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經費管理改革這十年:為人才助力,為創新加速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宇昕
從(cong) 勇攀科技高峰到推動高質量發展,從(cong)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硬核力量到發展改善民生的累累碩果,科技的分量,前所未有之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每一個(ge) 重要的曆史時刻,黨(dang) 中央都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指明新方向。
而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在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中發揮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guan) 鍵作用——將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充分賦予科研人員,科研單位才能占據主動位置,進一步解放科研活力、釋放創新動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十年的時間先後出台了一係列有關(guan) 科研項目管理、科研資金管理的意見和措施,精準指向科研工作者的核心關(guan) 切,減輕了科研人員的額外負擔,提高了科研資金的使用效率,激活了科研創新的原動力。”西華大學科技處處長郎方年說。
1.政策“開源”,科技創新再賦能
2014年3月3日,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指出要建立更完善、更符合規律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機製,聚焦發展需求,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同年12月3日,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拉開了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改革的序幕。
“從(cong) 提出科技體(ti) 製改革的大方向,到印發相關(guan) 的意見和方案,再到各地根據自身的情況來落實,整個(ge) 過程雖然曲折但卓有成效。”郎方年說。
這十年,政策不斷完善。
頂層設計,整合資源——黨(dang) 中央係統布局科技體(ti) 製改革,推動建立了科技領域基礎性製度的“四梁八柱”,重構了當前的科技計劃體(ti) 係,建立了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實現了國家層麵的資源整合,解決(jue) 了曾經為(wei) 人詬病的“經費構成複雜、政策不一”“經費來源多元、底數不清”“監管主體(ti) 多元、九龍治水”等資源分散、效率過低的問題。
把專(zhuan) 業(ye) 的事交給專(zhuan) 業(ye) 的人——政府部門不再參與(yu) 到具體(ti) 項目執行的過程中去,而是引入專(zhuan) 業(ye) 機構進行項目申報、評定和最終驗收的相關(guan) 工作,提高了項目本身的質量和項目執行的效率。
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裏”——各地相關(guan) 部門和科研單位積極配合,響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堅持麵向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大需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問出處,凡符合這樣能用科技創新為(wei) 國家作出實際貢獻的導向和標準,就推出相應政策,為(wei) 科研提供便利。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公開發布,進一步就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製、創新財政科研經費投入與(yu) 支持方式、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等方麵提出指導意見。比如,項目經費不再“來得遲”,經費撥付進度大大加快;項目經費也不再“收得早”,按照合理的項目撥付計劃,改進結餘(yu) 資金管理,隻要完成任務目標和綜合績效,結餘(yu) 資金就可以留歸科研單位使用。
奔著問題去,瞄準症結改,“減負增效”的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受到廣大科研人員的普遍歡迎和點讚。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熱工所副所長馮(feng) 曉娟看來,“科研經費管理改革不斷貼近科研人員和科研項目的需求,大大節約了科研人員的時間、提高了整個(ge) 項目資金經費的執行力,同時也加快了整個(ge) 科研項目的研究效率”。
2.經費管理“瘦身”,科研人員“減負”
表格多、報銷繁、檢查多,曾經,除了科學項目研究本身之外,壓在科研人員身上的擔子也並不輕巧。科研經費改革要求更加關(guan) 注科研人員的需求,從(cong) 細節入手減輕科研人員的事務性負擔,不再為(wei) 經費的事“傷(shang) 腦筋”。
“改革之前科研項目經費的申報是十分棘手的,在項目進行前很多事情都無法預料,例如要求我們(men) 上報自己計劃的出差次數,購買(mai) 的材料和數量,這些都很難在科研之前進行規劃。”馮(feng) 曉娟說。
“不要讓科研人員也變成財務人員。”郎方年表示,之前的科研項目經費從(cong) 審批到最後的核算驗收都是科研人員自身來完成的,由於(yu) 科研時間的要求、科研項目進程的限製,很多科研人員都因為(wei) 財務上的問題感到困擾和負擔。
