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權益受侵害事件時有發生,未成年人如何用好社交App?

發布時間:2022-06-01 10:03:00來源: 法治日報

  未成年人如何用好社交App?

  因網絡社交導致未成年人權益受侵害事件時有發生

  ·近年來,作為(wei) 網生代的未成年人將不少時間用在了網絡娛樂(le) 、社交、學習(xi) 、消費上。一些網絡熟人社交或半熟人社交、遊戲社交、知識社交類產(chan) 品,都深得未成年人的喜愛

  ·未成年人在使用社交App時很難保障安全性,因網絡社交導致未成年人權益受侵害事件時有發生;此外一些社交App雖然設置了身份認證係統,但形同虛設,導致一些未成年人在社交App上“裸奔”

  ·未成年人要提升對社交App使用的正確認知;家長要對孩子進行科學引導與(yu) 管理;App運營商要豐(feng) 富和優(you) 化青少年感興(xing) 趣的信息內(nei) 容供給;學校可通過法治課程、情景模擬、以案釋法等科普和普法路徑,及時向學生傳(chuan) 授如何正確健康使用社交App

  □ 本報見習(xi) 記者 張守坤

  □ 本報記者   文麗(li) 娟

  “趙老師,祝您生日快樂(le) ,今天我和幾個(ge) 小夥(huo) 伴給您準備了生日驚喜,我能加您為(wei) 好友,並把您拉到我們(men) 幾個(ge) 的群裏嗎?”

  “可以啊,謝謝你們(men) ,老師很期待。”

  5月15日(周日)一大早,天津市河東(dong) 區某小學三年級教師趙琳就收到了學生發來的短信。這一天是趙琳的生日,學生們(men) 為(wei) 她製作了各種生日祝福視頻:有兩(liang) 位同學在《迷你世界》手遊中用不同材料搭出“趙老師生日快樂(le) ”的圖案;有同學拍攝並剪輯了生日快樂(le) 視頻;還有同學用App拍攝表情功能,錄製了祝福表情包。

  被學生深深打動的同時,趙琳也有一些擔憂:他們(men) 才讀小學三年級,就有了自己的社交賬號,而且玩得都很熟練。他們(men) 的家長對於(yu) 孩子們(men) 使用社交App是否知情?他們(men) 又能否安全地用好這些社交App呢?

  近年來,作為(wei) 網生代的未成年人將不少時間用在了網絡娛樂(le) 、社交、學習(xi) 、消費上。一些網絡熟人社交或半熟人社交、遊戲社交、知識社交類產(chan) 品等,都深得未成年人的喜愛。

  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采訪發現,未成年人在使用社交App時很難保障安全性,因網絡社交導致未成年人權益受侵害事件時有發生;此外一些社交App雖然設置了身份認證係統,但形同虛設,導致一些未成年人在社交App上“裸奔”。

  多位受訪專(zhuan) 家提出,從(cong) 未成年人本身來說,需要提升對社交App使用的正確認知;從(cong) 家長的角度來說,應該對孩子進行科學引導與(yu) 管理,使孩子能合理使用各類互聯網產(chan) 品;從(cong) App運營商的角度來說,要豐(feng) 富和優(you) 化青少年感興(xing) 趣的信息內(nei) 容供給;從(cong) 學校的角度來說,可通過法治課程、情景模擬、以案釋法等科普和普法路徑,及時向學生傳(chuan) 授如何正確健康使用社交App。

  社交App使用量大

  稍有不慎容易出事

  不久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線上社交產(chan) 品的使用及其權益保護”課題組以某款社交App進行調查發現,社交App已經深度滲入到未成年人的生活中,有該社交App賬號的未成年人超過六成。未成年人使用該社交App占比最高的前兩(liang) 項原因分別是:方便溝通;看學校的作業(ye) 和通知等。

  經曆了學生社交App送祝福後,趙琳也特別留心孩子使用社交App的情況。她注意到,一些一年級甚至幼兒(er) 園的學生都有了屬於(yu) 自己的社交App賬號。她有些不理解:這麽(me) 小的孩子為(wei) 什麽(me) 要使用社交App呢?

