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敏銳把握新職業的風向標意義

發布時間:2022-06-16 09:56:00來源: 光明網

  【閱讀提示】人社部公示“家庭教育指導師”等18個(ge) 新職業(ye)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人社部公示了18個(ge) 新職業(ye) 信息,不僅(jin) 包括“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增材製造工程技術人員”“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解決(jue) 方案設計師”等以數字經濟為(wei) 底色的職業(ye) ,“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民宿管家”這些親(qin) 近你我生活的職業(ye) 也赫然在列。據了解,這些新職業(ye) 信息在經過公示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後,將被納入新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

  “您是做什麽(me) 的?”在我們(men) 的日常社會(hui) 交往中,這句問候高頻出現。職業(ye) ,不僅(jin) 標定一個(ge) 人的社會(hui) 角色和身份,也折射一個(ge) 國家的發展水平、產(chan) 業(ye) 結構和科技成色,並照見一個(ge) 社會(hui) 當下的職業(ye) 觀念與(yu) 勞動理念。

  也因此,職業(ye) 變遷一直備受關(guan) 注。人們(men) 從(cong) 這麵棱鏡中“各取所需”,或洞察產(chan) 業(ye) 結構的變化及發展趨勢,或觀察就業(ye) 市場的變化並尋找機會(hui) ,並以此調整自身的教育或發展等規劃。在過去幾年中,人社部先後發布了四批共56個(ge) 新職業(ye) 名單,每一次都引發廣泛關(guan) 注和解讀,不少人以自己所從(cong) 事的職業(ye) 被官方“蓋章認證”為(wei) 榮。

  有新職業(ye) 產(chan) 生,就有舊職業(ye) 出局。2015年,1999年頒布的職業(ye) 分類大典首次修訂,近900個(ge) 職業(ye) 被永遠停留在了早期工業(ye) 化時代。眼下正在進行的職業(ye) 分類大典係第二次修訂,將同樣有一批職業(ye) 被淘汰。而定義(yi) “新”與(yu) “舊”以及決(jue) 定更替規則的,則是一個(ge) 社會(hui) 的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以及社會(hui) 分工的深化。在這一過程中,更多符合社會(hui) 需要的新型就業(ye) 崗位被創造出來,而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疑加速了這個(ge) 進程。這從(cong) 人社部近年來新職業(ye) 目錄更新的頻次與(yu) 數量,或可見一斑。

  縱覽這次人社部發布的18個(ge) 職業(ye) 名單,不難找到其對應的現實基礎。比如“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等之於(yu) 數字經濟,“碳匯計量評估師”等之於(yu) “雙碳”戰略,“民宿管家”等之於(yu) 更細分的市場需求。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尤其是新的經濟業(ye) 態,催生了新職業(ye) ;而新職業(ye) 的產(chan) 生與(yu) 擴容,也將反過來促進專(zhuan) 業(ye) 化的發展,改善人們(men) 的生活,並推動相應業(ye) 態經濟的進一步開拓和發展。

  新職業(ye) 的產(chan) 生和正名,不僅(jin) 引領經濟發展新趨勢,還打開了新的就業(ye) 空間,並在無形中參與(yu) 形塑人們(men) 多元化的職業(ye) 認知和選擇,在穩就業(ye) 任務艱巨的當下具有另一重現實意義(yi) 。尤其是,近來湧現的新職業(ye) ,多數對從(cong) 業(ye) 者的專(zhuan) 業(ye) 化技術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勞動關(guan) 係和工作模式也更加靈活自由,與(yu) 青年群體(ti) 的匹配度更高。事實上,這些新職業(ye) 的創造者和就業(ye) 者,多是年輕人,未來也一定是一代代年輕人。

  與(yu) 之相關(guan) 聯的是,新職業(ye) 的職業(ye) 標準、行業(ye) 規範等都還不夠完善,職業(ye) 培訓及發展環境也都不夠成熟。尤其是社會(hui) 保障方麵,如前所述,一些新職業(ye) 係靈活就業(ye) 形態,基於(yu) 傳(chuan) 統用工狀態和勞動關(guan) 係下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尚不能對這部分人群起到該有的保障,這些掣肘新職業(ye) 發展的問題都應納入相關(guan) 部門的政策視野。

  多個(ge) 平台的調查報告顯示,新職業(ye) 人才供需兩(liang) 旺,但仍存在巨大人才缺口。對於(yu) 高等教育和職業(ye) 教育來說,這也是一種提示:還需更好適應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更好對接新經濟、新技術和新業(ye) 態發展需求。近年來,學科專(zhuan) 業(ye) 目錄調整周期的縮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yu) 解決(jue) 職業(ye) 教育等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間的錯位和時滯問題。此外,還需敏銳把握作為(wei) 風向標的新職業(ye) ,完善專(zhuan) 業(ye) 學科設置與(yu) 調整機製,推進人才培養(yang) 改革,更精準對接新職業(ye) 人才缺口,為(wei) 社會(hui) 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