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建築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總監鄒彬—— 小砌匠登上大舞台(奮鬥者正青春)

發布時間:2022-06-06 10:58:00來源: 人民日報

  熟悉鄒彬的人會(hui) 說,他身上有湖南人那股子拚勁。16歲走出深山到建築工地打小工,20歲捧回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優(you) 勝獎,23歲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回首走過的路,這位95後感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隻要在這一行做精做細,總能有收獲!”

  2011年,16歲的鄒彬跟隨父母來到湖南長沙的建築工地打工。一得空,他就跑到老師傅身邊幫忙,琢磨每道工序手法細節什麽(me) 樣。看到砌得好的牆,還會(hui) 拍些照帶回去研究。從(cong) 此,他便與(yu) 泥刀結下了不解之緣。

  對於(yu) 砌牆,鄒彬有些強迫症,“如果牆麵達不到心裏的標準,寧願推倒重來。”鄒彬堅持一絲(si) 不苟,但也注重提升效率。兩(liang) 年下來,他的手藝越來越嫻熟。一麵12平方米的牆,別人砌好得花一天,他隻要半天;平整度誤差標準是8毫米以內(nei) ,他可以控製在2毫米,並且磚麵清清爽爽,毫不“拖泥帶水”。

  2014年,鄒彬參加中國建築五局技能競賽,奪得砌築項目青年組第一名。隨後,他參加第四十三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選拔,一路過關(guan) 斬將,進入國家集訓隊。

  來到國家集訓隊,鄒彬感覺到了壓力:普通的牆體(ti) ,平整度和垂直度是關(guan) 鍵;但國際賽場上的藝術牆,花樣繁複、線條多變,使用到的工具包括水平尺、角度尺、勾縫器、圓規等,種類多達上百種,“工地上有砌刀、卷尺就夠了,有的工具以前都沒見過”。更難的挑戰還在前頭,想要砌好藝術牆,必須掌握專(zhuan) 業(ye) 的幾何知識,圖案要通過精確計算畫到磚上,再進行裁切和砌築。這可把初中沒有畢業(ye) 的鄒彬急壞了,“有點擔心不能去參加比賽了。”

  從(cong) 零開始補短板。早上6點到晚上6點,鄒彬的練習(xi) 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計算不準圖形數據,就砌好一麵牆,對照圖紙檢查誤差,再把牆推倒、拆掉,重新開始砌。為(wei) 了加強尺寸記憶,他每天拿著尺子看,10厘米、5厘米、1厘米的長度刻在腦子裏,看完之後再拿筆畫出來,直至誤差縮小至一兩(liang) 毫米。

  “訓練在一個(ge) 廢棄車間進行,條件比較簡陋。長沙三十五六度的酷暑中,隻有兩(liang) 台風扇,午休後他就趴在放樣桌上休息20分鍾繼續練,晚上接著去找老師請教理論知識。”教練周果林回憶。正是憑著不服輸、不放棄的拚勁,鄒彬咬牙堅持了8個(ge) 月,最終贏得第四十三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優(you) 勝獎,實現中國在砌築項目零的突破。

  比賽結束後,鄒彬被破格錄取為(wei) 中國建築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管理員,並一路成長至項目質量總監。工作之餘(yu) ,他時常去職業(ye) 院校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經曆;並且成立“鄒彬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手把手幫助工友提升技能,培養(yang) 更多能工巧匠。

  “幹一行,愛一行,把一行做到極致,這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前不久,鄒彬轉場進入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T3航站樓項目,形似五角星的航站樓建成後,可以實現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wan) 人次。鄒彬期待和工友們(men) 一起,早日點亮這顆“長沙之星”。本報記者 丁怡婷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