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 潛心科研路 矢誌報國心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年5月30日,是第六個(ge)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要靠廣大的科技工作者。截至去年,我國科技工作者總數達到了9100萬(wan) 。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經成為(wei) 了中流砥柱。他們(men) 心懷強國夢想,投身科研一線,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不凡的成績。
過去的一年,我國在科技領域繼續成就非凡。“人造太陽”創億(yi) 度百秒世界新紀錄、中國空間站開啟有人長期駐留時代、首次實現澱粉的全人工合成、光存儲(chu) 時間提升至1小時、首個(ge) 超導量子計算機原型機問世、海鬥一號完成萬(wan) 米海試、深海一號能源站正式投產(chan) ……
吳南,今年36歲,是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他專(zhuan) 攻的脊柱畸形是高致畸致殘性疾病,是一項世界性難題。脊柱畸形手術是一項耗時極長、精細度極高、難度和風險極大的手術。
吳南師從(cong) 於(yu) 我國著名骨科專(zhuan) 家邱貴興(xing) 院士,十幾年來,吳南做過的脊柱矯形手術,時長超過了1萬(wan) 小時,讓很多脊柱畸形患者擺脫了病痛,可以抬頭挺胸走出醫院。
每一次手術,都要在毫厘之間求精準,在體(ti) 力上、技術上突破自己的極限。作為(wei) 一名臨(lin) 床醫生,吳南的業(ye) 餘(yu) 時間很有限,卻一直堅持做著一件事,研究脊柱畸形的遺傳(chuan) 病因。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脊柱畸形患者超過4000萬(wan) 。如果能找到致病的基因,早診斷、早幹預,患者可能就不需要走到做大手術那一步,可以大大減緩病人的痛苦。2010年,在邱貴興(xing) 院士帶領下,吳南一邊在治療方麵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一邊專(zhuan) 注於(yu) 脊柱畸形致病基因的研究。多年後,他把科研成果送到國外最權威的醫學雜誌發表,卻得到這樣的問詢。
吳南說:你要到世界水平雜誌來發表,你就要證明你的這個(ge) 科學發現是具有世界普適性的。給我們(men) 提出了很多難題,我們(men) 就需要找國際多中心合作者來進行相應的驗證,當時收集了國外6個(ge) 中心4個(ge) 人種的數據,來驗證我們(men) 的假說發現確實是這樣的。
吳南的論文最終發表在《新英格蘭(lan) 醫學雜誌》上,不斷被國外同行所驗證。此後,在協和醫院和科室支持下,吳南所在團隊構建了我國首個(ge) 國際領先的骨骼畸形遺傳(chuan) 研究體(ti) 係,獲得世界廣泛認可,被稱為(wei) “中國模型”。這些科研成果也是中國患者的福音。
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需要有恒心與(yu) 韌勁。創新成就的背後是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懼艱辛、攻堅克難的努力。王杜娟是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最早是一家施工企業(ye) ,並不生產(chan) 工程裝備,隧道掘進用的盾構機都是進口,王杜娟他們(men) 當時的工作是維修設備。
王杜娟說:“它是一次成型的型鋼,所有型鋼尺寸跟國內(nei) 標準基本都不一樣,我們(men) 希望按中國標準來設計,他們(men) 不願意,產(chan) 能不足。正好有一台舊機器能夠滿足我們(men) 工期,舊機器但是也要按照新機器價(jia) 格賣給你。”
處處受製於(yu) 人,不僅(jin) 受了很多的窩囊氣,還影響工程進度。當時的集團領導決(jue) 定拿出4000萬(wan) 元,研製一台自己的盾構機。那時候是模仿、仿製,軸承是國外的,結構尺寸也是人家的,隻有很少一部分可以實現國產(chan) 化,卻也走了不少彎路。
王杜娟說:“小到一個(ge) 小細節接頭,我當時跑到溫州買(mai) 回了很多不鏽鋼接頭做測試,一通水到處漏水,一通氣到處漏氣。後來我們(men) 請教了暖氣管道的水管工,說這個(ge) 東(dong) 西其實沒那麽(me) 複雜,用鑄鐵接頭就不漏水了。堆得小山一樣的不鏽鋼接頭全廢了,這都是錢,作為(wei) 設計師很慚愧。”