  馨馨是趙琳的學生,她從(cong) 二年級開始就有屬於(yu) 自己的社交App賬號了。如今,她已經能夠熟練使用該App中的添加好友、群聊天、視頻號、小遊戲等功能。

  對於(yu) 這種情況,馨馨媽媽認為(wei) ,與(yu) 其嚴(yan) 防死守,不如跟孩子講清楚這些社交App的各種功能和交友時應注意的地方。比如錢包功能,馨馨媽媽鼓勵孩子每年將壓歲錢存入錢包,當孩子想購買(mai) 盲盒或零食時,她會(hui) 要求孩子花自己的壓歲錢,“花自己的錢會(hui) 心疼,這樣孩子對錢就有了概念,再花錢時就會(hui) 多一些考慮了”。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家長都像馨馨媽媽這樣,對社交App持理性態度;也並不是所有未成年人都能健康合理地使用社交App。

  除了花費太多時間、過度使用社交App外,有一些未成年人也容易受一些社交App中不良信息的影響。四川省宜賓市某高中學生小茶使用一款社交App已經數年,經常會(hui) 收到陌生“美女”打招呼的消息,聊著聊著就會(hui) 發現對方是想通過裸聊敲詐勒索。

  據安徽省宿州市某中學教師張海介紹,去年9月,他所在班級有一名學生因為(wei) 想換手機但不敢告訴父母,從(cong) 社交App上認識一個(ge) 專(zhuan) 門賣二手手機的人,花2000多元訂購了一款手機,結果收貨後發現手機根本無法使用,再聯係賣家時對方已將其拉黑。

  “類似事件,學校每年都會(hui) 發生一兩(liang) 起,不管怎麽(me) 強調不要輕易相信社交App上的陌生人,還是有不少學生上當受騙。”張海說。

  財產(chan) 損失還算輕的,未成年人因輕信社交App上的陌生人而遭受嚴(yan) 重侵害的案例也時有發生:寧夏固原原州區人民法院曾發文稱,2021年7月的一天,年僅(jin) 16歲的小花通過某社交App認識了張某。兩(liang) 人線下見麵後,張某心生歹念對其實施了強奸並用手機拍攝了小花的裸體(ti) 視頻。之後,張某以對外流傳(chuan) 裸體(ti) 視頻要挾再次與(yu) 其發生性關(guan) 係。最終小花選擇了報警,張某也被繩之以法。

  認證係統形同虛設

  分級模式未達預期

  究竟是什麽(me) 原因使得未成年人在一些社交App上“裸奔”?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一些社交App明確標注了“Age Rating 17+”,即該應用的注冊(ce) 信息中建議17歲以上年齡可以下載,17+類別App中可能含有“頻繁和激烈的攻擊性言語;頻繁和激烈的卡通、幻想或現實暴力;頻繁和激烈的成人、恐怖和性暗示題材;色情內(nei) 容、裸體(ti) 、煙酒和毒品”,但這些社交App並沒有身份認證設置,即使有認證係統也形同虛設,年齡性別等可以隨意設定。

  比如,有的社交App要求使用者輸入的出生日期驗證年齡必須滿18歲,否則無法注冊(ce) 使用,但實際上可以隨便輸入出生日期且無認證環節。

  在一些明確表明隻有年滿18歲用戶才能使用的社交App中,記者發現其設置中有青少年模式。有使用者發表評論稱,如果真是隻有成年人才能使用這些軟件,為(wei) 何還要再設置青少年模式?

