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發牌三年 5G網絡深度覆蓋 應用融入千行百業

發布時間:2022-06-08 09:46:00來源: 科技日報

  6月6日,“廣電5G”友好用戶192號碼預約在全國啟動,萬(wan) 眾(zhong) 矚目的中國廣電5G建設進入開網運營衝(chong) 刺。此前,中國廣電與(yu) 中國移動已完成了20萬(wan) 個(ge) 700M 5G基站建設,今年還將完成28萬(wan) 個(ge) 700M基站建設任務,屆時將基本實現700M 5G網絡廣覆蓋。

  2019年6月6日,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以此為(wei) 起點,我國以5G為(wei) 代表的新基建和相關(guan) 應用駛入快車道。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誌勤說:“在政府統籌規劃及產(chan) 業(ye) 界協同努力下,我國5G商用成績突出,成為(wei) 全球5G技術產(chan) 業(ye) 、網絡建設與(yu) 應用創新的領先國家,5G對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初步顯現。”

  三年間,我國5G網絡建設從(cong) 廣覆蓋向深度覆蓋延伸,5G應用融入千行百業(ye) ,服務百姓大眾(zhong) ,其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全球其他市場難以企及。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副司長趙策介紹,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5G基站超過160萬(wan) 個(ge) ,5G信號覆蓋全國所有地市、縣城城區和87%的鄉(xiang) 鎮鎮區,5G移動電話用戶總數超過4.13億(yi) 戶;具備商業(ye) 價(jia) 值的5G典型應用場景,已覆蓋國民經濟97個(ge) 大類中的40個(ge) ,5G應用案例累計超過2萬(wan) 個(ge) ;截至4月底,我國共有814款5G終端獲得進網許可,其中手機終端569款;2022年1—4月,國內(nei) 市場5G手機出貨量合計6846.9萬(wan) 部,上市新機型達78款。

  我國5G建設成就全球矚目,為(wei) 行業(ye) 節省大量投資的“共建共享”模式,更首次為(wei) 全球提供了一個(ge) 通信係統集約社會(hui) 經濟高效發展的樣板。

  如中國鐵塔通信發展部副總經理陳森所言,深化資源共享、降低重複建設是中國鐵塔成立的初衷和價(jia) 值所在。

  “我國5G建設中,97%以上站址通過共享實現,新建塔類項目超過25%利用社會(hui) 杆塔資源。”陳森介紹,三年來,中國鐵塔累計承建5G基站超140萬(wan) 個(ge) ,累計投資超過300億(yi) 元,現在正以每天交付2600個(ge) 的速度加快推進。

  三年來,中國電信運營商全力暢通社會(hui) 信息“大動脈”,5G創新應用遍地開花,5G終端貨架琳琅滿目,但隨著市場需求加速釋放、應用場景與(yu) 日俱增,5G未來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聞庫說:“站在三周年的節點回望,5G商用速度超出預期,碩果來之不易,後續還需要產(chan) 業(ye) 界共同努力,以技術標準和應用產(chan) 業(ye) 全麵布局,有序推進產(chan) 業(ye) 發展。無論是消費者應用還是行業(ye) 數字化業(ye) 務,都對5G的網絡能力、5G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進一步的需求,未來5G增強技術研發和應用發展的步伐將明顯加速。”

  “過去三年,我們(men) 見證了5G的快速發展,也看到了問題和挑戰。”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丁海煜提出,在消費端,5G還沒有“殺手級應用”出現,相比4G的優(you) 勢體(ti) 現還不充分,5G的價(jia) 值仍需進一步彰顯,在行業(ye) 端,產(chan) 業(ye) 融通的適配和支撐有待進一步加強。與(yu) 此同時,5G產(chan) 業(ye) 技術根基還待進一步加固。

  “要想真正釋放出5G潛能,持續領跑,需重點關(guan) 注應用場景與(yu) 融合性人才兩(liang) 大關(guan) 鍵要素。”南京郵電大學教授王春暉建議,製定國家5G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計劃,加大對5G複合型人才的培養(yang) ,為(wei) 5G可持續健康發展儲(chu) 備人力資源。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東(dong) 教授則指出,5G網絡作為(wei) 典型的通信基礎設施,投資巨大,需要政府與(yu) 社會(hui) 高度重視,對有關(guan) 企業(ye) 特別是運營商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劉 豔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