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2021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達33萬家
中新網6月6日電 科技部部長王誌剛6日表示,全國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從(cong) 十多年前的4.9萬(wan) 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wan) 家,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ye) 投入的70%,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wan) 億(yi) ,增加到2021年的2.3萬(wan) 億(yi) 。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北京證交所上市的企業(ye) 中,高新技術企業(ye) 占比超過90%。
6日,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設科技強國”有關(guan) 情況舉(ju) 行發布會(hui) 。王誌剛在回答記者相關(guan) 提問時作出如上表述。
王誌剛指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指標就是從(cong) 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這是高質量發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科技如何支撐高質量發展?科技要在產(chan) 業(ye) 、企業(ye) 、區域、重大工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麵著力發揮作用。要發揮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新的成長空間。科技有“無中生有”的作用,新的技術出來就會(hui) 帶動新的產(chan) 業(ye) 。
一是科技引領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xing) 技術加快應用,培育了智能終端、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技術突破打通了我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一些堵點,太陽能光伏、風電、新型顯示、半導體(ti) 照明、先進儲(chu) 能等產(chan) 業(ye) 規模也居世界前列。
二是科技助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持續20多年“三橫三縱”技術研發,形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較為(wei) 完備的創新布局,產(chan) 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我國以煤為(wei) 主的能源稟賦,加快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研發攻關(guan) 。連續15年布局研發百萬(wan) 千瓦級超超臨(lin) 界高效發電技術,供電煤耗最低可達到264克每千瓦時,大大低於(yu) 全國平均值,也處於(yu) 全球先進水平。目前,該技術和示範工程已經在全國推廣,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26%。
三是科技支撐重大工程建設。特高壓輸電工程、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投入運行,這一係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術突破帶動形成。研製成功“深海一號”鑽井平台並正式投產(chan) ,標誌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進入1500米超深水時代。
四是科技提升企業(ye) 競爭(zheng) 力。企業(ye) 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占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比例達到76%以上,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cong) 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和製造業(ye) 企業(ye) 的100%。全國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從(cong) 十多年前的4.9萬(wan) 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wan) 家,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ye) 投入的70%,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wan) 億(yi) ,增加到2021年的2.3萬(wan) 億(yi) 。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北京證交所上市的企業(ye) 中,高新技術企業(ye) 占比超過90%。
五是科技促進區域創新發展。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引領輻射作用不斷增強,三地研發投入占全國30%以上,北京、上海技術交易合同額中,分別有70%和50%輸出到外地,這就是中心輻射帶動示範作用。169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1/3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ye) ,人均勞動生產(chan) 力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吸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人數占全國比重9.2%。今年1-4月份,國家高新區營業(ye) 收入13.7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7.8%,表現出較好的增長勢頭。
六是培養(yang) 高水平科技人才。人才強、科技強,是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前提,是高質量發展最持久的動力和最重要的引領力。我們(men) 更加重視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在創新實踐中發現、培養(yang) 、造就人才,一大批優(you) 秀科技工作者矢誌不渝,協力攻堅,突破了載人航天、衛星導航、深海探測等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剛剛神舟十四號也發射成功,我們(men) 空間站建設又將開啟一個(ge) 新的時代。還創辦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型領軍(jun) 企業(ye) ,為(wei) 解決(jue) 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關(guan) 鍵科學問題和瓶頸製約作出了重要貢獻。
“下一步,我們(men) 將加快強化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技術創新一體(ti) 化布局,進一步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塑造更多發展新優(you) 勢,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王誌剛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