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重大疾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

發布時間:2022-06-21 10:0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重大疾病防控方麵取得顯著成效: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不斷完善疾病預防控製體(ti) 係建設,各級疾控機構的能力大幅提升;實施免疫規劃政策,多種疫苗可預防傳(chuan) 染病已經降到了曆史最低水平;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促進慢性病的早防、早篩、早診、早治。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進展與(yu) 成效。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把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我國堅持預防為(wei) 主,多舉(ju) 措完善疾病預防控製體(ti) 係,重大疾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

  疾病預防控製體(ti) 係不斷完善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副局長雷正龍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不斷完善疾病預防控製體(ti) 係建設。

  法律法規政策體(ti) 係不斷健全完善。製修訂傳(chuan) 染病防治法、精神衛生法、疫苗管理法等法律和《艾滋病防治條例》《血吸蟲病防治條例》等法規。印發艾滋病、結核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規劃,發布實施防控類標準百餘(yu) 項。建立國務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際聯席會(hui) 議製度,提高了疾病防控工作法製化、製度化、標準化、規範化。

  構築嚴(yan) 密的公共衛生監測網。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國家級疾控信息係統上線運行,建成了全球最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疾病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網絡,重點地方病和飲用水水質監測網絡覆蓋到全國所有鄉(xiang) 鎮,以近視為(wei) 主的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yu) 幹預體(ti) 係日趨完善。

  重點傳(chuan) 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成效顯著。全國傳(chuan) 染病疫情總體(ti) 保持穩中有降,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和應急處置,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艾滋病病死率、結核病報告發病率顯著下降,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國家消除瘧疾論證,所有血吸蟲病流行縣達到傳(chuan) 播控製標準,重點地方病區縣總體(ti) 控製,消除率達到99.9%。

  慢性病防治和精神衛生工作穩步推進。啟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縣,覆蓋率超過97%,建成488個(ge) 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從(cong) 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1年的15.3%。在冊(ce) 嚴(yan) 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管理覆蓋全國所有的區縣,2021年底在冊(ce) 的患者規範化管理率達到92%。

  雷正龍說,目前全國共有國家、省、市、縣四級疾控中心3376家,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5.8萬(wan) 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各級疾控機構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一是疫情監測及時性和準確性大幅提升。近兩(liang) 年來,通過中央轉移項目,進一步擴大了新冠肺炎等傳(chuan) 染病的監測範圍。

  二是實驗室檢測能力大幅提升。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實驗室檢測網絡,各級實驗室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檢測任務。總體(ti) 來說,疾控機構的實驗室檢測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疾控中心現在有流感、脊髓灰質炎、麻疹、乙腦四個(ge) 世界衛生組織的參比實驗室。

  三是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大幅提升。特別是近兩(liang) 年來,通過中央財政安排專(zhuan) 項資金支援各地開展培訓,結合多年防控實踐,各級疾控機構的流調能力、處置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中華預防醫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馮(feng) 子健介紹,2004年我國建設了全國傳(chuan) 染病網絡直報係統,目前已經安全穩定運行了18年,有效降低了傳(chuan) 染病的漏報,顯著提高了傳(chuan) 染病報告的及時性。從(cong) 診斷到報告,時間間隔已經降到了4個(ge) 小時。這個(ge) 係統可以及時監測傳(chuan) 染病暴發信號,指導各級疾控機構對疫情暴發進行調查處置。這一係統已經覆蓋了全國幾乎所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使用這個(ge) 係統來開展傳(chuan) 染病的報告、監控和數據分析研判的工作人員用戶已經達到35萬(wan) 戶。

  免疫規劃工作成效顯著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介紹,我國實行的免疫規劃製度,由政府免費向居民提供免疫規劃疫苗,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可預防的傳(chuan) 染病已達到15種,覆蓋人群以0至6歲兒(er) 童為(wei) 主。免疫規劃政策的實施,對於(yu) 保護人民群眾(zhong) 身體(ti) 健康和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接種疫苗,保障健康”觀念深入人心。通過多年努力,我國免疫規劃工作成效顯著。

  政府重視,保障力度持續加大。中央財政投入每年已超過40億(yi) 元。2012年以來,多次安排資金用於(yu) 疫情應急處置、冷鏈建設、監測能力提升等專(zhuan) 項工作。

  完善法規,依法實施免疫規劃。2019年出台了全球首部疫苗管理法,製定修訂《預防接種工作規範》等一係列文件,全麵構建了疫苗和預防接種的管理製度。

  健全體(ti) 係,服務能力日臻完善。建立了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免疫規劃監測管理體(ti) 係和縣、鄉(xiang) 、村三級預防接種服務網絡。目前,適齡兒(er) 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

  加強監測,工作質量顯著提高。實現了國家和省級免疫規劃信息係統平台的對接和數據交換,實現各省級免疫規劃信息係統和全國疫苗追溯協同平台的對接。

  科學防治,疾病控製成效顯著。2000年以來,我國維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2012年我國實現了消除新生兒(er) 破傷(shang) 風的目標,2014年我國提前實現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乙肝控製目標。目前,多種疫苗可預防傳(chuan) 染病已經降到了曆史最低水平。

  探索慢性病防控模式

  吳良有說,我國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防控模式,慢性病防控工作經曆了從(cong) 點的突破到係統提升的發展曆程。多部門在環境整治、煙草控製、醫療保障救助等方麵聯合行動,構建全方位的支持性環境。

  在危險因素控製方麵,深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累計建設健康社區、健康步道、健康公園等8.7萬(wan) 個(ge) 。廣泛倡導“健康一二一”“三減三健”等健康理念,“日行萬(wan) 步,吃動平衡”“管住嘴、邁開腿”等健康口號深入人心,廣大群眾(zhong) 自覺踐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

  在慢性病的早防、早篩、早診、早治方麵,依托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目前每年向400多萬(wan) 高發地區居民提供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早期篩查幹預惠民服務,促進慢性病的早發現、早幹預。每年為(wei) 1600多萬(wan) 適齡兒(er) 童免費開展口腔檢查、窩溝封閉和局部用氟,保護孩子們(men) 的口腔健康。強化高血壓、糖尿病的規範健康管理服務,有效預防心梗、腦卒中等重大慢性病的發生發展。

  在疾病監測和數據支持方麵,我國居民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的監測體(ti) 係不斷完善,實現慢性病患病、發病、死亡和危險因素流行情況以及變化趨勢的動態監測。每5年向全社會(hui) 發布全國居民的營養(yang) 和慢性病狀況報告,為(wei) 國家及時調整完善防控策略提供循證支持。

  世界衛生組織將發生在30到70歲的死亡定義(yi) 為(wei) “過早死亡”,過早死亡率是指每個(ge) 人在30到70歲之間死亡的概率。慢性病是導致人群過早死亡的重要原因。

  吳良有說,從(cong)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實施開始,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成為(wei) 我國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標。2021年,我國居民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和糖尿病等四類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wei) 15.3%,這意味著每個(ge) 人在30到70歲之間死於(yu) 四類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為(wei) 15.3%。與(yu) 2015年18.5%相比,下降超過了3個(ge) 多百分點。今後,我國將繼續以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wei) 核心指標,積極推動慢性病的防、治、康、管整體(ti) 融合發展,不斷減少因慢性病導致的勞動力損失。(白劍峰)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