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育才用人,看這些校企如何做

發布時間:2022-06-06 13: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圓桌對話】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 周世祥

  本期嘉賓

  中國林業(ye) 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黨(dang) 委組織部)部長 雍娟

  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就業(ye) 創業(ye) 指導服務中心主任 鄭旭紅

  四川大學就業(ye) 指導中心主任 劉若冰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劉振天

  1 構建麵向社會(hui) 需要的新型教育範式

  記者:推動學生就業(ye) 需要校企攜手。近年來不少先行者做了很多嚐試,取得了一定效果。就您觀察,學校與(yu) 企業(ye) 協力培養(yang) 人才的做法,主要有哪些?

  雍娟:在我看來,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定製化模式,為(wei) 解決(jue) 用工問題,企業(ye) 會(hui) 從(cong) 長遠角度出發與(yu) 學校合作辦學辦班,學成後定向輸出,這種模式適用於(yu) 技能技術型人才培養(yang) 。二是通用實踐類模式,通過教學見習(xi) 、頂崗實習(xi) 方式進行,適用於(yu) 通用型技能人才培養(yang) 。三是項目研究類模式,通過實訓共建、課程開發、課題申報、專(zhuan) 利申請、共建校外實習(xi) 基地等方式進行,在學科建設、師資和人才培養(yang) 、科學教研等方麵展開合作,為(wei) 企業(ye) 優(you) 先選拔人才。

  鄭旭紅: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ye) 開始和學校合作推出定向人才培養(yang) 項目,如校企合作精英班。我們(men) 學校就與(yu) 華為(wei) 、中興(xing) 等企業(ye) 合作開設精英班,在校內(nei) 選拔對華為(wei) 鴻蒙係統或中興(xing) 5G感興(xing) 趣的學生,開設為(wei) 期一年的係列課程,由企業(ye) 提供授課講師,帶領學生了解行業(ye) 前沿需求和科技突破,使本科生在學習(xi) 初期就了解到企業(ye) 關(guan) 注的具體(ti) 問題。

  劉若冰:就我校而言,校企合作促就業(ye) 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建設實習(xi) 基地,企業(ye) 每年招收實習(xi) 生,來學校開展報名宣講。二是聯合培養(yang) ,用人單位會(hui) 在低年級學生中選擇一部分,提前簽訂協議,畢業(ye) 後直接入職企業(ye) 。三是聘請企業(ye) 技術人員來校開課,或與(yu) 學校教師聯合指導學生畢業(ye) 論文、畢業(ye) 設計,聘請一些優(you) 秀的企業(ye) 管理人員為(wei) 學生做職業(ye) 生涯規劃相關(guan) 講座、麵試培訓等。四是科研合作帶動就業(ye) ,學生參與(yu) 學校同企業(ye) 聯合科研攻關(guan) 的項目,畢業(ye) 後有機會(hui) 到項目合作單位工作。

  劉振天: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推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在開辦專(zhuan) 業(ye) 、開發課程、師資培訓、促進就業(ye) 等方麵開展合作。學校與(yu) 企業(ye) “零距離”、教學與(yu) 生產(chan) 過程無縫銜接,有利於(yu) 扭轉以往學校教育脫離實際需求的局麵,構建起麵向社會(hui) 和市場需要的新型教育範式。

  2 通過就業(ye) 引領社會(hui) 發展、創造更多財富

  記者:上述做法能夠見效,原因何在?為(wei) 促進就業(ye) 提供了怎樣的啟發?

  劉若冰:首先,這些模式很好地促進了畢業(ye) 生和用人單位雙方的信任和了解。例如,去實習(xi) 基地實習(xi) 讓學生提前感知企業(ye) 文化、運行模式和工作方式,企業(ye) 也會(hui) 提前了解學生。再如,在科研項目促就業(ye) 中,不少研究生依托導師和企業(ye) 聯合攻關(guan) 的項目而參與(yu) 其中,畢業(ye) 時如果單位恰有人才需求,就業(ye) 便“順理成章”。其次,這些模式有助於(yu) 提高學生的職場勝任力。在同等條件下,實踐經曆豐(feng) 富的學生在求職中往往更受青睞。

  雍娟:上述做法能夠見效,一方麵是找準需求,“對症下藥”。學校對定向行業(ye) 進行人才需求分析和崗位能力調研,明確企業(ye) 對崗位的人才訴求,完善課程體(ti) 係。另一方麵是相互補足,層層遞進。企業(ye) 與(yu) 校方進行資源整合、優(you) 勢互補,企業(ye) 幫助校方不斷改進人才培養(yang) 模式;同時,通過定向培養(yang) ,企業(ye) 可以形成自有人才的培養(yang) 體(ti) 係與(yu) 晉升發展模式,進一步優(you) 化企業(ye) 人才隊伍結構。

  鄭旭紅:越是主動投入的企業(ye) ,越能招聘到高水平人才;越是積極參與(yu) 的學校,越能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ye) 。因此,特別需要政府強化就業(ye) 市場對人才供給的有效調節,把市場供求比例、就業(ye) 質量作為(wei) 學校設置學科專(zhuan) 業(ye) 、確定培養(yang) 規模的重要依據。新增招生計劃要向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積極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的高校和學科傾(qing) 斜。

  劉振天:企業(ye) 積極助推大學生就業(ye) ,可以選擇到他們(men) 所需要的專(zhuan) 門人才,從(cong) 而促進企業(ye) 和社會(hui) 發展進步;企業(ye) 參與(yu) 大學生就業(ye) ,能夠深入了解高校人才培養(yang) 狀況和知識技術創新動向,與(yu) 高校實現更好更全麵的合作。無論是誰先拋出“橄欖枝”,高校與(yu) 企業(ye) 合作培養(yang) 人才、促進就業(ye) ,其意義(yi) 都不僅(jin) 是幫助大學生找到一份工作,更在於(yu) 通過就業(ye) 引領社會(hui) 發展,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與(yu) 精神財富。

