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博物館串起一座城(解碼·博物館的力量)
探索總分館模式,文創元素融入街頭巷尾
大同 博物館串起一座城(解碼·博物館的力量)
本報記者 喬(qiao) 棟
核心閱讀
展陳、修複精美文物,探索博物館“總館+分館”模式,將文物元素融入文創產(chan) 品和日常生活……山西大同立足自身特色,通過豐(feng) 富多樣的方式建設“博物館之城”,呈現深厚的曆史底蘊,讓市民更深入地了解大同,讓城市成為(wei) 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在山西,大同是獨特的存在。過了雁門關(guan) ,地勢豁然開朗,天高雲(yun) 淡的雁北與(yu) 晉南形成鮮明對比。
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的都城,遼、金的“陪都”,明清重鎮。獨特的地理位置,又讓這裏成為(wei) 古代絲(si) 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草原文明與(yu) 中原文明的“熔爐”。漫步古都大同,在街頭不經意的拐角處,在人來人往的廣場上,都充盈著千年積澱的文化氣息。
如今,大同正在建設“博物館之城”。“作為(wei) 中國首批24個(ge) 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十大古都之一,無論從(cong) 地域的廣度還是從(cong) 曆史的深度看,大同本身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山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吉福說。
展示、研究、修複文物,追尋厚重曆史
樓頂四角懸垂的如意雲(yun) 朱紋清晰可見,透過鏤空光影微距細看,“玉兔”執杵搗藥,“嫦娥”攬鏡自顧。這件雕飾精美、工藝繁複的藏品是一件瓷枕,1973年出土於(yu) 大同市平城區。作為(wei) 元代景德鎮窯藝術珍品,它被譽為(wei) 瓷枕文物裏的“王者”,也是大同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除了這件青花瓷枕,大同市博物館的名片還有一抹令人神往的“北魏藍”。展覽專(zhuan) 題“魏都平城”中,兩(liang) 個(ge) 閃爍著深邃藍色的玻璃碗美得令人屏住呼吸。順著展廳看過去,如同進入了北魏的生活用具庫:瓶、壺、碗一應俱全。
“這是純正的玻璃製品。”大同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唐慧娟介紹:“早期中國玻璃製品中主要含鉛鋇,而西方的玻璃成分主要是鈉鈣,北魏建立政權後,平城成為(wei) 連接中西的樞紐,這種製作玻璃的工藝正是從(cong) 當時的大月氏傳(chuan) 來。”
在燈光照射下,一件“北魏藍”壺瓶頸處呈七彩的蛤蜊色。再往下,壺身中出現一個(ge) 缺口,周邊的修補痕跡清晰可見。“剛出土時,用支離破碎形容一點都不為(wei) 過。”唐慧娟拿出當時的照片,這批塵封千年的北魏墓葬品碎片,密密麻麻、不規則地疊放在一起。
文物修複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極高的專(zhuan) 業(ye) 度。“說白了,我們(men) 做的是一件拚接工作,但拚接不是那麽(me) 簡單。”大同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宋誌輝從(cong) 小生長在大同,對這裏的文物有著深厚的情感。“先期采集、測定,用三維超景深係統采集表麵信息,判定材料成分,然後在碎片中辨別和拚對,找出屬於(yu) 同一件器物的碎片。”宋誌輝說,做完了這些,還需要清洗、粘接、補配、打磨等步驟,才能讓“北魏藍”重新煥發生機。
近年新落成的大同市博物館有著鮮明的文化符號:地麵遠觀如林立火山集群,這是“滄桑代地”的地理特征,空中俯瞰如兩(liang) 條巨龍盤旋,具有石窟文化的元素……“這裏的好東(dong) 西,一雙手可數不過來。”大同市博物館館長王利民如數家珍:“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木板漆畫屏風,藝術價(jia) 值極高;以蟠虺紋青銅鼎為(wei) 代表的‘渾源彝器’體(ti) 現了青銅器高超的製作水平……”
探索建設主題豐(feng) 富的總分館,串聯城市記憶
“大同的各個(ge) 博物館總共有17萬(wan) 件藏品,僅(jin) 大同市博物館就有7萬(wan) 多件藏品,而且,博物館發展模式特點鮮明。”王利民介紹,“我們(men) 探索了‘總館+分館’的模式,讓更多文物展現在人們(men) 麵前,也幫助市民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大同。”
