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十年間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為(wei) 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方案
中國對於(yu) 全球的生態貢獻值得關(guan) 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宣布並堅定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成功舉(ju) 辦生物多樣性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第一階段的會(hui) 議,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事業(ye) 。
這十年,生態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
這十年,環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
這十年,公眾(zhong) 參與(yu) 範圍之廣前所未有;
這十年,全球生態貢獻之大前所未有。
在中國環境與(yu) 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hui) (以下簡稱國合會(hui) )迎來成立30周年之際,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了四個(ge) “前所未有”,來描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間,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所發生的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綠色低碳經濟轉型是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已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的共同願望,我們(men) 要順應當代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布局趨勢,以創新為(wei) 驅動,大力推進經濟、能源、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不斷開拓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wei) 全球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黃潤秋在近日舉(ju) 行的中國環境與(yu) 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hui) 2022年年會(hui) 暨國合會(hui) 30周年紀念活動上說。
生態文明建設成為(wei) 根本大計
30年前國合會(hui) 的成立,在國合會(hui) 委員、新加坡永續發展與(yu) 環境部常務秘書(shu) 羅家良看來,意義(yi) 非同尋常。
“國合會(hui) 的成立體(ti) 現了中國長期以來將環境保護納入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承諾,確保中國的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與(yu) 可持續發展能夠互相平衡。與(yu) 國際夥(huo) 伴合作,發揮全球領導力,並推動中國和其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羅家良說。
羅家良沒有看錯。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在這30年發生了曆史性巨變。尤其是在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這種變化更讓人體(ti) 會(hui) 到了環境保護的卓有成效。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被定位為(wei) 關(guan) 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有了地位,就自然有了全社會(hui) 的行動。環境治理卓有成效,據黃潤秋介紹,2021年中國全國地級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連續兩(liang) 年實現了PM2.5和臭氧的雙下降,長江幹流全線連續兩(liang) 年實現二類及以上的優(you) 良水體(ti) 。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類。
與(yu) 之相伴隨的是生態係統的質量和穩定性顯著提升。一個(ge) 典型的例證就是“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的逐年增多。有著小小眼睛、大大微笑的它們(men) ,曾經由於(yu) 長江流域水體(ti) 汙染加劇、人類肆意采挖江砂、非法使用漁具等多方麵的原因,生存和繁育受到嚴(yan) 重影響,數量一度僅(jin) 剩下1000餘(yu) 頭,瀕臨(lin) 滅絕。
然而,如今這個(ge) 被列為(wei)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的“水中熊貓”,迎來了新的生機。就拿最近一段時間來說,在從(cong) 湖北宜昌到武漢的長江段,江豚頻繁現身。或覓食捕魚,或玩耍嬉戲,或潛水跳躍,一幅歡騰的景象吸引了許多行人駐足觀望。
我國還建成了首批國家公園。2013年以來,我國不斷建立健全國家公園體(ti) 製。2021年,我國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等首批國家公園正式成立。“設立國家公園,實行嚴(yan) 格的保護,將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和周邊生態價(jia) 值高的區域進行整合,有助於(yu) 改善生態連通性,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我國自然生態係統保護水平。國家公園同時兼具科教、文化和遊憩等價(jia) 值,還可以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和服務。”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金鵬說。
中國成功得到廣泛認可
變化還體(ti) 現在中國的公眾(zhong) 參與(yu) 範圍越來越廣。
生態環境部6月13日發布的2022年“全國低碳日”主題宣傳(chuan) 片中說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舉(ju) 手之勞,看似微小,都有實實在在的減排效果。每個(ge) 人的點滴行動都將匯聚成落實雙碳目標的巨大力量,保護地球就是守護未來的希望。”
或當林間河長,或做生態衛士,或參與(yu) 減塑行動,或踐行垃圾分類,甚至僅(jin) 僅(jin) 是隨手關(guan) 燈,少點外賣,選擇公交出行等日常習(xi) 慣的點滴習(xi) 慣養(yang) 成,足以證明黃潤秋的那句話:“生態文明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共同參與(yu) 、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ye) 。”
中國對於(yu) 全球的生態貢獻也值得關(guan) 注。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們(men) 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宣布並堅定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北京冬奧會(hui) 成為(wei) 首個(ge) 碳中和的冬奧會(hui) ,我們(men) 成功舉(ju) 辦了生物多樣性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第一階段的會(hui) 議,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事業(ye) 。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說,中國作為(wei) 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wei) 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責任擔當,確定了“碳達峰碳中和”的雄心目標。製定和實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解振華透露,目前,“1+N”政策體(ti) 係在完成了“雙碳”工作頂層設計的基礎之上,已經出台37個(ge) 領域行業(ye) 方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政策措施和行動,正在穩妥有序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的成功得到了廣泛認可。國合會(hui) 副主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施泰納說,“過去多年來,我們(men) 在環境、能源、轉型及經濟發展和減汙減排方麵所做的努力,是否實現了設定目標?中國在過去20年是領先的,讓我們(men) 看到了有很多針對性政策是能夠帶來真正積極的好效果的。”
國合會(hui) 委員、美國環保協會(hui) 執行副總裁茹冠潔認為(wei)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環境汙染等方麵,取得了積極進展,同時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脫貧等方麵,也取得了顯著成果,“這說明環境、社會(hui) 和經濟發展可以協同推進”。
國合會(hui) 副主席、原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提出,進入新發展階段,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總結中國環境與(yu) 發展事業(ye) 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經驗,為(wei) 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方案。
用經濟科技手段減汙降碳
毫無疑問,未來,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黃潤秋表示,中國將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動力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you) 先組合,出台減汙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把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作為(wei)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大力深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更多用經濟、科技手段減汙降碳。
同時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以更高的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施重汙染天氣消除,臭氧汙染防治,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ti) 治理,長江保護修複,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汙染治理等八個(ge) 標誌性戰略,開展新汙染物治理,實施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加強海洋垃圾汙染防治和入海排汙口的排查整治,製定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以高水平的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的生活。並深度參與(yu) 全球環境治理。
國合會(hui) 外方執行副主席、加拿大環境與(yu) 氣候變化部部長吉爾博認為(wei) ,麵對全球氣候治理的新形勢,各國需要向碳中和的方向采取行動,為(wei) 實現零碳目標而努力。碳定價(jia) 可以激勵清潔技術開發,中國的碳交易體(ti) 係起到了示範作用。發展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例如綠氫能為(wei) 鋼鐵、水泥等減排困難的行業(ye) 帶來減排空間。
吉爾博透露,加拿大正在計劃出台法規,在2035年之前逐步淘汰輕型內(nei) 燃機車輛銷售。許多國家都有這樣的承諾,這將需要保證及時準備好充足的充電基礎設施和電力供應,開展好綠色供應鏈和綠色貿易方麵的工作。
施泰納建議,在低碳發展以及綠色發展項目中,讓更多企業(ye) 能夠在這方麵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包括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也是如此,需要調整相關(guan) 補貼政策等。並進一步加強法治和環境治理,鼓勵個(ge) 人、企業(ye) 和投資人,包括地方各個(ge) 利益相關(guan) 方都能夠參與(yu) 進來,“讓大家能夠看到我們(men) 傳(chuan) 遞的清晰信號,我們(men) 想要關(guan) 注的是低碳的、包容性的綠色發展”。(記者張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