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生豬產業轉型步入關鍵期

發布時間:2022-06-14 10:08:00來源: 經濟日報

  眼下,豬肉價(jia) 格正在觸底回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生豬價(jia) 格從(cong) 每公斤11.9元漲至15.7元;5月份,豬肉價(jia) 格同比下降21.1%,環比上漲5.2%。同時,地方也有消息傳(chuan) 來。四川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近日發文明確,“十四五”期間,將建設100個(ge) 優(you) 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縣,全省年出欄生豬6000萬(wan) 頭。在生豬供給數量處在合理區間的當下,思考如何提升行業(ye) 發展質量很有意義(yi) 。

  盡管價(jia) 格環比有所上漲,但當前生豬供需格局總體(ti) 穩定,生豬產(chan) 能保持在合理區間,消費者不用擔心供應問題。2021年9月出台的《生豬產(chan) 能調控實施方案》確定調控目標為(wei) 全國4100萬(wan) 頭能繁母豬,綠色合理區間是4100萬(wan) 頭的95%至105%。當前,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11個(ge) 月向正常保有量回調,連續7個(ge) 月處於(yu) 綠色合理區間。近期豬肉價(jia) 格的變化是產(chan) 能調減後市場的正常反應,使得生豬養(yang) 殖重回盈虧(kui) 平衡點,有利於(yu) 養(yang) 殖場戶擺脫此前的虧(kui) 損局麵。

  生豬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是大勢所趨,當前正逢其時。生豬是重要性僅(jin) 次於(yu) 糧食的農(nong) 產(chan) 品,一頭連著消費者,一頭連著養(yang) 殖戶。生產(chan) 者和消費者都希望豬價(jia) 穩定,但市場經濟就是要靠價(jia) 格變化來配置資源。此前,生豬產(chan) 業(ye) 受到罕見的外部衝(chong) 擊、靠市場力量不能自發恢複至供求平衡狀態時,政府有必要加強服務引導。這體(ti) 現了在麵對非洲豬瘟疫情疊加很多地方的不當限養(yang) 禁養(yang) 等因素時,多部門打出政策組合拳助力養(yang) 豬業(ye) 的必要性。在用地、環保、財政、金融、保險等全方位發力下,生豬產(chan) 業(ye) 從(cong) 產(chan) 能到價(jia) 格目前已完全步入正軌。

  豬肉屬於(yu) 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有生產(chan) 周期長、保存期短等特性,生產(chan) 主體(ti) 又難免信息不對稱或反應滯後,因此不能指望價(jia) 格靜如止水。事實上,豬肉的主要生產(chan) 和消費國,都存在一定的價(jia) 格波動情況。但是,我國的豬肉價(jia) 格波動尤其劇烈,幅度在全球也較為(wei) 少見。原因就在於(yu) 產(chan) 業(ye) 素質還不夠高。要更清晰地應對生豬產(chan) 業(ye) 存在的問題,不僅(jin) 要關(guan) 注一時的價(jia) 格漲跌,更要瞄準高質量發展,努力提升產(chan) 業(ye) 素質,才能從(cong) 根本上減少大起大落。

  分析起來,生豬產(chan) 業(ye) 的深層次問題有三個(ge) 。一是規模化水平低。全國散戶數量占養(yang) 豬主體(ti) 的99%以上,其出欄的肥豬約占全國的一半,導致供求銜接不夠好,一有風吹草動容易“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二是標準化水平低。受製於(yu) 育種水平、設施水平,在飼料轉化率、母豬產(chan) 仔數等關(guan) 鍵生產(chan) 指標上,與(yu) 養(yang) 豬發達國家有10%至30%的差距。三是產(chan) 業(ye) 化程度低。養(yang) 殖、屠宰、加工、運銷脫節,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化發展緩慢,缺乏利益共享共生機製,尤其是養(yang) 殖環節承受了較大的風險。

  要穩定長效性支持政策。當前,養(yang) 殖成本持續攀升,疫病防控壓力仍存。一些養(yang) 殖場戶反映,2019年以來出台的用地、環保等政策有收緊趨勢,一些地方在政策上有“急轉彎”傾(qing) 向。作為(wei) 高度市場化的產(chan) 業(ye) ,生豬養(yang) 殖並非一直高收益,更多是微利和虧(kui) 損。因此,要穩定長效性支持政策,給養(yang) 豬場戶明確的政策預期和市場信心,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要提高養(yang) 殖業(ye) 的集約化程度。針對良種問題,要加快生豬品種改良,提高生產(chan) 性能。針對飼料轉化率不足,要開展玉米豆粕減量替代,促進節本增效。針對機械化率不足,要改善養(yang) 殖設施,提升智能化水平。近期四川開展優(you) 勢特色生豬產(chan) 業(ye) 開發示範,涉及內(nei) 江豬、成華豬、雅南豬等。因此,要發力本土生豬品種開發,以特色、風味取勝,尋求差異化。

  放眼長遠,保障14億(yi) 多人的豬肉需求,並非易事。全球豬肉的可貿易量不足我國正常年份產(chan) 量的20%,依靠進口無法解決(jue) 吃肉問題。生豬產(chan) 業(ye) 發展的目標是立足國內(nei) 持續提升行業(ye) 素質,確保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既讓吃肉有保障,又讓養(yang) 豬得實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qiao) 金亮)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