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非遺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題:古老非遺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新華社記者王凱、馮(feng) 源、袁慧晶
複雜精巧的傳(chuan) 統剪紙、仍在使用的活字印刷術、古老技法的夾江年畫……近年來,非遺文化結合新時代元素創新發展,越來越受到百姓的喜愛,古老非遺文化正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蝶變”。
巧手融入“新生活”
山東(dong) 省膠州市非遺剪紙藝人楊秀麗(li) 幾乎每次去學校講課都會(hui) “拖堂”。用她自己的話說,“學生們(men) 常常意猶未盡”。
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小就喜愛剪紙的楊秀麗(li) 幾十年來始終沒放下剪刀,30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剪紙大賽中獲獎。多年來,膠州市開展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活動,楊秀麗(li) 便成為(wei) 非遺剪紙文化的“宣傳(chuan) 大使”。
“讓學生和社區居民現場體(ti) 驗剪紙的魅力,從(cong) 而身體(ti) 力行去保護和傳(chuan) 承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楊秀麗(li) 說,許多居民看到她創作的新技藝彩色剪紙後很驚歎,“原來剪紙也可以五彩斑斕”,在她的影響下也紛紛拿起剪刀嚐試剪紙。
在楊秀麗(li) 看來,非遺傳(chuan) 承人不能將非遺文化束之高閣,而應讓它融入百姓生活,使百姓受益。同時,還要結合新時代精神進行創新,創作出讓百姓喜聞樂(le) 見的非遺作品,隻有這樣才能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愈放光彩。
為(wei) 此,經過反複思考,楊秀麗(li) 在剪紙主題與(yu) 技藝方麵不斷創新,創作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崇廉尚法》等題材謳歌新時代,受到群眾(zhong) 好評。
古藝繪出“新風尚”
今年5月,浙江省溫州瑞安市東(dong) 源木活字印刷術傳(chuan) 承人王法萬(wan) ,“520”當天在網店銷售出了100多份用木活字印刷的複古婚書(shu) 。
東(dong) 源木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迄今已有800多年曆史。2010年,它以“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名義(yi)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木活字製作有20個(ge) 環節,先用毛筆在木頭上寫(xie) 反字再雕刻,一個(ge) 一厘米見方的字要雕刻10多分鍾。常用的字盤有1萬(wan) 個(ge) 活字,世代口傳(chuan) 相授一首160字的口訣,熟記在心後尋找活字非常快捷。
“我覺得要把老祖宗的東(dong) 西傳(chuan) 下去,做文創是個(ge) 好辦法。”王法萬(wan) 說,2017年,他成立了個(ge) 人工作室,2019年又成立了公司。今年高考前夕,他製作了幾十組“金榜題名”木活字模,贈送給瑞安中學的應屆考生。他還在全國部分旅遊景區開了22家木活字體(ti) 驗館,讓遊客體(ti) 驗畢昇發明的木活字的神奇。
近年來,瑞安市大力實施木活字印刷活態傳(chuan) 承發展工程,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1600多萬(wan) 元,助力木活字印刷在新時代“繪”就傳(chuan) 統文化新風尚。
文化複興(xing) “新時代”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溫沙坪村曾是落後邊遠的省級貧困村。2015年後,村裏將非遺文化融入鄉(xiang) 村旅遊,開發出“網紅”農(nong) 產(chan) 品,成為(wei) 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亮點。
黃連麻糍是客家獨有的傳(chuan) 統糕點,其製作技藝是江西省級非遺項目,也是溫沙坪村的“網紅”農(nong) 產(chan) 品黃元米果的前身。
“遊客最喜歡看我們(men) 製作黃元米果的過程,有的還親(qin) 自上手試試。”村民龍小偉(wei) 說。
黃元米果還帶動了其他農(nong) 產(chan) 品——牛肉、土雞等銷售。據當地村幹部介紹,村裏已有12家農(nong) 家樂(le) ,20餘(yu) 家民宿,一天可接待遊客300人,年戶均增收3萬(wan) 元。因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搞得好,村民平時會(hui) 在直播帶貨時推介家鄉(xiang) 的好山好水,村莊也因此成為(wei) 周邊城市居民的“網紅打卡點”。
古老非遺文化結合新時代元素,正不斷融入百姓生活,煥發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夾江年畫傳(chuan) 承人張榮強自2008年以來十多年如一日,隻為(wei) 恢複夾江年畫失傳(chuan) 已久的傳(chuan) 統工藝,並於(yu) 2010年建立了夾江年畫研究所。
“我曾經鑽研了5年,就為(wei) 了掌握夾江年畫天然顏料的提取和使用技藝。”張榮強說,他甚至會(hui) 為(wei) 了複原一種顏色,而漫山去尋找能夠提取這種顏色的植物。
在張榮強的努力下,被原汁原味“複活”的夾江年畫走上了電商平台,虎年春節期間曾一度脫銷。古老非遺文化正悄然綻放著新的生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