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高校縣域辦學看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06-07 09: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思想匯】

  作者:高宏賦、劉承波(分別係山東(dong) 省社科規劃項目“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下山東(dong) 高校縣域辦學的現象研究”負責人、濰坊科技學院教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編者按

  據山東(dong) 省社科規劃項目“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下山東(dong) 高校縣域辦學的現象研究”課題組統計,截至2022年5月,除西藏自治區外,我國其餘(yu) 省份都有高校在縣域辦學,東(dong) 部沿海地區尤為(wei) 集中,山東(dong) 省在縣域辦學的高校有67所,浙江省有47所,江蘇省有41所。第21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zheng) 力百強縣(含縣級市),已有76個(ge) 縣有高校入駐,入駐高校(含校區)185所;其中,排位前14的縣都有高校分布。杭州、寧波、蘇州、青島、威海所轄的縣級行政單位,已實現了“縣縣有高校”。高校縣域辦學從(cong) 東(dong) 部地區開始,漸成燎原之勢。

  高校區域布局呈現縣域辦學新趨勢

  最近20餘(yu) 年來,我國高校區域分布呈現“逆城市化”現象,部分高校由省會(hui) 等大城市中心城區向縣域遷移,一些新設置的高校也建在縣域。所謂縣域,主要是指縣和縣級市所轄區域,以及設區市非中心城區的市轄區等所轄區域。我們(men) 通常把普通高校設置在縣域、學校部分校區搬遷到縣域、在縣域設立分校開展辦學等幾種情況稱為(wei) 高校縣域辦學,把由縣級政府舉(ju) 辦的高校稱為(wei) 縣域高校,目前我國高校縣域辦學的數量和類型較多,縣域高校隻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高校縣域辦學不是新現象,一些發達國家有很多大學位於(yu) 小城鎮,但基於(yu) 國情和曆史,這些大學和我國的高校縣域辦學並不具有可比性。事實上,雖然我國在改革開放前已有少數高校建在縣域,但直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對於(yu) 高校縣域辦學人們(men) 還是有不少疑問和好奇:縣域具備什麽(me) 條件才能布局高校?高校為(wei) 什麽(me) 到縣域辦學,哪些高校適合在縣域辦學?位於(yu) 縣域的高校發展得怎麽(me) 樣?通過對當前高校縣域辦學情況的調研和分析,我們(men) 對這些問題大致可以給出以下答案:

  第一,已布局高校的縣域多數基礎條件較好,或具有區位優(you) 勢。從(cong) 全國來看,已布局高校的縣域一是集中在東(dong) 部沿海省份,二是集中在省會(hui) 等大城市周邊。東(dong) 部沿海的江蘇、浙江、山東(dong) 、福建、廣東(dong) 等省的一些地區縣域經濟發達,人口比較集中,縣域產(chan) 業(ye) 發展引發人才供需矛盾,一些經濟強縣需要高校入駐,並能為(wei) 高校優(you) 惠提供土地等辦學條件。蘇南地區是典型代表,昆山市已入駐6所高校,張家港市有3所高校,江陰市有2所高校。縣域與(yu) 高校融合發展,相得益彰。一些省會(hui) 等大城市為(wei) 疏解城市功能,在所轄周邊縣域建了大學城或科教園區,部分地處中心城區的高校遷建於(yu) 此或在此建新校區,有些新設置的高校也建在這裏。這些縣域鄰近中心城區,地處都市圈內(nei) ,區位優(you) 勢明顯,基礎設施較好,交通比較便利,商貿物流較發達,具備了布局高校的條件。例如,鄭州市的中牟縣分布了16所高校、新鄭市有7所高校、滎陽市有4所高校;南昌市的南昌縣有7所高校;昆明市的安寧市有8所高校。有的縣域不屬於(yu) 省會(hui) 等中心城市的下轄區域,但鄰近中心城市,也建了大學城,例如,被稱為(wei) 南寧“後花園”的崇左市扶綏縣有6所高校。此外,有些縣域遠離中心城市,經濟不發達,但有特色產(chan) 業(ye) 或有曆史文化優(you) 勢,也有高校分布。例如,中國陶瓷之鄉(xiang) 福建德化縣有泉州工藝美術職業(ye) 學院,孔子故裏山東(dong) 曲阜市有曲阜師範大學。還有少數地處欠發達地區、自然環境優(you) 美的縣域也建有高校,比如江西會(hui) 昌縣。

