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技合作助推中非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張建珍(浙江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梁曉雨(浙江師範大學地理與(yu) 環境科學學院研究生)
聯合國於(yu) 1972年確定每年的6月5日為(wei) “世界環境日”,今年中國的環境日主題為(wei) “共建清潔美麗(li) 世界”,體(ti) 現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參與(yu) 者、貢獻者、引領者作用。中非環境科技合作是生態環境合作與(yu) 科技合作的有機結合,是破解非洲經濟發展與(yu) 生態環保矛盾的潛在途徑,是推動非洲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是構建中非生態文明共同體(ti) 的關(guan) 鍵所在。
科技合作賦能生態環境合作
風雨同舟,守望相助,中非友好關(guan) 係源遠流長。自2000年以來,曆屆中非合作論壇都涉及生態環境合作內(nei) 容,科技合作賦能滲透生態環境合作漸成趨勢,中非環境科技合作取得長足發展。
2000年至2012年是“初心甫現,前行摸索”期。中國政府對中非在環境科技領域的多樣化合作提出初步設想並嚐試實踐探索。2000年,第一屆中非合作論壇明確中非科技合作涉及資源環境領域。2006年,中國首次發表對非洲政策文件,提出與(yu) 非洲國家加強技術交流,積極推動環境保護合作。2008年《關(guan) 於(yu) 非洲環境技術與(yu) 機製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署後,中非啟動水處理和環境監測若幹重點項目。2009年,“中非科技夥(huo) 伴計劃”提出技術示範與(yu) 推廣、聯合研究和科研設備捐贈等多元合作形式。
2012年至2018年是“創新模式,守望相助”期。中非完成了從(cong) 援助到合作的環境科技關(guan) 係轉型,從(cong) 中方單向輸出邁入中非雙向互動的嶄新階段。2014年,中非環境合作項目開啟中非環境科技合作新模式。為(wei) 落實2015年習(xi) 近平主席提出的“綠色發展合作計劃”,中非雙方積極合作,促進中國與(yu) 非洲國家在環境科技實踐領域深耕不輟。
2018年至今則是“綠色發展,合作共贏”期。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hui) 上,中非雙方決(jue) 定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ti) ,推動中非環境科技合作進入高質量發展期。“中非環境合作中心”於(yu) 2020年啟動,成為(wei) 中非環境合作新起點。近年來,“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等領域展開卓有成效的工作,為(wei) 中非生態文明共同體(ti) 建設提供科研支撐。
契合現實需求,合作前景可期
中非雙方是休戚與(yu) 共的命運共同體(ti)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行進軌跡與(yu) 實踐經驗與(yu) 非洲當前發展階段和科技創新需求相一致,中非環境科技合作前景廣闊。深化環境科技合作符合中非構建生態文明共同體(ti) 、共享綠色發展機遇、實現合作共贏的現實需求。
首先,科技創新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根本之計。建設兼容並包的中非環境科技合作體(ti) 係是構築全球生態文明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中非生態文明共同體(ti) 踐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2005年,基於(yu) 非洲複雜現實的《非洲科技整體(ti) 行動計劃》確定四大科技發展旗艦項目,其中兩(liang) 大項目的主題分別為(wei) 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和能源、水資源與(yu) 沙漠化治理科技。2015年非盟通過《2063年議程》,非洲國家一致同意實施綠色複蘇計劃,積極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和溫室氣體(ti) 減排行動,為(wei) 中非環境科技合作奠定基礎。當前,國際社會(hui) 正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非均麵臨(lin) 著發展經濟與(yu) 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麵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主戰場,中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加強環境科技合作,在國際生態合作中彼此聲援,協力拓展環境科技合作的廣闊空間,為(wei) 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其次,中國在包括資源節約型技術和環境保護型技術在內(nei) 的綠色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創新優(you) 勢,為(wei) 非洲國家提供以綠色技術促綠色發展的中國經驗。近年來,我國在綠色發展的產(chan) 業(ye) 轉型、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方麵均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引起了廣大非洲國家的密切關(guan) 注。非洲需要與(yu) 中國建立夥(huo) 伴關(guan) 係,從(cong) 中國獲得經驗和技術來引領生態環境治理、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2018年,習(xi) 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提到中國願同非洲加強生態環保領域的交流合作。中非環境科技合作取得豐(feng) 碩成果。迄今,中國已在非洲實施上百個(ge) 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項目,支持非洲國家更好發揮太陽能、水電、風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優(you) 勢。從(cong) 2022年起的未來3年,中國將為(wei) 非洲再援助實施10個(ge) 綠色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進一步擴大可再生能源、節能技術、碳捕捉和儲(chu) 存技術、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等項目的對非投資規模,通過多元合作方式助力非洲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以科技手段破解非洲生態環境問題之困
在國際合作治理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已成共識、國際環境治理體(ti) 係日臻完善的時代背景下,中非雙方更應將綠色技術打造成生態文明合作的增長點,助推中非生態文明共同體(ti) 建設。如何通過環境科學技術減緩環境惡化趨勢,充分發揮非洲清潔能源與(yu) 生態資源稟賦?
一是以科技手段追溯非洲生態環境問題之源。非洲生態問題具有曆史性、差異性和複雜性特征,分析非洲生態、資源環境的曆史與(yu) 現狀,解析非洲“資源詛咒”現象的原因,精準識別非洲生態環境問題之源,本質在於(yu) 加強對複雜生態環境問題的診斷、認知與(yu) 監管能力,關(guan) 鍵在於(yu) 注入環境數據技術新動能。構建非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需要圍繞大數據、衛星遙感、物聯網等技術,搭建非洲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加強人才資源培養(yang) 與(yu) 科研合作、加大數字設備捐贈力度,提升非洲國家對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信息的采集與(yu) 監管能力。比如,根據遙感監測數據精準鎖定汙染源,有效防止汙染範圍擴大;建立不同時間周期內(nei) 的環境質量數據庫,便於(yu) 摸清曆史、把握現狀並預測未來;聯動遠程技術與(yu) 現場執法,落實生態環境問題監測與(yu) 溯源的“嚴(yan) 、實、快、新”執行要求。
二是以科技手段破解非洲生態環境問題之困。非洲被譽為(wei) 清潔能源的聚寶盆,但開發比例較低。非洲國家已然意識到自身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稟賦力量,但囿於(yu) 開發技術落後、專(zhuan) 項經費與(yu) 人才短缺等因素,非洲的環境科技創新能量不足,難以化綠色資源優(you) 勢為(wei) 綠色發展動力。中國高度重視培育非洲環境科技造血機製,在綠色“一帶一路”倡議下,牢牢把握治理與(yu) 開發兩(liang) 條主線。生態環境治理方麵,通過共同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研究中心與(yu) 實驗基地,加大對非人才培養(yang) ,推進中非生態環境治理對話機製,分享毛烏(wu) 素沙漠治理等經驗,不斷提升非洲綠色發展的自主創新能力。資源環境開發方麵,遵循因地製宜、統籌布局、永續開發原則,加強綠色技術支持和轉讓,共同建設資源開發項目;力爭(zheng) 建成非洲清潔能源基地,完善清潔能源輸送通道,優(you) 化非洲國家能源結構,滿足非洲人民能耗需求,在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打造真正惠及民生的中非生態文明共同體(t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