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
作者:常青(東(dong) 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肖立勳(東(dong) 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作出一係列重要指示批示,為(wei) 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高等教育的重要論述,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戰略出發,紮根中國大地,創造性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
明確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方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的內(nei) 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處於(yu) 新的曆史方位。一是地位之變:從(cong) 驅動到引領。之前,高等教育一直被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動力站”。今天,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wei) 迫切,高等教育已經被推向引領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思想進步、興(xing) 國強國的關(guan) 鍵位置。二是任務之變:從(cong) 普及到分層。2021年底,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430萬(wan) 人,毛入學率達到57.8%,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當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務是著力優(you) 化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推動高校分類管理、分層發展,由同質走向多樣,變“金字塔”為(wei) “五指山”,在結構不斷優(you) 化中更加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三是水平之變:從(cong) 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ti) 係,高等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多項指標名列全球前茅,整體(ti) 實力進入世界第一方陣,正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
把準高校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高校是黨(dang) 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高校,要始終堅定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確保黨(dang) 對高校的全麵領導。第一,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中心環節。立德樹人關(guan) 係黨(dang) 的事業(ye) 後繼有人、關(guan) 係國家前途命運、關(guan) 係民族複興(xing) 進程,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戰略性工程。高校必須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使命,始終成為(wei) 堅持黨(dang) 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第二,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高校是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力量,必須圍繞國家戰略意圖,堅持“四個(ge) 麵向”,建設大平台,組建大團隊,開展破解“卡脖子”問題的重大科技攻關(guan) ,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加強科研成果轉化,促進教育、人才、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的有機銜接,提升對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貢獻度、支撐度和引領力。第三,支撐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高校作為(wei) 人才培養(yang) 的主力軍(jun) ,要係統謀劃推進人才培育工作,在關(guan) 鍵核心領域,著力集聚一批戰略科學家、學術領軍(jun) 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造就一批“大先生”;要關(guan) 心關(guan) 愛青年人才,培養(yang) 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秀青年人才,為(wei)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錨定高校高質量發展目標。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的發展。高校必須順應時代,聚焦、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目標。一是鮮明的方向性。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性,根本在於(yu) 高等教育的政治性。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始終沿著社會(hui) 主義(yi) 的政治方向前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培養(yang) 理想信念堅定,為(wei) 國解難、為(wei) 國分憂、為(wei) 國盡責的時代新人。二是超前的引領性。高校高質量發展要求高校既要有遠見,也要有預見,善於(yu) 從(cong) 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不僅(jin) 要能夠推動科技進步,還要能夠引領思想和文化創新,燭照社會(hui) 前進方向。三是整體(ti) 的協同性。高校高質量發展必須打破原有格局限製,注重整體(ti) 推進、重點突破、協同配合,特別是要在人才培養(yang) 、科研攻關(guan) 、平台建設等方麵突破製度桎梏,注重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有力推動有組織科研和大平台建設。
激發高校創新創造動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強調創新創造的重要意義(yi) ,指出“創新決(jue) 勝未來”。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看創新創造的驅動強不強、供給足不足、支撐久不久。高校必須要樹立創新創造的導向、不斷打造自身特色、持續開展深化改革,激發創新創造動能。首先,牢固樹立創新創造導向。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領域雖然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總體(ti) 看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許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歸根結底是基礎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理論原理沒有搞清楚所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yu) 產(chan) 業(ye) 革命激烈競爭(zheng) 中,科技創新更需要的是“從(cong) 0到1”的創新創造,產(chan) 生顛覆性的理念和想法,走前人沒走過的路,並能夠成功實現。高校要樹立創新創造的教育理念,鼓勵原始創新,完善創新到創造的實現機製,在傳(chuan) 承賡續中變革、在創新創造中成長。其次,堅持打造自身特色。一所大學如果不具備特色,就沒有自己的地位和位置,師生在其中也就沒有獲得感。高校必須堅定理想信念追求,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wei) 辦學自信,確立自身發展願景、目標體(ti) 係和階段性、具體(ti) 目標,從(cong) 國情、社情和學校實際出發打造自身的特色。最後,持續開展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中國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製勝一招,高校要不斷從(cong) 深化改革的新成效中汲取力量,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調動幹部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師生創新意識與(yu) 創造性工作的活力;要加強製度建設,打破製度上的製約和限製,形成適應和激勵創新創造的體(ti) 製機製,推進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建設。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zhuan) 項[21VSZ116]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