2008年,王杜娟帶領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台盾構機樣機。樣機在天津地鐵使用的時候,從(cong) 地下穿過了瓷房子、張學良故居等文保單位,地表沉降僅(jin) 僅(jin) 在3毫米以內(nei) ,這給王杜娟團隊帶來很大的信心。王杜娟團隊真正的機遇是在成都地鐵項目,當時德國、日本等最先進技術的盾構機都遭遇了挑戰。成都卵石地層鬆散,一攪動很容易垮,日本設備水土不服,德國設備磕磕絆絆。
當時,一台德國盾構機的刀盤開裂報廢,王杜娟團隊得到了給進口盾構機造一個(ge) 新刀盤的機會(hui) 。可是新刀盤剛安裝上去,剛下井施工,就塌陷了一個(ge) 大坑。工人用水衝(chong) 想把沙土刨出來,水一衝(chong) 發現流動性很好,後來想了個(ge) 辦法,在刀盤中心加了一個(ge) 高壓水衝(chong) 刷係統,不僅(jin) 僅(jin) 沒有再塌,一個(ge) 月進尺提高到500米、600米。
腳踏實地,解決(jue) 每一項細小的問題,這是中國盾構機設計者們(men) 的工作常態,逐漸成為(wei) 了中國盾構機走向世界的最具優(you) 勢的核心武器。
從(cong) 第一台樣機開始,王杜娟就爭(zheng) 取到國內(nei) 頂尖院校科研團隊的大力支持,眾(zhong) 多的科研團隊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攻克著一個(ge) 又一個(ge) 難題。十幾年裏,王杜娟帶領團隊完成盾構機設計1000多台,已經形成16項國際領先技術,產(chan) 銷量連續五年世界第一,安全掘進機裏程3600多公裏,產(chan) 品遠銷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30個(ge) 國家和地區,成為(wei) 世界上最有競爭(zheng) 力的品牌之一。
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十年上升22位,是世界各國唯一持續快速上升的國家。科技的實力是從(cong) 日積月累的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一點一滴的點的突破實現整體(ti) 能力的提升。
在北京中關(guan) 村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一個(ge) 實驗室裏,一顆指甲蓋大小的芯片,被人們(men) 寄予了厚望。
戴慶出生於(yu) 1985年,2012年回國,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組建了一支年輕團隊,專(zhuan) 注於(yu) 納米光子學中材料特性與(yu) 應用的研究。
戴慶說:“國外主導了電子芯片研發流程周期,製定了標準掌握了關(guan) 鍵技術,形成了比較高的行業(ye) 進入壁壘,光子跟電子相比,有容量大、損耗低、速度快這些優(you) 勢,相當於(yu) 另辟蹊徑,我們(men) 想嚐試用光子代替部分電子芯片的功能。”
另辟蹊徑,就等於(yu) 沒有任何可借鑒的經驗,一切從(cong) 零開始。
從(cong) 無到有,十年中,從(cong) 尋找可使用的材料,到製定可行的技術路線,每一個(ge) 環節,都是在未知的黑暗中一次次試驗、一次次摸索。
最初的三年裏,戴慶經曆了無數次失敗,選擇了很多的材料,都難以在材料芯片上測出理想的光電子信號,但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始終支持鼓勵著戴慶團隊努力向前走。
人才聚集、資源聚集,目的隻有一個(ge) ,就是要讓戴慶團隊在一個(ge) 安靜的環境下,把科研工作繼續深入下去。2014年,戴慶團隊首次測到理想的實驗信號,此後,科研和專(zhuan) 利成果開始不斷湧現,迄今為(wei) 止,已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43篇,申請國家發明專(zhuan) 利53項,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
老一輩科學家“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詮釋著深沉的家國情懷和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責任擔當。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在追尋先輩們(men) 的足跡,勇擔重任,砥礪奮進。“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ti) 水平大幅提升,我們(men) 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廣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