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畫筆,心覓桃源——“繪本奶奶”蔡皋緣何受關注
【人物專(zhuan) 訪】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編者按
隨著兒(er) 童閱讀與(yu) 審美素養(yang) 越來越受到各界重視,“用圖畫講故事”的繪本正成為(wei) 小讀者們(men) 的案頭書(shu) ,為(wei) 其心智成長輸送著豐(feng) 富美味的精神食糧。
怎樣的繪本適合兒(er) 童閱讀?如何才能推動繪本精品迭出,給孩子們(men) 帶來美好的閱讀體(ti) 驗,為(wei) 他們(men) 注入成長的力量?我們(men) 走近一些創造美、嗬護美、傳(chuan) 播美的繪本創作者、研究者、使用者,共同感受獻給孩子的精品力作,共同維護一個(ge) 洋溢著真善美的“圖畫世界”。
湖南長沙一棟普通公寓頂層,有一處精致的“花園”。紫藤蘿、紅月季、白梔子……繽紛的花瓣點綴在蔥鬱草木間,如同大自然不經意打翻的調色盤,令人驚喜與(yu) 著迷。晨光熹微,76歲的蔡皋支起畫架,手握畫筆,沾一點細細調和的顏料,將醞釀已久的構想在白紙上輕輕畫下。
被稱為(wei) “寶藏奶奶”“繪本奶奶”的蔡皋,是中國繪本界的先行者。近30年前,當繪本還不被大家熟知時,她為(wei) 中國繪本拿下第一個(ge) 國際性大獎——有國際插畫界奧斯卡之稱的“BIB金蘋果獎”。幾十年來,她創作了《七姊妹》《幹將莫邪》《花仙人》等數十部繪本,作品因濃鬱的傳(chuan) 統文化特色、溫暖美好的基調而深受歡迎,影響了我國幾代少年兒(er) 童,在海外亦享有盛名,還有畫作入選日本小學語文教材。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曾讚其畫作:“湖南有福了!”近期,隨著紀錄片《但是還有書(shu) 籍》的“破圈傳(chuan) 播”,伴著兒(er) 童繪本熱的興(xing) 起,出現在片中的蔡皋與(yu) 其作品也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引來一片讚譽。
然而,采訪中,她並未多提過往榮譽,隻是說:“‘筆須留得住紙’,還是講講畫筆下的故事吧。”
“童年是最美的時光,人生的第一個(ge) 念頭、見到的第一種顏色、聽到的第一支童謠都在其中。我要把最好的東(dong) 西送給童年。”談及兒(er) 童繪本創作的初衷,蔡皋眼中有光閃爍。
這束光,最初來自外婆那遙遠而美好的身影。
“我跟外婆長大,她會(hui) 講故事,我就聽故事;她喜歡戲曲,我也跟著學;她愛惜文字,我們(men) 從(cong) 不亂(luan) 丟(diu) 留有字跡的紙……”蔡皋回憶,“端午來了,外婆將包好的粽子遞給我,我作為(wei) ‘小聯絡員’,送到親(qin) 朋好友家。”一串串粽子有棱有角,飄著清香。姊妹爭(zheng) 吵了,外婆會(hui) 把鏡子往她們(men) 眼前一放,笑著說:“喏,你生氣的樣子不漂亮哎。”孩子們(men) 見狀,立即轉陰為(wei) 晴,“戰火”悄然熄滅……
一幕幕情景漸漸定格,最終濃縮進了她的畫裏,韻味無限。那是《寶兒(er) 》中溫良的母親(qin) ,是《月亮走,我也走》中嬉鬧的三姊妹,是《花木蘭(lan) 》中勇敢的少女,是《出生的故事》中繈褓裏的嬰兒(er) ……外婆送給她一個(ge) 多彩的童年,而她又用畫筆給更多孩子的童年以溫情與(yu) 美好。
如果說,她在童年裏為(wei) 創作的根係找到了滋養(yang) ,那麽(me) ,對筆下作品精神內(nei) 核的深度思考,就是藝術之花綻放的關(guan) 鍵。“好比一朵積雨雲(yun) ,如果沒有凝結核,雨滴就形不成了,又何談滋養(yang) 萬(wan) 物呢?”蔡皋說,隻有把精神內(nei) 涵想通了、吃透了,心中才有底氣,筆下才有靈魂。
這種精神內(nei) 核源自何處?在她看來,一是傳(chuan) 統文化,二是現實生活。
