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鏽帶”如何增強“文化磁力”
編者按
6月11日,我們(men) 將迎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今年非遺宣傳(chuan) 展示活動的主題為(wei) “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工業(ye) 遺產(chan) 作為(wei) 城市文化遺產(chan) 的一部分,見證了曆史文明、承載著家國記憶,是城市發展中的一筆寶貴資源。今年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期間,由首鋼老工業(ye) 園區“華麗(li) 轉身”的首鋼滑雪大跳台,便是工業(ye) 遺產(chan) 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引發各界極大興(xing) 趣。
如今,不少工業(ye) 遺產(chan) 在保護基礎上活化利用,以創意園區、城市公園、博物館等文化場所的形式重回公眾(zhong) 視野,釋放著時代活力,溫潤了大眾(zhong) 心田。那些留有舊日時光斑駁印記的“城市鏽帶”,該如何與(yu) 時代接軌,綻放別樣光彩?怎樣增強其“文化磁力”,順利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與(yu) 升級?我們(men) 請相關(guan) 專(zhuan) 家結合調研經曆深度分析。
工業(ye) 遺產(chan) 是工業(ye) 文明的見證,是人類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城市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利用、轉型升級,不僅(jin) 有利於(yu) 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培育發展新動能,還有利於(yu) 提升城市功能、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助推老工業(ye) 廠區由“鏽帶”向“秀帶”轉變。筆者所在課題組在針對性調研的基礎上,對“如何處理好工業(ye) 遺產(chan) 再利用與(yu) 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guan) 係”進行深入研究,為(wei) 實現工業(ye) 遺產(chan) 價(jia) 值保護與(yu) 可持續發展探索路徑。
看數據:近半數工業(ye) 遺產(chan) 向文化產(chan) 業(ye) 園轉型
課題組針對全國143個(ge) 工業(ye) 遺產(chan) 改造案例進行梳理對比,發現華北和華東(dong) 地區的工業(ye) 遺產(chan) 改造項目數量居多,占主導地位。在調研案例中,華東(dong) 地區改造項目61項,占總數的42.66%;華北地區改造項目44項,占總數的30.77%;近年,中南地區改造項目明顯增多,占總數的17.48%;與(yu) 上述區域相比,東(dong) 北、西南、西北地區改造項目所占份額較小,分別為(wei) 3.50%、4.20%、1.40%。
從(cong) 所在城市看,根據所重點考察的140個(ge) 案例的情況,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ge) 城市有改造項目60例,占總數的42.86%;以南京、武漢、西安、成都、重慶、沈陽、杭州、青島、長沙、蘇州、天津為(wei) 代表的11個(ge) 新一線城市有56例改造項目,占總數的40.00%;寧波、大連、福州、無錫、廈門、濟南、太原等二線城市的項目15個(ge) ,占比10.71%;三線城市改造項目占比4.29%;三線以下城市改造項目占比2.14%。數據顯示,我國工業(ye) 遺產(chan) 改造、再利用的程度和城市經濟發展狀態成正比關(guan) 係。一線城市為(wei) 引領,新一線城市緊隨其後,二線城市不斷拓展,三線及以下城市基本處於(yu) 萌芽階段,有待進一步發展。
從(cong) 具體(ti) 分類看,我國工業(ye) 遺產(chan) 改造項目主要以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博物館、城市公共空間、商業(ye) 空間、辦公模式以及住宅開發為(wei) 主要改造類型。其中,文化產(chan) 業(ye) 園居於(yu) 絕對優(you) 勢,占總數的49.68%;博物館占9.62%、商業(ye) 空間占9.94%、辦公空間占12.35%;城市公共空間、住宅開發與(yu) 文化設施占比較少,合計為(wei) 13.15%。可見,文化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工業(ye) 遺產(chan) 主要的改造發展方向。
觀模式:通過六大路徑探求轉型
課題組重點調研了86個(ge) 比較成規模的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按照保護和再利用的主體(ti) 進行劃分,其轉型發展主要有六類模式:一是原企業(ye) 主導模式;二是房地產(chan) 商主導模式;三是文化產(chan) 業(ye) 公司主導模式;四是高校帶動模式;五是政府主導模式;六是以城市經營理念為(wei) 主導的保護再利用模式。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原企業(ye) 主導模式,共計27個(ge) ,占比31.39%。這說明,原有企業(ye) 可依托傳(chuan) 統優(you) 勢,為(wei) 工業(ye) 遺產(chan) 優(you) 化升級注入強大動力。另外,地產(chan) 開發項目23個(ge) ,占樣本數26.74%,排在第二位。由文化產(chan) 業(ye) 公司主導實施再利用的案例有19個(ge) ,排在第三位,占比22.09%。由高校帶動形成的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有10處,占比11.63%,排在第四位。
