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傳承為經、創新為緯,織出錦繡青春

發布時間:2022-06-07 09: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青春之我】

   陳麗(li) 雯,90後設計師,現為(wei) 南京雲(yun) 錦研究所首席高定設計師,曾參與(yu) 故宮唐卡複製項目綾邊紋樣繪製、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漆纚紗冠”複製項目等。

  “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雲(yun) 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

  站在博物館裏,隔著玻璃看到雲(yun) 錦,我覺得世界上一切美好的詞語都匯聚在它身上,而這一切美好的詞語仍不足以表達它的美。

  我也曾走南闖北、遠赴海外,2012年從(cong) 南京藝術學院畢業(ye) 後前往意大利米蘭(lan) 深造服裝設計,見識過許多國外名貴的服裝麵料。在看到雲(yun) 錦那一刻,我發現,最巧奪天工、底蘊深厚的織物和技藝就在中國,在我出發的原點,在我身邊——雲(yun) 錦,我決(jue) 定擁抱它,成為(wei) 一名雲(yun) 錦設計師。

  這是一份令人沉醉的工作。1600多年前,古人織造出了雲(yun) 錦,我現在做著和古人們(men) 同樣的工作,當下與(yu) 曆史好像用一根絲(si) 線連接起來了。這也是一份需要耐心與(yu) 定力的工作。雖有服裝設計的專(zhuan) 業(ye) 背景,我仍要靜下心來,跟著前輩們(men) 從(cong) 頭開始,學習(xi) 雲(yun) 錦的曆史文化、技術工藝、肌理紋樣等等,從(cong) 微觀的經緯之中,掌握雲(yun) 錦的每一種特性。

  傳(chuan) 承技藝,必師法古人。2018年,我參與(yu) 了研究所與(yu) 湖南省博物館合作的馬王堆“漆纚紗冠”文物複製項目;2019年,我又參與(yu) 了故宮唐卡文物複製項目,負責唐卡雲(yun) 錦綾邊紋樣繪製。文物複製要透過蟲蛀、侵蝕的痕跡,將紋樣一比一繪製出來,還原文物的原貌之美。這段經曆提高了我的繪製技術,也讓我感受到,所繪的每一筆觸,都飽蘸了曆史的濃墨重彩。

  技藝的創新,師法古人,卻不必肖古人。擁有1600多年曆史的雲(yun) 錦,不應該束之高閣,被封在博物館的玻璃內(nei) ,而應該融入時代的潮流,走進人們(men) 的生活。如何在保留傳(chuan) 統精華的基礎上,打破窠臼,將傳(chuan) 統與(yu) 流行元素結合,讓雲(yun) 錦產(chan) 品更實用,是我和團隊一直在探索的課題。我們(men) 從(cong) 設計、紋樣、工藝、品類上進行創新拓展,將雲(yun) 錦的肌理、紋樣、文化元素提取出來,配合現代的視覺表達,開發了一係列“國潮”產(chan) 品。

  我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虎嗅薔薇”紋樣係列。我將明代武官補服的猛虎圖案與(yu) 薔薇圖案結合,用柔和的粉色來調和古代武將圖案的莊嚴(yan) 感,表達了現代年輕人宜靜宜動、可剛可柔的生活態度。除了胸針、圍巾等織物產(chan) 品,我們(men) 還開發出這一係列的香氛產(chan) 品,希望人們(men) 不僅(jin) 通過視覺、觸覺,還能通過嗅覺來感受雲(yun) 錦文化。

  設計理念的變化,與(yu) 雲(yun) 錦織造技術的提升密不可分。從(cong) 古至今,雲(yun) 錦都是用“大花樓”木織機織造,南京雲(yun) 錦研究所的老師們(men) 對織機進行改造,提升了雲(yun) 錦麵料的經緯密度,讓它能織造出更加細膩精美的圖案,甚至能織出山水畫的漸變墨色。曾有顧客在參觀博物館時驚訝地發現,我們(men) 生產(chan) 的雲(yun) 錦、妝花紗圍巾,竟比博物館裏古代的雲(yun) 錦展品織造更精細、更精美。有了新技術的加持,我創作的空間更廣闊,可以用雲(yun) 錦進行更豐(feng) 富的表達。

  我對雲(yun) 錦這門非遺的熱愛,是“始於(yu) 顏值、終於(yu) 才華”,陷入它無限的魅力之中,又在它身上不斷發現新的知識點、挖掘新的可能性。雲(yun) 錦能傳(chuan) 承千年至今,是一代代先人前輩嚴(yan) 謹、毫不吝嗇地將技藝傳(chuan) 給後世的結果。前輩的一句話深深影響著我:因為(wei) 有知識、有學問,所以更有責任去做好一件事。我當以謙卑之心學以致用,傳(chuan) 承為(wei) 經、創新為(wei) 緯,將雲(yun) 錦之美繼承發揚,讓它永葆璀璨光華。

    (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采訪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