  第二,高校到縣域辦學的動因各有側(ce) 重。總體(ti) 而言,基本動因主要有六種情況。一是位於(yu) 中心城區的高校擴建。我國高校在校生規模持續擴大,普通高校全日製本專(zhuan) 科在校生校均規模由1998年的3335人增至2020年的11982人,約增加了2.6倍。高等教育精英化時代建在直轄市、省會(hui) 等城市中心城區的部分高校,原有的校舍等辦學條件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需要擴建,而中心城區缺乏建設用地,學校隻能到城市周邊縣域或經濟強縣建新校區。此類高校數量較多,既有部屬高校,也有地方本專(zhuan) 科學校。二是1999年擴招後新設高校的建校需要。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全國新增普通高校1734所,多數是高職(專(zhuan) 科)學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包括數百所民辦高校和少數由地處縣域的中職學校升格的高校。由於(yu) 大中城市中心城區土地緊缺,為(wei) 降低建校成本,部分新設高校選擇縣域建校。三是獨立學院轉設發展需要。獨立學院成立之初,少數位於(yu) 縣域,但多數地處大城市中心城區,依附母體(ti) 高校辦學,規模較小。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獨立學院設置與(yu) 管理辦法》規定,獨立學院須有不少於(yu) 500畝(mu) 的獨立校園。為(wei) 達到這一條件,很多位於(yu) 中心城區的獨立學院遷址縣域。浙江已有13所獨立學院遷址縣域辦學。四是曆史原因或政府計劃主導。這部分高校數量較少,建校較早,有的是農(nong) 林、師範類高校。其中部分是由於(yu) 曆史原因在縣域建校並堅持至今的高校,比如始建於(yu) 1907年的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部分是由政府主導在縣域辦學的高校,比如本部位於(yu) 四川德陽市廣漢市的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五是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需要。2020年底,全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中有30個(ge) 自治州、3個(ge) 盟、7個(ge) 地區,多數是民族聚居區,部分位於(yu) 邊疆地區。這些地級單位未設市轄區,政府駐地多在縣城。此類縣級行政單位包括縣、縣級市、自治縣、旗等,所轄區域屬於(yu) 縣域。為(wei) 促進當地發展,這些地區設置了70餘(yu) 所高校,都地處縣域。例如,興(xing) 義(yi) 民族師範學院、延邊大學等。六是縣級政府舉(ju) 辦或參與(yu) 舉(ju) 辦高校。全國已有十幾所由縣級政府舉(ju) 辦的高校,以高職院校為(wei) 主。例如,江陰市政府舉(ju) 辦的江陰職業(ye) 技術學院,太倉(cang) 市政府舉(ju) 辦的蘇州健雄職業(ye) 技術學院。同時,還有少數由縣級政府與(yu) 市級政府或企業(ye) 合作舉(ju) 辦的高校,也建在縣域。例如,由蘭(lan) 考縣政府與(yu) 開封市政府共同舉(ju) 辦的蘭(lan) 考三農(nong) 職業(ye) 學院。

  第三,位於(yu) 縣域的高校發展得並不差。整體(ti) 而言,與(yu) 大中城市中心城區的同類高校相比,位於(yu) 縣域的高校在辦學條件、在校生規模、人才培養(yang) 質量、辦學特色、服務貢獻水平等方麵沒有明顯差距。辦學經費、校舍及設施、師資、生源等是影響高校發展的基本因素。除縣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縣級財政外,其餘(yu) 縣域高校的辦學經費來源及收入與(yu) 本地城區同類高校沒有明顯差別,有的學校還能得到縣級財政資助。縣域高校的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經費支出相對略少。由於(yu) 用地寬裕、建校較晚,縣域高校的校舍及設施條件整體(ti) 上略優(you) 於(yu) 城區高校。地處縣域不利於(yu) 高校引進師資尤其是高層次人才,但對於(yu) 在同市城區也有校區的縣域高校影響不大。校址所在地是影響高校生源的因素之一,地處縣域對學校招生有一定製約,但影響生源更重要的因素是辦學層次、學校性質、教育質量和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而且,就校址而言,多數考生更關(guan) 注的是學校所在地區,縣域高校與(yu) 城區高校校址的區別是位置不同而非地區不同。地處省會(hui) 城市所轄縣域的高校,校址對招生的影響很小;在同市的城區和縣域都有校區的高校,校址對招生的影響微乎其微;隻有當高校所處縣域沒有地區優(you) 勢時,才對招生確有影響。需要看到,由於(yu) 受校外影響較少,縣域高校的學生可有更多時間用於(yu) 學習(xi) ,有利於(yu) 專(zhuan) 升本和考研,這是吸引生源的一個(ge) 特色因素。