  還有一些社交App雖然有青少年模式,但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很少使用。趙琳告訴記者,她所在班級中有社交賬號的學生大概10多名,但沒有一個(ge) 設置了青少年模式,還有很多家長根本就不知道社交App有青少年模式。

  經了解,趙琳發現一些家長不願意設置青少年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三個(ge) 方麵:青少年模式下的內(nei) 容單調、青少年模式下功能太少、總跳出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提示很煩。

  “各種App青少年模式下推送的內(nei) 容都很無聊,晚上到第二天早晨還有禁用時間段,而且很多最基本的功能都沒辦法使用。即使家長開啟了青少年模式,網上也有很多破解教程,隨便一搜就可以搜到。”小茶說。

  暨南大學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張鴻巍告訴記者,社交App分級確有必要,對於(yu) 規範運營商合法經營及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社交App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yi) 。

  “當前,諸如分級、青少年模式未達到預期效果,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還是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對分級模式等認識尚待加強、未成年人本身對分級模式存有不解或抗拒心理,而運營商對登錄時年齡認定亦存在技術不到位的情形。這些都需要各個(ge) 方麵高度重視並妥善處理。”張鴻巍說。

  多措並舉(ju) 共同發力

  合理用好社交App

  各類社交App對孩子來說充滿吸引力,而家長、老師等成年人對未成年人使用社交App則“又愛又恨”。對未成年人來說,是否有必要使用社交App呢?

  張鴻巍認為(wei) ,未成年人身心一直處於(yu) 持續變化之中,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受到朋輩、虛擬世界等家庭外的影響日漸加深。傳(chuan) 統威權或專(zhuan) 製型家庭教育方式麵臨(lin) 著諸多衝(chong) 擊,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亦產(chan) 生了許多影響。而社交App則為(wei) 一部分未成年人逃離或疏遠傳(chuan) 統家庭教養(yang) 方式束縛提供了媒介,亦為(wei) 其在朋輩等交往中獲得認可、安慰等提供了平台。

  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研究員、青少年與(yu) 教育社會(hui) 學研究室副主任朱迪看來,社交App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學習(xi) 、獲取信息、和同學朋友保持聯係、娛樂(le) 休閑、解壓放鬆等,這些都能夠滿足未成年人在各個(ge) 層次、各個(ge) 方麵的需求。

  “雖然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發展和社會(hui) 經驗都處於(yu) 不太成熟的階段,可能會(hui) 對社交App不當使用,包括沉迷上癮或者接受一些不良信息,但不能因此把未成年人特別‘完美’地保護起來,而是應當引導未成年人積極利用互聯網賦能自身。”朱迪說。

  那麽(me) 該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安全合理地用好社交App?

  上述課題組提出,成年人非常有必要與(yu) 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們(men) 形成民主的、尊重的、溝通的、理解的相處方式,加強親(qin) 子溝通,對未成年人多些寬容與(yu) 接納。呼籲家長既要給孩子提供民主和諧的代際溝通、教養(yang) 方式,也要積極承擔教育責任,對孩子進行科學引導與(yu) 管理,使孩子能合理使用各類互聯網產(chan) 品。

  朱迪則認為(wei) ,從(cong) App運營商的角度來說,還是要豐(feng) 富和優(you) 化青少年感興(xing) 趣的信息內(nei) 容供給。

  “現在很多青少年模式下的內(nei) 容確實很安全,但是比較單調、質量沒有那麽(me) 好,孩子們(men) 要麽(me) 放棄使用,要麽(me) 想方設法地繞過青少年保護模式,讓這種模式形同虛設。”朱迪說。

  張鴻巍建議,學校可通過法治課程、情景模擬、以案釋法等科普和普法路徑,及時向學生傳(chuan) 授如何正確與(yu) 健康使用社交App;未成年人本身也需要提升對社交App使用的正確認知,既通過正確使用來解決(jue) 學習(xi) 、社會(hui) 和娛樂(le) 需求,又不沉迷其中,遇到棘手問題應及時向父母或老師反映和求助。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