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梁建設:向世界展示“中國建造”的非凡實力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訾謙
橋梁,是一個(ge) 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ti) 現。曾經,如何才能架起一座連接深山峽穀、跨越江河湖海的大橋,是許多中國人最執著的夢想。
伴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如今,不論是橋梁數量,還是橋梁技術,中國橋梁的“金字招牌”早已享譽世界。港珠澳大橋、蘇通大橋、丹昆特大橋、矮寨特大懸索橋……一大批世界級橋梁翻山、越江、跨海,讓無數天塹變為(wei) 通途,也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建造”的非凡實力。
1.淩空飛架 凝聚精湛工藝
發源於(yu)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長江,被譽為(wei) 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幾千年來,長江奔騰的江水橫貫東(dong) 西、通江達海,孕育著燦爛的中華文明。但與(yu) 此同時,這奔騰不息的江水也阻隔著兩(liang) 岸交通,使長江成為(wei) 難以逾越的“天塹”。
1957年10月15日,新中國第一座公鐵兩(liang) 用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運營,拉開了中國現代化橋梁建設的序幕。作為(wei) 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不僅(jin) 凝聚著中國橋梁工作者精湛的工藝,更是成為(wei) 連接中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一甲子時光已過,憑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以及日益強大的基建實力,長江流域上一座座大橋飛架而起,連接大江兩(liang) 岸。九江長江大橋、武漢天興(xing) 洲長江大橋、南京大勝關(guan) 長江大橋……據統計,目前長江上已建、在建橋梁超過200座,這一座座氣勢恢宏的橋梁見證著時代的繁榮與(yu) 發展。
“從(cong) 世界橋梁建設百年趨勢來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看歐美,七八十年代看日本,世紀之交看中韓,而在21世紀的這20多年裏,中國建橋的規模和速度可以稱得上‘史無前例’。”原交通部總工程師鳳懋潤表示,目前我國平均每年建造新橋達兩(liang) 萬(wan) 座,淩空飛架的中國橋梁憑借複雜的技術難度震驚了世界。
2018年10月23日,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裏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據悉,港珠澳大橋是我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設計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標準。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梁,僅(jin) 主體(ti) 工程的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wan) 噸,相當於(yu) 10個(ge) ‘鳥巢’體(ti) 育場或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橋的高質量建成是國家經濟實力和社會(hui) 發展上升到新的曆史階段的重要標誌。也可以說,是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和社會(hui) 發展成就支撐了港珠澳大橋的高質量建設。
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公路橋梁達91.28萬(wan) 座,其中特大橋6444座,不論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還是泉州灣等海灣地區,一座座施工難度大、技術含量高、在世界橋梁建設中具有代表性的橋梁成為(wei) 閃亮的“中國名片”。
“目前世界跨徑排名前十位的懸索橋中,中國占6座;排名前十位的斜拉橋中,中國占7座;大跨徑拱橋中,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以主跨552米排名第一。”鳳懋潤表示,我國橋梁建設逐步從(cong) “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一座座飛架南北的中國橋也成為(wei) 橋梁建設史上一座又一座技術進步、造福民生的豐(feng) 碑。
2.創新突破 助力交通強國
日前,全長9.5公裏,主跨300米的福廈高鐵安海灣大橋順利實現合龍,至此中國首條跨海高鐵——福廈高鐵先後成功跨越湄洲灣、泉州灣和安海灣三個(ge) 海灣,並以一係列技術創新成就了諸多“世界之最”。
現如今,我國是世界鐵路運營裏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鐵路營業(ye) 裏程達到15萬(wan) 公裏,其中高速鐵路達到4萬(wan) 公裏,而高鐵行車速度高、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高、線路曲線半徑大,必然會(hui) 出現大量橋隧工程。
改革開放初期,為(wei) 節省工程投資,修建鐵路隻在跨越重要道路、大河及深穀時才架設橋梁,而高鐵建設時代的來臨(lin) ,將一係列大跨度高鐵橋梁建設推向新的高峰。
