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正在趨於理性 直播帶貨走到十字路口
【市場觀潮】直播帶貨走到十字路口
今年的“618”較往年顯得有些平淡,經過多年的競爭(zheng) ,消費者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受社會(hui) 和經濟諸多因素的影響,居民消費正在趨於(yu) 理性,不論在線上還是線下。與(yu) 增長有限的電商促銷數據相比,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ge) 月,居民存款累計增加7.8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50.6%。
換言之,在當下的外部環境下,居民消費意願提升有限。而對於(yu) 電商企業(ye) 而言,則是在預期行業(ye) 上升的情況下遭遇了瓶頸期。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電商相關(guan) 企業(ye) 有1055.8萬(wan) 家,其中去年新增注冊(ce) 企業(ye) 463.2萬(wan) 家。也就是說,當大量企業(ye) 和資金進入電商領域之後,行業(ye) 卻走到了十字路口,不再處於(yu) 高速成長期。現象級、帶貨過億(yi) 元的頭部主播現象逐漸消逝,而大量新開的直播平台和直播間,各種新上線的商品,反而讓用戶流量“不夠分了”。一旦流量不足,直播帶貨很有可能得不到預期收益,填不上引流的成本,反而成了虧(kui) 本的買(mai) 賣。
今年直播帶貨的一大新聞亮色無疑是新東(dong) 方的雙語帶貨轉型,有業(ye) 界認為(wei) 這是培訓機構轉型的典範。但事實上,許多培訓機構都在線上帶貨,但大多數並不理想,隻有幾十人、幾百人在線的直播間比比皆是。比起高昂的電商直播成本,收益並不理想,可持續性更是有待觀察。當然,這也並不是它們(men) 的唯一轉型主業(ye) 。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並不是所有企業(ye) 、所有產(chan) 品和服務都適合直播營銷,都能通過直播獲取預期收益。過去頭部主播帶貨,多為(wei) 化妝品等中高檔商品,剛需商品有限,這是因為(wei) :一方麵中高檔商品辨識門檻較高,另一方麵其單品價(jia) 格較高,流量多能帶來更多收益。 不過,一旦消費者對中高檔商品的消費意願下降,也將影響帶貨直播行業(ye) 的整體(ti) 收益。
畢竟,辨識門檻不高的商品,消費者沒必要上線了解,而單品價(jia) 格較低的商品,即便有流量,銷售額也有限。這點從(cong) 培訓機構轉型帶貨的效果就能一窺,很多帶貨直播間帶的是文具書(shu) 本,自然乏善可陳,而推而廣之,許多其他行業(ye) 新上直播的商品,也有此類情況。
正因如此,盡管平淡中的“618”仍有較為(wei) 好看的數字,但直播帶貨事實上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一方麵,直播已經不再是單純地“買(mai) 買(mai) 買(mai) ”,網絡用戶期待在商品營銷過程中,有別樣的視聽體(ti) 驗,類似新東(dong) 方的雙語帶貨直播一樣;另一方麵,直播的營銷模式也需要與(yu) 其他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融合,不要在意一場直播的收入得失,而要在意直播對於(yu) 企業(ye) 產(chan) 品形象和知曉度的影響。直播帶來的流量和關(guan) 注度,也可以通過其他線上線下渠道變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