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②】“閱讀”地名 味深藏的曆史記憶
【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②】
編者按
5月1日起,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設立地名文化保護專(zhuan) 章,明確加強地名文化遺產(chan) 保護、製定保護名錄、做好檔案管理、鼓勵社會(hui) 參與(yu) 等要求。
地名在我們(men) 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卻是極易被忽視的文化遺產(chan) 。它像一個(ge) 坐標係,沿著其時空變遷,你可以觸摸到曆史的更迭;它又似一本說明書(shu) ,短短幾行字便能讓你了解此地的自然人文沿革。對於(yu) 每個(ge) 人來說,那些熟悉的地名也往往寄托著思鄉(xiang) 之情、歸屬之感。我們(men) 與(yu) 您一起探尋地名背後那些有趣的人、事、物,並就如何傳(chuan) 承保護地名文化聽取專(zhuan) 家建議。
【記者觀察】
一份無形的自然曆史檔案
在北京東(dong) 城區鬧市中,靜靜地藏著一條“史家胡同”,胡同中有一座小小的史家胡同博物館。胡同長度雖然隻有700米左右,卻見證了無數歲月:它建成於(yu) 元朝,興(xing) 盛於(yu) 明清,保留了傳(chuan) 統的格局麵貌。這裏曾是清政府選拔赴美留學生的考場,也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肇始之地,諸多名人曾居住在此。博物館中對“史家胡同”名字的由來作了介紹:有一種說法是,胡同為(wei) 紀念史可法而命名;另一種說法則是,此處曾經居住著史姓大戶。
在北京,還有成百上千條這樣的胡同。今年3月,《首都功能核心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第一批)》正式公布,包括磚塔胡同、史家胡同、百花深處等598處。
翻閱這個(ge) 名錄,會(hui) 發現許多有趣的胡同名,而在名字背後也都有不少故事可說:“楊梅竹斜街”得名於(yu) 它的走向自東(dong) 北向西南傾(qing) 斜;“五道營胡同”是因明清時期軍(jun) 隊駐紮此處而得名;“三保老爹胡同”最初是人們(men) 為(wei) 了紀念鄭和,給他的故居所在地命名,逐漸演變成了“三不老胡同”;“禮士胡同”最初因為(wei) 販賣驢騾被稱為(wei) “驢市胡同”,到清末宣統年間廢驢市,人們(men) 取諧音將其改為(wei) “禮士胡同”,增添了禮賢下士的文化意涵……
“一個(ge) 地名或者一個(ge) 地名體(ti) 係,往往能將地區特色鮮活地呈現出來。同時,它也是一個(ge) 文化價(jia) 值係統,體(ti) 現了一定空間範圍、一定時間曆程和一定人群範圍內(nei) 的價(jia) 值認知,具有凝聚共識、教化宣傳(chuan) 、傳(chuan) 承曆史的顯著特征。比如,北京老城裏的一係列地名,體(ti) 現了綱維有序、禮樂(le) 交融的文化特征。昆明城則多以動物為(wei) 山水和城市命名,如長蟲山、白鶴山、寶象河、盤龍江、金馬碧雞坊等,體(ti) 現了西南地區獨有的自然崇拜和文化特色。”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黃鶴認為(wei) 。
作為(wei) 符號係統,地名或概括該地富有特色的自然地理地貌,或體(ti) 現人類聚居賦予該地的特色定位,或體(ti) 現自然與(yu) 人文特色的結合。地名也能在人群中引起持久共鳴,形成共有的精神家園。例如,甘肅的“敦煌”二字勾勒了西北大漠戈壁中的飛天浪漫;說到長安街,人們(men) 眼前浮現的則是首都十裏華燈的莊嚴(yan) 形象……“在我國城鄉(xiang) 快速演進更迭的過程中,應予以地名保護足夠的重視,保持地名係統的穩定性,通過加強宣傳(chuan) ,讓公眾(zhong) 認識到地名的文化價(jia) 值,共同營造和守護美好家園。”黃鶴說。
具象的文化歸屬,溫暖的心靈港灣
地名不僅(jin) 是與(yu)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符號,而且是人們(men) 心靈的歸屬。
學習(xi) 編輯出版專(zhuan) 業(ye) 的小鄭,對曆史文化很感興(xing) 趣,這幾年專(zhuan) 注於(yu) 研究家族族譜。在此過程中,他發現一個(ge) 有趣的現象,有些地名就是以先祖名字或經曆命名的。“一位老祖宗,遷徙到某處,做了什麽(me) 事,那個(ge) 地方就可能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傳(chuan) 個(ge) 幾百年,口音一變化,大家可能就不知道這個(ge) 事了。”
他查閱了不少地名資料。“大至省份、城市,小到鄉(xiang) 鎮、村落,甚至一個(ge) 亭子、一座橋,很多都有曆史淵源。譬如益陽,本來是資陽,資江之北;安化、新化,戰亂(luan) 年代土匪出沒、動蕩落後,平定之後希望得到平安、施行教化。我家鄉(xiang) 的鎮子叫嶽家橋,據說嶽飛曾在那裏駐過軍(jun) ;有個(ge) 村叫洗澡坪,說是軍(jun) 隊士卒在那裏洗過澡。”在小鄭看來,這些故事口耳相傳(chuan) ,既體(ti) 現了曆史變遷,也反映了風土人情和美好願景。
在方言調查與(yu) 研究的過程中,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越發現許多地名與(yu) 當地方言及其曆史文化密切相關(guan) ,深刻反映了人們(men) 語言使用的變化。“比如嘉興(xing) 王店這個(ge) 地名。在當地方言中,‘王’字音同‘陽’,是古音的遺存。吳江‘平望’在當地方言中音同‘平傍’,是為(wei) 了追求順口發生的語流音變。”在徐越看來,地名的演變、讀音的變化過程,均有其曆史來源,承載的是當地特色曆史文化,也是語言學研究的豐(feng) 富資料。“建議將各地方言中的特殊地名讀音加以記載、予以解釋,幫助青少年和其他地方的人更多地了解地方文化。”
