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周雷——在水稻育種領域全力攻關(奮鬥者正青春)

發布時間:2022-06-09 09:4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立夏過後,湖北武漢的天氣一天天熱起來。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大道旁的一片試驗田裏,一個(ge) 頭戴草帽、腳穿膠鞋、麵龐黝黑的青年正在地裏忙碌。

  青年名叫周雷,是湖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今年39歲的他,是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水稻分子及細胞工程育種創新團隊執行首席。1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在水稻育種領域全力攻關(guan) ,先後培育出16個(ge) 優(you) 質高產(chan) 水稻新品種,累計增產(chan) 糧食超30億(yi) 斤,為(wei) “中國碗”裝“中國糧”增添底氣。

  水稻良種是水稻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鍵

  最近,周雷和課題組的同事正在湖北省農(nong) 科院南湖基地裏忙著中稻的播種。“這一批種子大部分是4月底從(cong) 海南省帶回來的,播下去之後,就要定期觀察、記錄,選育出更多優(you) 良品種。”周雷說。

  2010年,從(cong)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博士畢業(ye) 的周雷進入湖北省農(nong) 科院工作。他發現,湖北雖然是水稻大省,但長期以來存在著稻米品牌不強等現象,一定程度上製約區域水稻產(chan) 業(ye) 發展和農(nong) 民增收。他決(jue) 心聚焦水稻“高產(chan) 不優(you) 質、優(you) 質不高產(chan) ”等難題開展科研攻關(guan) 。

  “水稻良種是水稻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鍵。”周雷說。為(wei) 了攻克水稻育種難題,他和同事12年如一日收集種質資源、選配育種親(qin) 本,培育優(you) 質高產(chan) 水稻新品種。

  這個(ge) 過程漫長而繁瑣。冬天,他要去海南開展南繁加代,時常春節也不能回家。夏天,他在頭上太陽烤、腳下水汽蒸、身邊蚊蟲繞的環境下,在稻田裏一待就是半天時間……每年,周雷超過300天泡在實驗室和田間地頭。

  通過表型鑒定、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花藥培養(yang) 技術,曆經數以萬(wan) 計的雜交組合,他們(men) 創製出R7272、R60、潤珠香等多個(ge) 優(you) 質抗病蟲水稻新種質,育成鄂中5號、廣兩(liang) 優(you) 272、巨2優(you) 60等16個(ge) 優(you) 質水稻新品種。這些品種累計推廣5000多萬(wan) 畝(mu) 。

  推廣新品種,幫助農(nong) 民增收致富

  周雷出生在“魚米之鄉(xiang) ”湖北洪湖農(nong) 村。參加工作之後,除了開展水稻育種等基礎研究,周雷每年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將育成的優(you) 質品種推向市場。作為(wei) 團省委博士服務團成員、省科技特派員、省精準扶貧團團隊成員,周雷對口幫扶了21個(ge) 村和30多家企業(ye) 發展高檔優(you) 質稻訂單種植,幫助農(nong) 民增收致富。

  新品種推廣之初,農(nong) 民並不買(mai) 賬。周雷回憶,曆經10年努力,他們(men) 在2017年育成了綠色超級稻“巨2優(you) 60”。這種水稻新品種在同等產(chan) 量下,能夠大幅減肥減藥、節水抗旱,但在天門等地推廣的時候,很多農(nong) 民心存疑慮,不敢嚐試。

  周雷與(yu) 示範戶約定,用他們(men) 的技術種植新品種,如果出現減產(chan) 或者虧(kui) 損,省農(nong) 科院給予補償(chang) 。同時,周雷和同事輪流住在示範戶家中,給予技術指導。

  到了收獲的季節,結果令人驚喜:新品種示範田畝(mu) 產(chan) 達1400多斤,同時施用肥料減少了1/3,不僅(jin) 成本降低了,品質還更加優(you) 良。

  市場對大米香味有要求,周雷和同事培育出濃香型優(you) 質高產(chan) 新品種,收購價(jia) 比普通大米提高30%到50%;在湖北潛江,他們(men) 選育抗倒性、抗病性好的蝦稻專(zhuan) 用水稻品種,讓“蝦稻生態米”成為(wei) 當地綠色招牌……這些年來,周雷團隊累計推廣示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30餘(yu) 項。

  敢於(yu) 啃下育種技術“硬骨頭”

  近年來,周雷帶領團隊迎難而上,在國家相關(guan) 項目支持下,開展了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狀的遺傳(chuan) 分析、基因克隆工作,並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克隆並解析分子機理的水稻生殖生長期耐冷基因CTB4a。

  2017年,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上,對水稻耐冷品種選育、改良低溫等不利條件下水稻品種高產(chan) 穩產(chan) 性、解決(jue) 低溫造成的糧食減產(chan) 問題具有重要科學意義(yi) 。

  “農(nong) 業(ye) 科研來不得半點巧,要甘坐冷板凳,敢於(yu) 啃下育種技術‘硬骨頭’。”周雷說,經過無數次失敗,他和同事創造性構建出分子標記與(yu) 花藥培養(yang) 相結合的高效秈稻育種技術體(ti) 係,首次提出“一加一減兩(liang) 替三增”水稻花藥培養(yang) 核心技術,大幅提高秈稻花藥培養(yang) 效率,花藥培養(yang) 力較現有文獻記錄最高值提高7倍,攻克國內(nei) 傳(chuan) 統育種技術靶向性差、周期長、效率低等技術堵點。

  在周雷等科研人員的努力下,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水稻品種正在變為(wei) 現實。“作為(wei) 青年一代的農(nong) 業(ye) 科研工作者,我們(men) 要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為(wei) 國家種業(ye) 振興(xing) 和水稻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貢獻青春力量。”周雷說。

  讓科研更加接地氣(記者手記)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授權發明專(zhuan) 利20餘(yu) 項……這些榮譽和成果的背後,是周雷及其團隊成員10多年來無數個(ge) 日夜的埋頭苦幹、默默耕耘。

  白天泡在地裏育種,晚上回到實驗室查資料、做研究,常年在全國多地奔忙……作為(wei) 一名研究員,周雷給人的感覺不是“書(shu) 生氣”,而是“接地氣”。“電腦裏長不出水稻,書(shu) 本裏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袁隆平院士說過的話,對周雷影響深遠。

  為(wei) 了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代又一代的農(nong) 業(ye) 科研人員,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nong) 業(ye) 科技高峰,將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新時代的農(nong) 業(ye) 基礎研究,也需要更多像周雷這樣的青年骨幹投身其中。(本報記者 範昊天)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