“總館+分館”的模式,是從(cong) 11年前開始探索的。當時,梁思成紀念館和平城記憶館在大同落地。“梁思成先生與(yu) 大同有很深的淵源,他在20世紀30年代到大同進行古建調查,留下了珍貴翔實的測繪手稿,直到今天仍對大同古城保護和修複工程有幫助。”大同市博物館副館長段曉莉說。
進入梁思成紀念館,主題展依次展開,展示了梁思成來大同進行古建築調查的那段曆史,館藏的多本梁思成專(zhuan) 著更是彌足珍貴。平城記憶館則守護著大同的城市記憶和文脈:古城舊影、改革時代……穿行其間,用腳步感受這座城的厚重。
大同市文物局局長劉建勇介紹:“實施‘總分館’的辦法,是破解大同市內(nei) 博物館發展瓶頸、拓展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的客觀需要。在具體(ti) 探索過程中,我們(men) 堅持行政關(guan) 係不變、人員編製關(guan) 係不變、經費渠道方式不變的‘三不變’原則,構建定位清晰、運行有序、互利共贏的博物館總分館模式。”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lan) 詩》裏,木蘭(lan) 得勝歸來覲見皇帝的地方就是“明堂”,如今的北魏明堂遺址博物館正坐落在北魏明堂南門遺址上。“我們(men) 把土台基、大量瓦片、水渠、石壩、柱礎等文物實物作為(wei) 博物館展示的一部分,以‘打開的地層’作為(wei) 展示形式,將建築形式景觀化,讓人們(men) 對‘明堂’有了更直觀的理解。”段曉莉介紹。
曾經“沉睡”的文物,得以走進人們(men) 的視野。“針對大同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館藏藏品的種類,大同市博物館設計了近20個(ge) 主題,用豐(feng) 富的館藏展示不同階段的大同曆史。”王利民說,9座不同的分館,涉及紅色、人物、遺址、民俗、藝術、曆史等不同類型和主題,一件件展品串聯起一座城的故事,使大同的曆史麵貌、城市肌理更加清晰。
從(cong) 文創產(chan) 品到街頭路燈,文物走進生活
為(wei) 了讓市民更好了解文物、文化,大同的博物館各具巧思。“希望把大同的曆史家底呈現在大家麵前,讓更多人在這裏找到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王利民說。
“我們(men) 推行策展人製度,每建一個(ge) 分館,就成立3—4人的項目組,從(cong) 主題表達到場館布局再到展陳設計,都由館裏的工作人員來完成,很多年輕人得以迅速成長起來。”段曉莉介紹,近年來每年都會(hui) 有10多個(ge) 專(zhuan) 題臨(lin) 展,“西京印跡——大同遼金元文物展”等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博物館之外,大同的曆史文化已悄然走到市民身邊。大同市中心的華嚴(yan) 廣場是人們(men) 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到了晚上,水柱從(cong) 音樂(le) 噴泉湧出,噴泉隨著音律節拍而動,十分熱鬧。這個(ge) 音樂(le) 噴泉中心的石柱原型,是大同的國寶級文物漢代連枝燈。行走於(yu) 大同街頭,部分路燈外形如同鬆果,每個(ge) “鬆果”上,一個(ge) 個(ge) “小山頭”密密麻麻呈錐形,原型是大同出土的漢代博山爐……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ju) 。古老文物和當下生活,時刻在這座古城裏碰撞:雲(yun) 岡(gang) 石窟的凹凸石壁,是雪糕別致造型的來源;壁畫上的忍冬紋,成為(wei) 傘(san) 麵上的圖案;人麵瓦當的文物造型,變身流行的口罩圖案……“如果把城市比作一本書(shu) ,文創就是這座城裏充滿無限想象力的留白。”王利民介紹,大同市博物館先後自主研發出壁畫類、瓷器類、浮雕類、陶器類、石雕類等六大類上百個(ge) 品種的文創產(chan) 品。
在數字化保護的背景下,大同的文物也走向更遠的地方。“我們(men) 已經完成了對雲(yun) 岡(gang) 多個(ge) 石窟的數字化建模,這既是一種保護,也為(wei) 利用打開空間。隨著3D打印技術的成熟,文物‘足不出戶’,在千裏之外便可等比例複製,借助此辦法,我們(men) 已實現了在上海、青島等地的巡展。”雲(yun) 岡(gang) 石窟研究院數字化室主任寧波說,“文物走得更遠,才能離人們(men) 更近。”
[ 責編:李宜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