實行告知承諾製,報考人員須承諾本人符合報考條件,報名時所填報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有效。而所謂的“企業(ye) 代報名”,其實就是通過偽(wei) 造學曆和工作經曆,讓原本沒有報名資格的人也能參加考試。“學曆和工作經曆都是偽(wei) 造的,就算通過了考試,也會(hui) 因作弊被取消成績。”徐成虎說。

  徐成虎的經曆並非個(ge) 案。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還有一些網友有類似遭遇。記者在某搜索引擎上以“一級注冊(ce) 消防工程師”為(wei) 關(guan) 鍵詞搜索,在眾(zhong) 多廣告中,聯係了其中一家培訓機構。工作人員“於(yu) 老師”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咱們(men) 的學員都是衝(chong) 著‘一次通過’來的。證書(shu) 一旦拿到手就不會(hui) 掛不出去,工資有人給、社保有人交,不用擔心失業(ye) ,跟‘鐵飯碗’沒有區別。學曆不夠可以企業(ye) 代報名,我們(men) 做了幾十年的代報名,合作機構和渠道都很成熟。”

  記者發現,實際上,像“一級注冊(ce) 消防工程師”這樣的職業(ye) 資格考試培訓一般通過率較低。一些職業(ye) 培訓機構與(yu) 學員簽訂所謂“考不過再免費培訓”的合同,目的就是為(wei) 了拖延時間,等到學員兩(liang) 三年後發現真相時,培訓協議時效早已過了。

  打著“官方認證”、部門備案等幌子,實際上卻是“山寨證書(shu) ”

  “家庭教育指導資格證”7980元代考包過、“碳排放管理高級證”兼職掛靠月入過萬(wan) 元、“整理收納名師培訓”10天速成取證……在網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廣告,實際上是一些培訓機構假冒權威機構名義(yi) 製造的“山寨證書(shu) ”。

  山西省太原市讀者陳蓉今年1月在網上看到一則“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的廣告,聲稱“是人社部正規認證的職業(ye) ,拿到證書(shu) 後時薪約為(wei) 1000元”。

  “就在我準備交錢的時候,兒(er) 子上網一查才發現,在人社部公布的《國家職業(ye) 資格目錄》中根本找不到‘家庭教育指導師’這個(ge) 職業(ye) ,證書(shu) 也不屬於(yu) 職業(ye) (執業(ye) )資格類證書(shu) 或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隻是培訓機構自己頒發的培訓證書(shu) 。我這才沒上當。”陳蓉說。

  而來自北京市的張先生就沒有這麽(me) 幸運了。2021年5月,他通過網上課程、線上考試獲得了“健康管理師”證書(shu) 。不料,當年8月,他就看到頒發證書(shu) 的兩(liang) 家單位中國國家人事人才培訓網和中國民族醫藥協會(hui) 分別發表聲明,稱培訓機構聲稱的與(yu) 兩(liang) 協會(hui) 合作的培訓項目、頒發的培訓證書(shu) 均與(yu) 他們(men) 無關(guan) 。張先生此時才發現,他拿到的所謂“崗位能力培訓合格證書(shu) ”在協會(hui) 網站上完全查不到,當初聯係的培訓機構工作人員也早已聯係不上。“高昂的培訓費加上幾個(ge) 月的努力學習(xi) ,隻換來一紙沒人承認的‘山寨證書(shu) ’。”張先生說。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培訓機構通常打著“全國”“國家”“職業(ye) 資格”等字樣,通過極具欺騙性的名稱,企圖營造官方認可的背景,混淆視聽。

  近日,有關(guan) 部門通過網絡巡查和群眾(zhong) 舉(ju) 報,查處了兩(liang) 家製造發放“山寨證書(shu) ”的不法機構。其中一家機構搭建了名為(wei) “國家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網”的網站,不但違規使用國徽標識,還在網頁左上角標注“工信部已備案”“官方認證”等字樣。另一家機構則直接冒用“中國人事考試網”網站名稱和單位標識,頁麵內(nei) 容與(yu) 人事考試中心官方網站高度相似。目前,二者因涉嫌非法偽(wei) 造認定資格證書(shu) ,均已被有關(guan) 部門關(guan) 停。

  職業(ye) 培訓市場亂(luan) 象嚴(yan) 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有關(guan) 部門針對阻礙人才進入市場的“硬杠杠”不斷做減法,先後分7批取消434項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ye) 資格,削減比例達到70%。

  但一些培訓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漏洞,混淆培訓證書(shu) 與(yu) 職業(ye) 資格證的區別,稱“培訓證書(shu) 是國家要求的入職門檻”,繼續培訓發放已被取消的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還有一些機構將目光瞄準新職業(ye) 領域,利用新職業(ye) 缺乏統一的職業(ye) 技能標準和評價(jia) 機製,存在政策空白的現狀,炮製所謂的新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以此謀取非法利益。

  記者還發現,一些消費者對各種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的性質、背景並不了解,對人社部公布的《國家職業(ye) 資格目錄》也缺乏認知。還有一些消費者對證件掛靠等責任認識不夠到位。按照有關(guan) 規定,證件掛靠是違法行為(wei) 。以注冊(ce) 建造師為(wei) 例,住建部發布的注冊(ce) 建造師管理規定明確提出,注冊(ce) 建造師不得塗改、倒賣、出租、出借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資格證書(shu) 、注冊(ce) 證書(shu) ,不得超出執業(ye) 範圍和聘用單位業(ye) 務範圍從(cong) 事執業(ye) 活動。

  此外,線上報名、線上培訓等方式便利了異地報名和學習(xi) ,但也存在查證、維權不便等問題。

  記者探訪了一家在網上被大量投訴的培訓機構。該機構的注冊(ce) 地址在華北某省鎮上,可當記者到達該地,卻沒有發現任何與(yu) 這家培訓機構相關(guan) 的招牌或廣告。附近居民和商家也都表示,從(cong) 來不知道這裏有家培訓機構,“名字聽都沒聽說過”。有消費者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投訴,市場監管部門調查後回複,“該企業(ye) 已列入地址經營異常名錄,暫停在注冊(ce) 地開展經營活動,也聯係不到該企業(ye) 負責人,無法繼續查證”。

  職業(ye) 培訓市場亂(luan) 象嚴(yan) 重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在參加職業(ye) 培訓的消費者中,既有希望掌握更多技能的職場新人,也有不少希望轉換職業(ye) 的普通人。不法機構利用他們(men) 求職心切的心理設下陷阱,不但給他們(men) 造成經濟損失,也影響了社會(hui) 誠信和正常經濟社會(hui) 秩序。

  “職業(ye) 證書(shu) 是對相關(guan) 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的技能認可,培訓、考核的良好秩序關(guan) 乎職業(ye) 就業(ye) 生態的健康與(yu) 穩定。”浙江省杭州市讀者吳女士表示,應當保證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的權威性,保障國家職業(ye) 資格和職業(ye) 技能等級製度體(ti) 係規範運行,為(wei)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訓營造良好環境。

  本報記者 孫立極 史一棋 (陳之琪、雷雅麟參與(yu) 采寫(xie)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