  高校縣域辦學有利於(yu)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高校縣域辦學正是基於(yu) 中國國情、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實踐探索,有利於(yu) 優(you) 化高校區域布局,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深化城鄉(xiang) 融合和都市圈一體(ti) 化發展,提升全民文化素質和促進共同富裕,更有利於(yu) 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第一,縣域辦學有利於(yu) 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高校縣域辦學為(wei) 師生提供了親(qin) 近鄉(xiang) 村的條件,為(wei) 勞動教育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實用技術教育創設了良好生態,有利於(yu) 學校深入開展校地合作,靈活設置專(zhuan) 業(ye) ,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培養(yang) 在縣域就業(ye) 創業(ye) 、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縣域辦學能增強就業(ye) 的“紮根效應”,便於(yu) 畢業(ye) 生留在縣域就業(ye) 創業(ye) 。縣域辦學為(wei) 高校培訓農(nong) 民和鄉(xiang) 土人才創造了全方位便利條件,有利於(yu) 培養(yang)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和農(nong) 村實用人才。

  第二,縣域辦學有利於(yu) 鄉(xiang) 村科技振興(xing) 。高校縣域辦學可推動高校以農(nong) 業(ye) 發展重大需求為(wei) 導向,建立多元聯動的農(nong) 業(ye) 科技協同創新平台,開展技術創新攻關(guan) ,突破製約農(nong)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技術、前沿技術、瓶頸技術。縣域辦學為(wei) 高校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推廣提供了寬廣渠道和示範場域,有利於(yu) 高校與(yu) 縣級農(nong) 業(ye) 部門、鄉(xiang) 鎮政府、村莊及農(nong) 業(ye) 合作社等合作,推進科教、農(nong) 教深度融合,全麵助推農(nong) 業(ye) 現代化。

  第三,縣域辦學有利於(yu)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高校縣域辦學為(wei) 深入挖掘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創新地域文化、繁榮發展鄉(xiang) 村文化、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文明開辟了廣闊天地,有利於(yu) 高校將校園文化建設與(yu) 鄉(xiang) 村文化繁榮融為(wei) 一體(ti) ,將學生思想道德培育與(yu) 弘揚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將構建文化協同服務體(ti) 係與(yu) 引導開發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融為(wei) 一體(ti) ,引領縣域文明風尚,推進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

  高校縣域辦學需要因地製宜融合共生

  我國縣域之間差異較大,高校情況各有不同,並非所有的縣域都適合布局高校,也並非所有的高校都適合在縣域辦學。就全國而言,沒有必要“縣縣有高校”,但應推進縣域高等教育發展。需理性看待高校縣域辦學,並支持縣域高校高質量發展。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全國至少將新設置數百所高校。由於(yu) 中心城區缺乏建設用地,多數新設置的高校建在縣域更現實可行,未來還會(hui) 有更多的高校到縣域辦學。高校縣域辦學應因校施策,因地製宜,校地協同,融合共生。

  第一,明確發展定位,校縣企融合發展。縣域高校要紮根縣域辦學,構建學校主導,縣域內(nei) 政府、企業(ye) 等多元主體(ti) 參與(yu) 的校縣企融合發展共同體(ti) ,實現學校與(yu) 縣域融合共生。同時,學校要堅持走戰略發展道路,善於(yu) 從(cong) 寬廣的視野謀劃發展,從(cong) 廣闊的領域獲取辦學資源。

  第二,突出縣域優(you) 勢,實現差異化發展。縣域高校要立足學校實際,結合縣域支柱產(chan)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調整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培育特色專(zhuan) 業(ye) ,善於(yu) 聚合縣域優(you) 勢資源、特色文化,實現學校特色發展。

  第三,改革培養(yang) 模式,適應多樣化生源。縣域高校以高職(專(zhuan) 科)學校和新建本科院校為(wei) 主,農(nong) 民、農(nong) 民工、縣域產(chan) 業(ye) 工人等非傳(chuan) 統生源將成為(wei) 學校招生的重要增長點。學校要基於(yu) 因材施教、終身學習(xi) 的原則,主動改革人才培養(yang) 模式,實施多元化教學,滿足多樣化生源需求。

  第四,創新內(nei) 部生態,吸引高層次師資。發揮縣域在用地和房價(jia) 等方麵的優(you) 勢,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幫助教師解決(jue) 住房等現實問題,使人才安居樂(le) 業(ye) 。堅持以人為(wei) 本,創新教職工考核、職稱晉升等內(nei) 部治理製度,摒棄功利性、虛名化、行政化,突出實用性、效益性、人性化,依靠軟環境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