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深山裏用上舒心電——貴州遵義“村(社)電共建”服務調查

發布時間:2022-05-26 10:05:00來源: 經濟日報

  革命老區黔北遵義(yi) ,地廣山高穀深,散居在群山之間的群眾(zhong) 曾為(wei) 了繳納電費而付出不小的時間和交通成本。麵對群眾(zhong) 的難點痛點,電力部門主動下沉服務,從(cong) 2010年起與(yu) 村兩(liang) 委合作,把服務點“搬”到村民家門口,減輕群眾(zhong) 負擔。

  如今,“村(社)電共建”服務點已經成為(wei) 服務地方發展信息收集的“前沿哨”,解決(jue) 問題的“服務站”,聯係群眾(zhong) 的“連心橋”,有力服務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村(社)電共建”實現全覆蓋

  2010年12月8日,對尚禮村有特殊意義(yi) ——遵義(yi) 市首個(ge) “村(社)電共建”服務點在村委會(hui) 辦公樓開張,村民在家門口就能繳納電費了。

  此前,尚禮村群眾(zhong) 每月都要跑到鎮上的供電所營業(ye) 廳繳納電費。尚禮村距離供電所近10公裏,村民需要搭車往返,“有時甚至要花費一整天”。

  貴州遵義(yi) 仁懷市魯班鎮原尚禮村(今尚禮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徐富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民繳納一次電費,平均往返路費10元,一天的誤工費大約15元,而不少家庭一個(ge) 月的電費不到25元。“村(社)電共建”服務點啟用後,全村850餘(yu) 戶群眾(zhong) 每年可節省25萬(wan) 餘(yu) 元。

  這種“路費比電費貴”的情況,在當時的遵義(yi) 並非個(ge) 案。

  遵義(yi) 地處雲(yun) 貴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複雜,交通建設相對滯後。一方麵,這導致群眾(zhong) 辦理用電業(ye) 務不便,一些群眾(zhong) 要走幾十裏山路到供電所繳納電費;另一方麵,群眾(zhong) 能享受到的電力服務也有限,供電局獲取群眾(zhong) 用電需求信息的時間較長。此外,遵義(yi) 農(nong) 村地區的青壯年大多在外務工,留守在村裏的老人、兒(er) 童用電存在安全隱患,亟需專(zhuan) 業(ye) 服務。

  麵對群眾(zhong) 繳費貴、繳費遠及電力服務質量不高的難點痛點,南方電網貴州遵義(yi) 供電局努力將服務窗口前移,把服務點建到村裏,讓群眾(zhong) 少跑腿,提升服務效率。一個(ge) 由村兩(liang) 委提供辦公場所和人員,供電局負責技術培訓、投入辦公設備的“村(社)電共建”服務點首先在尚禮村投入使用。除了村裏的工作人員外,供電所還安排一名工作人員每周固定一天到服務點收集村民的用電訴求,上門解決(jue) 群眾(zhong) 難題。

  “‘村(社)電共建’服務窗口距離我家僅(jin) 幾百米,用電上的大事小情都能隨時找他們(men) 解決(jue) ,很方便。”村民杜祥貴說。

  此後,遵義(yi) 供電局對人員培訓、服務流程、職責要求等統一規範,並在網區的14個(ge) 分局按照“窗口建設一體(ti) 化、工作標準一體(ti) 化”模式推廣。他們(men) 還采取“院壩會(hui) ”“夜校說電”等形式,通過“村(社)電共建”服務點向群眾(zhong) 宣傳(chuan) 電力惠民政策,以及安全用電、節約用電知識。

  經過10餘(yu) 年發展,“村(社)電共建”在遵義(yi) 實現全覆蓋。

  匯集一手信息前沿哨

  “以前,電壓一直不穩,水燒不開,飯煮不熟。”遵義(yi) 市匯川區董公寺街道金星社區村民宦成權開了一家農(nong) 家樂(le) ,沒想到電壓不穩拖了後腿,“生意越來越差,差點關(guan) 了門”。宦成權將煩惱告訴社區的“村(社)電共建”服務點,“沒承想供電局很快就更換了變壓器,電器都能正常使用了”。

  對於(yu) 地處遵義(yi) 大山深處的廣大農(nong) 村來說,“村(社)電共建”服務點已經成為(wei) 電力企業(ye) 了解群眾(zhong) 用電需求、服務意見及相關(guan) 信息的匯集平台,直接信息收集的前沿哨。