2021年12月31日,位於(yu) 北京市豐(feng) 台區右安門外大街與(yu) 玉林南路交叉路口的地鐵景風門站開通。住在附近的居民小王很好奇:“為(wei) 啥不叫右安門站呢?”他發現,身邊不少居民都對這個(ge) 地名有些不解。對此,地名學者嶽升陽解釋說,景風門是金中都的城門,1215年被元軍(jun) 摧毀,以此命名體(ti) 現了北京建都曆史和相關(guan) 考古發掘成果。
小王說,他看了專(zhuan) 家科普之後,去查了相關(guan) 資料。“明清曆史還相對熟悉些,對金代我可以說完全不了解,這是一個(ge) 很好的學習(xi) 契機。”
一份亟待守護的文化遺產(chan)
加強地名研究相關(guan) 隊伍建設,建立保護名錄,出版圖書(shu) ,製作與(yu) 地名文化有關(guan) 的專(zhuan) 題紀錄片,開發文創產(chan) 品,建設地名文化展示場館……對地名文化的傳(chuan) 承保護有許多方式。近年來,隨著對地名文化重視程度的提高,各地出台了一係列加強地名文化保護的政策法規。比如,重慶將“地名文化保護”作為(wei) 2021年《重慶市地名管理條例》修訂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以專(zhuan) 章形式予以明確。2020年6月正式實施的《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是我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zhuan) 項法規,其中明確規定“地名主管部門在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以及地名標誌的設置中,應當注重對閩南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5月1日起,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更為(wei) 地名文化保護帶來了新契機。
2019年11月,一檔名為(wei) 《中國地名大會(hui) 》的節目開始在央視播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突出的知識性趣味性迅速引發關(guan) 注。在豆瓣上,兩(liang) 季節目的評分分別高達8.3和8.4。有網友說:“以地名為(wei) 載體(ti) ,介紹中國的地理、曆史、人文風俗等傳(chuan) 統文化,包含著很多優(you) 秀傳(chuan) 統思想,比如對故鄉(xiang) 的感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的理念等等,都是觀眾(zhong) 熟悉並容易共情的東(dong) 西。”
《中國地名大會(hui) 》節目組工作人員王屾告訴記者,他們(men) 的初衷便是希望通過這個(ge) 節目挖掘地名裏的文化氣,喚起更多人關(guan) 注地名。“我們(men) 發現地名有時和人名很像,都會(hui) 紀念一些時間節點與(yu) 事件,寄托美好希冀。”王屾說,“在同一個(ge) 地名下生活的人往往會(hui) 帶有一種共同特征,不僅(jin) 是外貌,在他的精神、氣質、性格、生活方式中都能夠感受到。這是最簡潔的語言,卻有最豐(feng) 富的信息。千百年後的人們(men) ,如果還能通過名字了解到古人經曆了什麽(me) ,這種向心力是非常奇妙的。我們(men) 希望挖掘地名背後人們(men) 世世代代的生活,以及他們(men) 生生不息的內(nei) 核。”
浙江省舟山市民政局的王建富是《中國地名大會(hui) 》專(zhuan) 家組成員。30多年來,他跑了600多座島嶼,整理的地名信息資料字數以百萬(wan) 計,也在不斷向大眾(zhong) 科普地名文化,他的微信名就是“地名是種文化”。在他看來,這幾年非常可喜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地名文化感興(xing) 趣。但在日常工作中,他也深深體(ti) 會(hui) 到人才的缺口:現在處於(yu) 跨越式發展時期,每個(ge) 城市每年新增地名量都遠大於(yu) 過去幾十年,地名審批存在量大、時效性強的問題,壓力很大。而地名看似簡單,卻涉及地理、曆史、語言文字等多學科的知識,基層一線,更急需“活地圖”“活詞典”式的人才。
如何更好地保護現有老地名、挖掘其文化內(nei) 涵?“現在有不少地名太沒有文化氣息了,幾千年、幾百年的文化,凝結在一個(ge) 地名裏,一旦武斷地改掉,總覺得文化的傳(chuan) 承被斬斷了一節。”但小王也有疑惑,“曆史地名的保護固然重要,但是否需要考慮相應的經濟成本和生活便利?對於(yu) 已經習(xi) 慣了新地名,或是已沒有曆史遺跡留存的地方,是保留甚至恢複舊地名,還是與(yu) 時俱進用新名字呢?”
對於(yu) 這個(ge) 問題,記者在微博上展開了調查。55%的參與(yu) 者認為(wei) ,應該讓更多地名體(ti) 現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但也有33%的網友建議維持現狀,不影響生活是最重要的。
對此,北京大學城市與(yu) 環境學院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韓茂莉認為(wei) :“所有含有曆史記憶的地名都不是憑空而降的,而是在過往曆史中選擇、接受並繼承下來,成了今天熟悉的空間標識。對地名的維持或者改換,都要遵循穩定的宗旨慎重研究,既要尊重曆史,也要考慮今天的應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