中學課堂給蔡皋留下了很深的記憶。語文課上,魯迅筆下祥林嫂“烏(wu) 裙,藍夾襖,月白背心”的打扮;美術課上,老師講授的國畫技法與(yu) 意境;數學課上,無所不在的邏輯之美……這些與(yu) 色彩、意境、結構相關(guan) 的概念在蔡皋心裏埋下了一顆興(xing) 趣的種子,隻待破土萌芽。
如今回想,啟蒙時的點滴積累,早已在潛移默化中為(wei) 她開啟藝術之旅點亮了一盞燈。沐著燈光,她自由地徜徉於(yu) 傳(chuan) 統文化長河之中,並將那一份崇敬傾(qing) 注於(yu) 繪本之上。
“萬(wan) 裏赴戎機,關(guan) 山度若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每每談作品談到動情處,她總會(hui) 淺吟低誦。從(cong) 樂(le) 府民歌到唐詩宋詞,從(cong) 古典文學到民間小說,那些青燈黃卷下伏案沉思的過往,都慢慢沉潛於(yu) 筆端,成為(wei) 畫作中的點睛之筆,或是一道意味深長的留白。
1996年,因為(wei) 機緣巧合,蔡皋與(yu) 日本出版家鬆居直合作,將陶淵明筆下“武陵人覓桃源,終入佳境”的故事變成了一冊(ce) 童書(shu) 繪本——《桃花源的故事》。如此經典的傳(chuan) 統文本,怎樣以繪畫形式展現在讀者麵前?蔡皋特意強調了“追尋之美”。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蔡皋輕聲道,“異”就是驚奇,正因有了好奇,才讓漁人鼓足勇氣,探尋奇境。“我傾(qing) 注筆墨,來描繪漁人發現桃花源的整個(ge) 過程。”
創作中也有困惑,比如畫桃林時,她一度產(chan) 生了“初極狹,才通人”的逼仄之感。“這時候,需要結合語境、文意與(yu) 曆史背景來琢磨與(yu) 推敲,感受其中的意蘊,最終才能豁然開朗,畫出理想中的桃花源。”
蔡皋認為(wei) ,創作一部作品,如同射出一支箭,人的精神狀態一定要飽滿,否則就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為(wei) 了保持這種狀態,除了在傳(chuan) 統文化中不斷汲取外,深入生活、增加閱曆也必不可少。
年輕時,蔡皋曾當過6年鄉(xiang) 村美術教師,有過一段插秧種田、荷鋤而歸的農(nong) 家生活。再回首,令她記憶猶新的不是生活的艱辛,而是村民的熱情與(yu) 厚道。“人們(men) 彼此信任,覺得我是個(ge) 好老師,就待我十分親(qin) 切。”
翻看《桃花源的故事》,阡陌交通、翠竹夾岸、耕牛犁田,孩童競逐嬉戲,農(nong) 人圍攏而坐……過往的田園生活被她糅進了畫裏、融入了筆尖,變幻出這些活潑的生命,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你看,那些山泉引水、垃圾處理的方式都是來自現代生活理念,我想借此傳(chuan) 遞一份對自然生態的尊重。”
此外,民謠也為(wei) 她提供了一股創造力的源泉。“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花簍”“月亮粑粑,肚裏坐個(ge) 爹爹”……這些用方言唱和的童謠與(yu) 繪本中的一輪明月、一條板凳、一個(ge) 竹籃融合起來,牽動著現代人心靈深處的鄉(xiang) 愁。“那些最樸素的、最深厚的、最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藝術形式都來自民間。”她感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心不能老、學無止境,要對生活一直抱有熱望。”退休後的蔡皋一直畫筆不停,她說,隻有汲取傳(chuan) 統精華,融入廣袤大地,走到勞動群眾(zhong) 之中,才能挖掘藝術創作的真正價(jia) 值。“我想用畫筆向孩子們(men) 傳(chuan) 遞一份健康、端正的心態,引他們(men) 走向光明,朝幸福的未來奔去。”
采訪接近尾聲,時間已是晌午。小花園裏,日影浮動,透過枝葉空隙,灑下細碎的光影。這一方神奇所在,或許就是蔡皋心中的桃源吧。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