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區分輕重緩急,提升核酸檢測效率
為(wei) 應對奧密克戎傳(chuan) 播速度快、隱匿性強的特點,核酸檢測成為(wei) 病毒監測的主要技術手段,查驗核酸證明也成為(wei) 各類公共場所重要的防疫措施之一。
具體(ti) 在哪些情形下要提供24小時、48小時和72小時內(nei) 核酸陰性證明?核酸混檢可靠嗎?查驗核酸是否會(hui) 成為(wei) 常態?針對公眾(zhong) 關(guan) 心的這些問題,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6月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強調:核酸檢測是早期發現疫情最科學、最有效的重要手段。在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地區,查驗核酸不應該成為(wei) 一種常態。
分級設定核酸證明有效時長
近期,北京市將進入公共場所核酸陰性證明由48小時調整為(wei) 72小時。為(wei) 什麽(me) 要調整核酸證明的有效時長?
“我們(men) 考慮到新冠病毒變異株毒奧密克戎的平均潛伏期在3天左右,72小時之內(nei) 核酸檢測可以發現潛在的感染者。”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表示,另一方麵,也是為(wei) 了降低居民核酸檢測的頻次,盡量減少疫情防控措施給市民帶來的負擔,以及對正常的生產(chan) 生活秩序的影響。
“核酸檢測策略的製定需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劃定檢測範圍和頻次,受檢人員按照風險等級由高到低依次開展核酸檢測。”賀青華介紹,具體(ti) 規定為(wei) :封控區應該在24小時內(nei) 完成首次核酸篩查,管控區要在48小時完成首次的全員核酸篩查。中、高風險地區和封控區、管控區這些人員不得外出,但是疫情發生地的低風險地區和防範區確需出行的,需要持48小時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各地可以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進行調整。
嚴(yan) 格檢測標準
有幾家核酸檢測實驗室日前被通報出具虛假報告、違規進行多管混檢等違規問題,那麽(me) ,違規多管混檢與(yu) 常規混檢有什麽(me) 區別?二者的準確率如何?
國家衛生健康委臨(lin) 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紹,核酸檢測是一個(ge) 成熟的、國際通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其特異性在方法學上可達到百分之百檢出,成為(wei) 診斷的“金標準”。
“目前進行的混采,是將5個(ge) 、10個(ge) 或者20個(ge) 采樣拭子放在一個(ge) 采樣管裏進行檢測,這種做法經過了理論驗證、實驗室驗證、現場驗證,證明其混采檢出率和單采樣本沒有明顯差距,是準確可靠的。”李金明說,違規混檢是實驗室把十混一的樣本變成了30個(ge) 、50個(ge) 合在一起進一步稀釋,這種做法有陽性漏檢的風險。
李昂介紹,為(wei) 確保核酸檢測質量安全,北京市對成立時間比較短、質量問題比較多、信息係統監測數據出現異常的檢測機構進行飛行檢查和重點督導,近兩(liang) 周對第三方檢測實驗室共開展督導檢查622家次,對發現問題的機構作出了取消核酸檢測資質、暫停服務整改等處置措施,並及時向社會(hui) 通報。
分類設定檢測頻率
“核酸檢測是迅速發現感染者、鎖定管控範圍和目標、盡早采取隔離等措施切斷傳(chuan) 播途徑的重要手段。”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zhuan) 員郭燕紅說,為(wei) 更早、更快地控製住疫情,要堅持以核酸檢測為(wei) 中心擴大預防的策略。
“目前國內(nei) 疫情總體(ti) 上保持在較低水平,低風險地區、長期居家等低風險人群沒有必要進行頻繁的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的重點應該放在高風險人群和高風險崗位的工作人員,以及有疫情的地區。”賀青華補充道。
針對近期在疫情防控當中有部分地區對於(yu) 不參與(yu) 常態化核酸檢測的群眾(zhong) 采取罰款、拘留等強製性措施,賀青華表示,疫情發生地應該根據當地的疫情形勢和防控需要,依法、科學組織好核酸檢測工作,對采取非法的、強製性措施的地區、單位和作出決(jue) 定的個(ge) 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將要求有關(guan) 地方及時整改糾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