  3 “深不下去”不可怕,持續磨合是關(guan) 鍵

  記者:請結合國內(nei) 外經驗,談談應如何看待各類合作模式的優(you) 缺點。

  雍娟:以項目製為(wei) 例,高校可以麵向不同類型的企業(ye) 。項目的優(you) 劣不僅(jin) 可以得到企業(ye) 的驗證,而且可得到市場的檢驗。這樣培養(yang) 的學生為(wei) 企業(ye) 所歡迎,可以實現“零距離”上崗。然而,在項目合作過程中,一旦出現企業(ye) 破產(chan) 、停工等狀況,學生的權益可能無法保障,需在項目啟動前建立權益保障機製。

  鄭旭紅:職業(ye) 院校的訂單式人才培養(yang) ,有助於(yu) 學生畢業(ye) 後直接上崗工作,但培養(yang) 內(nei) 容專(zhuan) 屬性強,定向就業(ye) 難以滿足學生自由發展的需求。此外,由於(yu) 市場變化快,入校的訂單有時無法適應幾年後的市場。建設實習(xi) 實訓基地有利於(yu) 了解企業(ye) 具體(ti) 崗位的工作內(nei) 容、掌握實際的工作技能,但確實存在部分企業(ye) 的實習(xi) 任務隻是簡單重複勞動等現象。

  劉若冰:對職業(ye) 院校而言,訂單式培養(yang) 更為(wei) 適用;對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而言,科研和人才培養(yang) 、人才輸送相互促進的校企合作模式更具潛力。

  無論采用哪種模式,校企雙方都需要磨合的過程。比如聯合培養(yang) ,企業(ye) 從(cong) 低年級選學生,學生當時想法未必成熟,畢業(ye) 時可能會(hui) 有其他打算。此類問題需要雙方協商解決(jue) 。在實習(xi) 或項目過程中,學生要更加主動,多跟企業(ye) 導師或同事交流溝通,多了解單位的環境及崗位工作性質、工作方式,從(cong) 而對自己的職業(ye) 路徑、發展前景有更明晰的規劃。

  劉振天:學校與(yu) 企業(ye) 合作,關(guan) 鍵是提高高校麵向社會(hui) 、企業(ye) 辦學的能力和水平,優(you) 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國外一些先進經驗值得學習(xi) ,可結合本國本地本校實際,創造性地建立適合自身的產(chan) 教結合模式。

  4 隻有碰撞出火花,才能找到更多切入點

  記者:校企雙方應如何結合自身特點選擇合作模式?

  鄭旭紅:校企合作需要雙方達成充分共識,建立穩定的信任關(guan) 係。學校要發揮學科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充分落實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技術型應用人才的目標。要通過加強平台建設,不斷加大協同力度。企業(ye) 應參與(yu) 學校的人才培養(yang) 目標、專(zhuan) 業(ye) 定位、課程設置、就業(ye) 指導等一係列環節。通過資源共享,雙方都可獲得發展的新資源,形成彼此助力的合作關(guan) 係。

  雍娟:選擇最適合自身特點的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成功的關(guan) 鍵因素。在新形勢下,必須深刻認識校企合作的客觀性、重要性,在認真分析自身優(you) 勢、企業(ye) 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選擇最優(you) 合作模式,以提高校企合作的績效和雙方競爭(zheng) 力。校企合作深度是多層麵的,廣度是多方位的。無論采用何種校企合作模式,最終目的都是滿足社會(hui) 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

  劉振天:產(chan) 教融合發展,應本著範圍上從(cong) 小到大、程度上由淺入深、形式上由單一到多樣的原則,做到互惠互利。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已經做了相應規定,重點是落實到位。比如,人員合作,企業(ye) 技術員到高校任教,教育行政部門宜適當放寬限製,不必要求其一定要有高校教師資格證書(shu) ;同樣,企業(ye) 有義(yi) 務接收高校教師掛職鍛煉或參加培訓。技術合作,高校和企業(ye) 共同申請研究課題,或企業(ye) 委托高校承擔技術研發,企業(ye) 將有關(guan) 設備轉移給高校,政府在企業(ye) 稅收上實行一定優(you) 惠和減免。培養(yang) 合作,企業(ye) 與(yu) 高校共同研發課件、協商培養(yang) 方案、開發教材教輔,企業(ye) 為(wei) 學生提供實習(xi) 實踐基地等。

  劉若冰:校企雙方都有自己的資源和需求。以我校為(wei) 例,我們(men) 提出了“頂天”“立地”的就業(ye) 觀。“頂天”,引導學生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理論結合實際解決(jue) 高精尖問題、“卡脖子”技術難題;“立地”,鼓勵學生腳踏實地解決(jue) 基層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難題。因此,在“訪企拓崗”中,我們(men) 更重視國家重點領域骨幹企業(ye) ,重要央企、國企,以及基層黨(dang) 政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等;在“訪”“拓”過程中,不僅(jin) 就業(ye) 部門,科研部門也會(hui) 參加,以便全麵了解企業(ye) 用人需求及技術需求。

  無論是項目對接、需求對接還是確立合作模式,雙方隻有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後,才能找到更多切入點。隨著雙方對彼此更加了解,一定會(hui) 在各自的需求上找到平衡點,真正實現共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周世祥、王斯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