  湄潭供電局了解到湄潭縣興(xing) 隆鎮龍鳳村田家溝的村民用電存在安全隱患、用電質量不高等問題後,對全村1000多米400伏線路等實施絕緣化改造;還將“讓我來”電力服務隊駐紮在村委會(hui) 提供服務。

  遵義(yi) 供電局黨(dang) 委書(shu) 記、副總經理董旭介紹,“村(社)電共建”服務點收集的供電服務、臨(lin) 時用電、特殊用電需求等信息,促使電網建設更加科學、更有針對性,供電服務更加高效。自2010年“村(社)電共建”工作開展以來,遵義(yi) 供電局累計投入130多億(yi) 元開展農(nong) 網升級改造,提升農(nong) 村供電質量。

  如今,村民有困難都先找“村(社)電共建”服務點的工作人員谘詢。服務點的業(ye) 務範圍隨之不斷擴展,並積極收集特色產(chan) 業(ye) 市場動態和行情等,引導村民揚長避短,發展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

  赤水金緣竹業(ye) 有限公司曾是加工竹筷的手工坊,服務該公司的赤水供電局鴨嶺供電所在了解竹產(chan) 業(ye) 發展市場行情後,主動為(wei) 這家企業(ye) 竹產(chan) 品深加工提供建議。如今,金緣公司已發展成為(wei) 擁有竹地板、竹窗簾等精細竹產(chan) 品的竹產(chan) 業(ye) 支柱企業(ye) 。

  架起聯係群眾(zhong) 連心橋

  隨著近年來農(nong) 村交通條件得到根本改善,移動支付發展迅速,群眾(zhong) 繳費貴、繳費遠問題已大為(wei) 緩解。那麽(me) ,為(wei) 方便群眾(zhong) 繳電費而產(chan) 生的“村(社)電共建”服務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遵義(yi) 供電局通過廣泛調研,收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對於(yu) 孤寡老人而言,‘線下’服務仍必不可少。”“村裏需要優(you) 化營商環境,電能質量要高,服務響應要進一步提速。”“部分群眾(zhong)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進了城,但對城鎮環境不熟悉,社區還需要便民服務點。”

  調研還顯示,群眾(zhong) “用好電”的需求在不斷提升,客戶關(guan) 係有待改善。然而,對遵義(yi) 供電局現有1000多名客戶經理而言,要服務好網區360多萬(wan) 家用電戶,有時難免心有餘(yu) 而力不足,“如果不進一步加強與(yu) 群眾(zhong) 的聯係,服務滿意度肯定上不去”。

  “‘村(社)電共建’不僅(jin) 要建,還要建一張全覆蓋的服務網。”經過反複討論,遵義(yi) 供電局最終決(jue) 定——除留守老人集中、易地扶貧搬遷的地區需要設實體(ti) 點外,其餘(yu) 地區可以把服務搬到網上來。

  最後,他們(men) 決(jue) 定在每個(ge) 縣局設兩(liang) 個(ge) 實體(ti) 服務點,其餘(yu) 地區通過遠程用電服務平台和微信服務群,搭建起一張信息網,推出差異化服務;同時,開通若幹個(ge) 微信群平台,把居民、村(社區)幹部、客戶經理匯聚到線上,提升信息流轉和服務響應速度,讓群眾(zhong) 的意見第一時間反映到供電企業(ye) 。

  “村(社)電共建”服務點的運行方式發生了改變。在前台,村(社區)黨(dang) 支部和供電部門平台共享收集群眾(zhong) 意見,客戶信息更新更快更準確;在中台,企業(ye) 營銷協同生產(chan) 、計劃、基建、配電等相關(guan) 部門分類、協同處理,問題處置更快捷,安監推進安全用電環境構建,用電更安全;在後台,黨(dang) 建部門牽頭組織並監督辦結,責任更明確。

  經過不懈努力,“村(社)電共建”服務點搭起與(yu) 當地村民情感溝通的“連心橋”。遵義(yi) 供電局成功依托服務點廣泛開展“南網連心橋”活動,服務空巢老人、留守兒(er) 童等群體(ti) ,讓他們(men) 生活有幫助、生產(chan) 有扶持、教育有保障,通過支部聯建、黨(dang) 員幹部駐村幫扶等形式,助力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吳秉澤 王新偉(wei)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