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家衛健委發布《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

發布時間:2022-06-15 10:16: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2年5月以來,世界多個(ge) 非流行國家報告了猴痘病例,且存在社區傳(chuan) 播。為(wei) 提前做好猴痘醫療應對工作準備,提高臨(lin) 床早期識別和規範診療能力,國家衛生健康委會(hui) 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製定了《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

  《指南》指出,猴痘病毒(MPXV)歸類於(yu) 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是對人類致病的4種正痘病毒屬之一,另外3種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電鏡下猴痘病毒顆粒呈磚形或橢圓形,大小為(wei) 200nm×250nm,有包膜,病毒顆粒中有結構蛋白和DNA依賴的RNA多聚酶,基因組為(wei) 雙鏈DNA,長度約197kb。猴痘病毒分為(wei) 西非分支和剛果盆地分支兩(liang) 個(ge) 分支。本次非流行國家部分病例病毒測序結果為(wei) 西非分支。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為(wei) 非洲齧齒類動物(包括非洲鬆鼠、樹鬆鼠、岡(gang) 比亞(ya) 袋鼠、睡鼠等)。

  猴痘病毒耐幹燥和低溫,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數月。對熱敏感,加熱至56℃30分鍾或60℃10分鍾可滅活。紫外線和一般消毒劑均可使之滅活,對次氯酸鈉、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主要傳(chuan) 染源為(wei) 感染猴痘病毒的齧齒類動物。靈長類動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後也可成為(wei) 傳(chuan) 染源。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ti) 。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他體(ti) 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shang) 、抓傷(shang) 而感染。人與(yu) 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chuan) 播,也可通過飛沫傳(chuan) 播,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chuan) 播。尚不能排除性傳(chuan) 播。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

  臨(lin) 床表現:潛伏期5~21天,多為(wei) 6~13天。發病早期出現寒戰、發熱,體(ti) 溫多在38.5℃以上,可伴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狀。多數患者出現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淋巴結腫大。發病後1—3天出現皮疹。皮疹首先出現在麵部,逐漸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離心性分布,麵部和四肢皮疹較軀幹更為(wei) 多見,手心和腳掌均可出現皮疹,皮疹數量從(cong) 數個(ge) 到數千個(ge) 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結膜和角膜等。皮疹經曆從(cong) 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疹到結痂幾個(ge) 階段的變化,皰疹和膿皰疹多為(wei) 球形,直徑約0.5~1厘米,質地較硬,可伴明顯癢感和疼痛。從(cong) 發病至結痂脫落約2~4周。結痂脫落後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瘢痕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年。部分患者可出現並發症,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支氣管肺炎、腦炎、角膜感染、膿毒症等。

  猴痘為(wei) 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預後良好。嚴(yan) 重病例常見於(yu) 年幼兒(er) 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預後與(yu) 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狀況和並發症嚴(yan) 重程度等有關(guan) 。西非分支病死率約3%,剛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約10%。目前國內(nei) 尚無特異性抗猴痘病毒藥物,主要是對症支持和並發症的治療。

  (總台央視記者 史迎春)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