調研發現,由高校作為(wei) 產(chan) 權單位的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比例雖相對較小,但高校、建築事務所等智力密集機構實為(wei) 工業(ye) 遺產(chan) 改造設計的主力軍(jun) 。例如,北京首鋼、景德鎮陶溪川、上海楊浦濱江等工業(ye) 遺產(chan) 項目都是以大學設計機構為(wei) 主體(ti) 開展創意設計、改造利用。與(yu) 之相比,城市經營理念引導下的項目、由政府全麵掌控的項目合起來占比約8.14%,數量較少。
找不足:激發“文化磁力”的要素有待完善
增強“文化磁力”是工業(ye) 遺產(chan) 向文化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的重要一環。一方麵,工業(ye) 遺產(chan) 自身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另一方麵,創意設計賦予了原有遺產(chan) 嶄新的時代氣息。不過,調研發現,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突出不足,影響了工業(ye) 遺產(chan) 的“文化蝶變”。
缺乏對工業(ye) 遺產(chan) 的全麵基礎性價(jia) 值評估。當前,在國家層麵上,發布國家工業(ye) 遺產(chan) 名單、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名錄等舉(ju) 措對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起到了示範引領效應,北京、無錫、上海、重慶、南京等城市也比較早地開展了工業(ye) 遺產(chan) 專(zhuan) 項調查和評估。但是,針對各級各類工業(ye) 遺產(chan) 的全方位普查仍需推進,評估標準也有待統一與(yu) 完善。工業(ye) 遺產(chan) 大部分是非文物性質的工業(ye) 建築,隻有全麵調研、準確評估、審慎研判,才能進行科學高效的改造,確保其再利用的成效與(yu) 價(jia) 值。
以文化冠名、行商業(ye) 之實的商業(ye) 化傾(qing) 向一定程度上存在。工業(ye) 遺產(chan) 改造中,土地帶來的經濟利益遠超土地上的工業(ye) 建築。近年來,一些地方財政收支不平衡,隻能依賴出讓土地緩解財政壓力。地方政府出讓土地使用權,建築產(chan) 權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不利於(yu) 保留工業(ye) 遺產(chan) ,部分工業(ye) 建築最終被拆毀。例如,天津某工業(ye) 遺產(chan) 已被列為(wei) 保護對象,但由於(yu) 地段較好,成為(wei) 房地產(chan) 開發的目標,最終完成招拍掛,廠區實質上成了商住建築區。還有一些被部分開發為(wei) 房地產(chan) 項目的案例。例如,某工業(ye) 遺產(chan) 在專(zhuan) 項規劃中被列為(wei) 保護對象,但在實際操作中被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部分,所處地段較好的被開發為(wei) 房地產(chan) 項目,破壞了工業(ye) 遺產(chan) 的原有價(jia) 值和完整性。與(yu) 其他曆史文化街區類似,過度商業(ye) 化開發等也比較普遍。
相關(guan) 政策係統性協同性尚待加強,吸引人才的生態環境亟待建立。調查發現,當前有關(guan) 工業(ye) 用地、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和扶持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政策相對分散,彼此之間缺乏協同,存在脫節現象。尤其是在地方層麵,文化產(chan) 業(ye) 和工業(ye) 遺產(chan) 的管理分屬不同部門,關(guan) 於(yu)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政策與(yu) 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政策由不同主體(ti) 分頭製定,明確統合兩(liang) 者、具有較強針對性和現實指導性的政策仍然較少。還要看到,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利用需要人才支撐,而此類人才往往需具備工業(ye) 設計、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經濟等多學科背景與(yu) 足夠的實踐曆練。在一線城市,此類人才相對集中,其他城市則相對缺乏。為(wei) 此,需加快製定有效政策,改善引才環境、吸引更多人才。
尋對策:激活工業(ye) 遺產(chan) ,融入城市發展
保護、挖掘、深度激活工業(ye) 遺產(chan) 的“文化磁力”,不完全是技術問題,還涉及理念、政策、配套支撐等多個(ge) 維度。當下,須從(cong) 現存不足著手,補齊短板、增強活力。