2018年,為(wei)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持續減輕基層負擔的決(jue) 策部署,科技部會(hui) 同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針對科研人員反映強烈的表格多、報銷繁、檢查多等問題,聯合開展了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zhuan) 項行動。
2020年,為(wei) 持續鞏固深化前期行動成效,並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關(guan) 於(yu) 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激發創新活力專(zhuan) 項行動的通知》出台,推出“減負行動2.0”,又瞄準了製約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新“桎梏”,部署成果轉化盡責擔當、科研人員保障激勵、新型研發機構服務和政策宣傳(chuan) 等4項新行動。“刀刀見血”的改革措施,讓困擾科研人員許久的問題迎刃而解。
科學研究本身就是探索未知的複雜智力勞動,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充分尊重科學研究規律,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權,才能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出台,科研項目經費用於(yu) “人”的費用比例可達50%以上,擴大經費包幹製的實施範圍,全麵落實科研財務助理製度、改進財務報銷管理方式等等,這些改革舉(ju) 措不僅(jin) 把科研人員從(cong) “寫(xie) 不完”的報表和複雜的審批流程中解放出來,“讓經費為(wei) 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更吸引了越來越多高端人才投身於(yu) 科學研究之中。
“我們(men) 現在項目研究中的經費比例預算,可以根據自己項目使用過程中的需求進行一些調整,給予了科研人員很大的信任。”暨南大學化學與(yu) 材料學院教授陳填烽表示,“科研經費改革之後,不僅(jin) 在實際操作上給予了科研人員更大空間,在精神上更加讓科研人員感受到‘減負’和信任,這樣可以更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加快智力成果的轉化。”
3.改革踏上新起點,任重道遠再出發
近年來,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始終保持兩(liang) 位數的增長速度,科技研發投入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人均科研經費已與(yu) 發達國家基本接近。持續增長的科研投入極大增強了中國科技實力,但科研投入的年年攀升也在提醒我們(men) ,隻要增加投入就會(hui) 輕易看到“追趕”效果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因此,進一步提升研發投入產(chan) 出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改革還在繼續!
“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放管服’的大方向是對的,該放的必須放,該管的也必須管,要管得更好、管得更有效。”廣東(dong) 省科學院院長廖兵告訴記者,項目驗收的財務審計中,還存在著與(yu) 項目研究過程脫鉤的情況,仍要瞄準審計過程,不能單純靠最初的預算管理,要引入專(zhuan) 業(ye) 的第三方評價(jia) 機構,建立項目驗收的“全鏈條”,提高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效率。
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深切感受到,這些年來,科研項目經費中用於(yu) “人”的比例越來越高了。“人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men) 要繼續建立以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績效評價(jia) 體(ti) 係。實現動態監督,鼓勵科研人員敢於(yu) 創新、敢於(yu) 挑戰,不畏懼失敗,但也不能消極對待科研過程。”廖兵補充道,監督機製,既要為(wei) 創新主體(ti) 和科研人員“鬆綁激勵”,增強科研人員在改革中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又要“嚴(yan) 守紀律紅線”,明確規定科技經費監管的要求,對有科研不端、違規、違紀和違法行為(wei) 的相關(guan) 人員進行追責和懲戒,對紅線之內(nei) 的科研人員采取更加包容的態度進行監管。
改革,細節到位。可見,“放”與(yu) “管”並不相悖。
“國家科研經費的管理,嚴(yan) 格的財務製度是必要的,要避免科研人員亂(luan) 花錢;但同時也要按照科研規律,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讓他們(men) 安心從(cong) 事科研工作。”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任曉剛說,《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要擴大經費包幹製實施範圍,這是探索給科研人員真正“鬆綁”的改革舉(ju) 措,不妨多做一點嚐試,看看具體(ti) 效果。
賦予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並不是一放了之;加強監管,也並不等於(yu) 要束縛科研人員的手腳。正如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韓鳳芹所說,科研經費管理放權隻是手段,提升科研資金使用效益才是核心目的。要平衡好“鬆綁放權”和“權責匹配”的關(guan) 係,強化科研機構在科研經費改革中的主體(ti) 地位,強化科研院所自身的人、財、物資源配置主體(ti) 責任,強化科研院所負責人的職責擔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