“橋梁是鐵路的重要構築物,高鐵橋梁比重更高,占線路長度的50%左右。以上世紀90年代的京九鐵路為(wei) 例,當時橋梁裏程在全線占比隻有2%。到了2011年京滬高鐵開通時,1300多公裏的線路中一大半都是橋梁。”中國鐵建第四勘察設計院橋梁院總工程師嚴(yan) 愛國說。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高鐵橋梁數量已經超過33500座,總長度近2萬(wan) 公裏。為(wei) 滿足高速鐵路建設需要,我國在高鐵橋梁的跨度、結構形式、新材料、施工工藝和裝備等方麵不斷創新突破,高鐵橋梁也從(cong) 跨越障礙、滿足列車通行的基本功能需求,到全麵解決(jue) 高速鐵路橋梁動力性能、工後沉降及變形控製、行車安全性及舒適性等一係列難題。
泉州灣跨海大橋全長20.29公裏,有9公裏跨越泉州灣中部海域,為(wei) 世界首座行車時速超過300公裏的跨海大跨斜拉橋。為(wei) 了掃清列車在大橋通航孔主橋上的“限速點”,設計團隊在國內(nei) 外鐵路斜拉橋上首次采用了全聯長鋼—混結合梁,並采取了一係列氣動措施,減小了複雜風環境下的風致振動,避免了異常渦振發生,可實現高速列車在海上按350公裏時速飛馳下,硬幣穩立不倒。
從(cong) 20世紀80年代“奮起直追”、90年代“跟蹤提高”,到21世紀“創新突破”,中國在鐵路橋梁尤其是高鐵橋梁上取得了係統性的創新成果,突破了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鐵橋梁建設技術體(ti) 係。
“正是因為(wei) 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如今,鐵路橋梁不僅(jin) 能跨越河流、峽穀等自然環境障礙,還能通過高架方式支撐軌道結構,以便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嚴(yan) 愛國表示,根據我國鐵路新的中長期規劃,到2030年我國鐵路運營總裏程將突破20萬(wan) 公裏。未來,還將有更多更複雜的橋梁工程投入建設和運營,為(wei) 交通強國建設發展貢獻力量。
3.暢通出行 搭建幸福生活
隨著橋梁技術的創新發展,中國橋與(yu) 國家建設、社會(hui) 進步、人民福祉緊密相連。一座座宏偉(wei) 的大橋不僅(jin) 飛跨江河湖海,並且在千山萬(wan) 壑、重巒疊嶂的山區為(wei) 當地百姓搭建起幸福生活。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長久以來,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使貴州因不便的交通而備受關(guan) 注。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通州鎮平裏河村,一座三塔雙索麵疊合梁斜拉橋——平塘特大橋橫跨槽渡河穀,遠遠看去,藍白相間的橋體(ti) 和清澈的河水相得益彰。據悉,像這樣跨越槽渡河、連通平裏河村的橋還有兩(liang) 座——平裏河橋和平裏河大橋。
當地老人王秀花介紹,這三座橋裏最早的一座是建於(yu) 1958年的平裏河橋,當時這座三孔石拱橋極大便利了村民的出行。半個(ge) 多世紀後的2015年,在平裏河橋上遊1公裏處,長168米的平裏河大橋建成,成為(wei) 國道G552平塘至羅甸段交通要道。
“因為(wei) 這座橋,許多村民終於(yu) 有機會(hui) 將自己家種植的西紅柿、辣椒、四月桃等蔬果賣出大山,越來越多的百姓因橋而富。”平塘縣交通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2019年底,全長2135米、主塔高332米的世界山區最大跨徑的三塔斜拉橋——平塘特大橋建成通車,更是讓許多遊客不遠萬(wan) 裏驅車前來,隻為(wei) 一睹“天空之橋”的雄姿。橋下特意配套建設的“天空之橋”觀光旅遊服務區,也讓越來越多當地村民吃上了橋旅融合的“旅遊飯”。
和貴州類似,雲(yun) 南的山區、半山區占全省總麵積的94%,省內(nei) 共有河流600多條、天然湖泊40多個(ge) 。在這種自然環境下,安全隱患大、運輸效率低的“溜索”曾經是居住在當地大山深處群眾(zhong) 的一種出行方式。為(wei) 了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裏”,近年來,“溜索改橋”成為(wei) 相關(guan) 部門著力改善的重要工作之一,而雲(yun) 南省昭通市永善縣的月亮灣大橋就是其中的典型。
據悉,長751米、橫跨金沙江的月亮灣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徑的混凝土梁懸索橋,大橋連接雲(yun) 南永善縣大興(xing) 鎮和四川金陽縣德溪鄉(xiang) ,庫區水位落差達60米以上。
“我們(men) 和對岸的四川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世代交好,原來‘溜索’的時候往來一趟非常麻煩,如今修了大橋,村民們(men) 騎著三輪車就可以把枇杷、砂仁、花椒等農(nong) 產(chan) 品送到對岸。”永善縣交通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溜索改橋”工程不僅(jin) 便利了鄉(xiang) 民通行,也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和特色農(nong) 業(ye) 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
數據顯示,“溜索改橋”工程實施後,雲(yun) 南、四川、貴州等七個(ge) 省區的5168個(ge) 村落告別溜索,迎來現代化橋梁,真正實現邊遠貧困地區群眾(zhong) 幾代人的夢想。鳳懋潤表示,架橋修路就是為(wei) 了方便人們(men) 的出行和貨物的運輸,未來,希望通過建設者的不斷努力,讓越來越多的百姓收獲更多便利和滿滿的幸福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