強化價(jia) 值評估,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價(jia) 值評估是保護工業(ye) 遺產(chan) “文化磁力”的基礎,在房地產(chan) 行業(ye) 等釋放的巨大經濟利益誘惑下,工業(ye) 遺產(chan) 的文化價(jia) 值往往容易被忽視,此時,需要切實加強評估、明確其價(jia) 值所在。根據筆者相關(guan) 研究,在工業(ye) 遺產(chan) 的價(jia) 值結構中,核心部分是遺產(chan) 的固有價(jia) 值,包括物質資本價(jia) 值、人力資本價(jia) 值、自然資本價(jia) 值和文化資本價(jia) 值;創意價(jia) 值則屬於(yu) 固有價(jia) 值之外的價(jia) 值。而在遺產(chan) 的固有價(jia) 值中,相對於(yu) 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本,文化資本屬於(yu) 新型資本形式,應是評估工業(ye) 遺存的主要指標之一。創意價(jia) 值強調新附加的價(jia) 值,應在不破壞固有價(jia) 值基礎上,通過評估指標的導向予以鼓勵。
在開展工業(ye) 遺產(chan) 價(jia) 值評估時,文物保護法中關(guan) 於(yu) 曆史、藝術、科學價(jia) 值的標準,《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關(guan) 於(yu) 曆史價(jia) 值、藝術價(jia) 值、科學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的標準,都可作為(wei) 一級評估指標。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遺產(chan) 應建立二級乃至更為(wei) 細化的評估指標,以便以更加差異化、精準化的視角準確評判其價(jia) 值。
政府主導、市場運營,助推遺產(chan) 項目“行文化之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優(you) 化稅製結構,健全直接稅體(ti) 係,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推進房地產(chan) 稅立法,健全地方稅體(ti) 係,逐步擴大地方稅政管理權”,此舉(ju) 將有助於(yu) 地方財政擺脫對房地產(chan) 和土地稅收的高度依賴。財政體(ti) 製的改革,也為(wei) 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帶來了巨大利好。
為(wei) 了避免“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過度商業(ye) 化”傾(qing) 向,地方政府應跳出隻重商業(ye) 收益的思維局限,在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與(yu) 開發利用中切實發揮主導作用,引導、規範相關(guan) 企業(ye) 、文化公司、高校等文化產(chan) 業(ye) 經營主體(ti) 多方參與(yu) ,以既符合市場運營規律,又滿足文化發展需求的方式活化工業(ye) 遺產(chan) 、強化文化功用。對於(yu) 價(jia) 值重大的工業(ye) 遺產(chan) ,建議政府使用容積率轉移的方法,從(cong) 更大的城市規劃範圍協調保護問題。
整合文化政策,吸引創意人才。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推動老工業(ye) 城市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文件提出了六項主要任務:開展資源認定管理、推進重點保護展示、完善工業(ye) 博物館體(ti) 係、繁榮新業(ye) 態新模式、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間、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這些任務涉及文化產(chan) 業(ye) 、創意城市的建設、運營、評估、展示等立體(ti) 化內(nei) 容,為(wei) 實現從(cong) “工業(ye) 鏽帶”到“生活秀帶”的轉變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體(ti) 現了不同部門之間協力推進、提升政策協同性係統性的切實努力。2021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又聯合印發《推進工業(ye) 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今後,應進一步落實相關(guan) 文件要求,並探索多樣化的政策落地方式,提升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的整體(ti) 意識,注重遺產(chan) 空間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並使遺產(chan) 融入現代城市發展,與(yu) 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相協調。
在吸引創意人才集聚方麵,作為(wei) 四線城市的景德鎮積累了寶貴經驗。這裏以瓷產(chan) 業(ye) 為(wei) 中心,長期積累相關(guan) 要素、形成完整產(chan) 業(ye) 鏈。當地不僅(jin) 有建在宇宙瓷廠舊廠址內(nei) 的景德鎮陶瓷工業(ye) 遺產(chan) 博物館、禦窯博物館等具有“文化磁力”的內(nei) 核,還有寬廣的產(chan) 業(ye) 發展空間、優(you) 惠的扶持政策。這充分說明,增強“創意厚度”是保證創意價(jia) 值產(chan) 出的基礎,也是吸引人才並留住人才的關(guan) 鍵。為(wei) 此,地方政府應製定鼓勵發展的綜合性文化政策,吸引創意人才、培植創意力量、賦能工業(ye) 遺存,形成創意經濟蓬勃發展的良性循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