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刺客”最尷尬的場景
作者:張豐(feng)
這兩(liang) 年,“天價(jia) 雪糕”成為(wei) 一個(ge) 話題,動輒十幾塊到幾十塊的雪糕,和“普通雪糕”一起躺在店家的冰櫃裏,讓你順便拿一個(ge) 去結賬時,露出大吃一驚的表情,但此時已經不好意思再放回去了。
這個(ge) 夏天,雪糕相關(guan) 的話題也屢屢登上熱搜。#雪糕刺客# #不要隨便拿不認識的雪糕#等等,不知道是“雪糕焦慮”了還是雪糕讓人們(men) 焦慮了。
人們(men) 用“刺客”來形容價(jia) 格高昂的雪糕。“刺客”的特征是“潛伏”“等待致命一擊”,還可能有一個(ge) 不可告人的大陰謀。這樣的描述,對那些昂貴雪糕廠家似乎不友好,但是也反映出了某種讓人尷尬的現實:除了價(jia) 格,它們(men) 在別的方麵還沒有脫穎而出。
客觀地說,價(jia) 格高的雪糕自然也有它的理由。我們(men) 小時候吃的冰棍兒(er) ,隻賣5分錢,它的成分就是水和糖精,連一滴牛奶都沒有。後來有了更高級的“雪糕”,不僅(jin) 有牛奶,還有了各種風味,價(jia) 格當然上漲。
現在的高價(jia) 雪糕,認真看原料提示的話,成分和過去兩(liang) 三元的雪糕確是有很大不同。更好的牛奶和奶油,也有真正的巧克力(而不是巧克力風味),現在人們(men) 是真的在“吃雪糕”。過去吃冰棍兒(er) 為(wei) 了降溫,現在的雪糕,需要注意的則是它的熱量。
但是,僅(jin) 僅(jin) 是“成分升級”還不能充分說明它的價(jia) 格合理。動輒二三十元一支甚至更貴的雪糕,顯然在品牌宣傳(chuan) 方麵投入很多,廠家努力宣傳(chuan) 的重點,其實是造成一種“人群的區分”:吃這一款雪糕的你,是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有著更好的品味。可想而知,雪糕的“價(jia) 值”何在。
我曾經去成都的太古裏參加過一次某網紅雪糕的“展覽”。他們(men) 租下最好的院子,那裏通常都是香奈兒(er) 、路易斯威登等時尚品牌辦活動的地方,價(jia) 格不菲。說是“展覽”,其實是收費品嚐各種甜品。由於(yu) 展期隻有兩(liang) 周,每天都有不少人排隊,展覽也成功塑造了某種稀缺感。
很難評估商家這次活動的收益。現場銷售的利潤,肯定不夠支付房租,但是他們(men) 卻成功吸引了大家眼球,或許對促進這個(ge) 品牌的雪糕在成都的銷售有一些幫助。我猜他們(men) 還有一個(ge) 意圖,就是通過展覽活動告訴大家,雪糕不僅(jin) 是用來降溫的,還意味著新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水平已經普遍提高的當下,可以把吃雪糕當成是“時尚生活”。
但是,一個(ge) 悖論是,現在最時尚的吃雪糕方式,可能反而是去追尋各種“老冰棍兒(er) ”。此時,品嚐質量和口味得以提升且平價(jia) 的老冰棍兒(er) 成為(wei) 一種“精神享受”,人們(men) 從(cong) 中反而獲得了某種“附加值”。老冰棍兒(er) 讓人懷念的地方,在於(yu) 它能夠“社交”,這恰恰是雪糕新貴做夢都想擁有的屬性。八九十年代,物質生活相對匱乏,在全國各地吃雪糕,都是那個(ge) 味道,因為(wei) 隻能生產(chan) 那樣的“簡陋版”。但是,這種“統一性”卻構建了一兩(liang) 代人兒(er) 時的回憶。
現在的品牌雪糕,沒有誰能一統天下,新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都還沒有爭(zheng) 取、固化自己的消費人群,就更不要說能夠在競爭(zheng) 中脫穎而出了。它們(men) 都取了動聽、有個(ge) 性的名字,卻和各種普通雪糕一起躺在冰櫃裏,等待客人的垂青。你站在那裏,僅(jin) 僅(jin) 通過外表,根本無法作出區分。很多人描述自己和高價(jia) 雪糕的相遇場景,都是隨便拿一個(ge) 去埋單,這種評價(jia) 想必會(hui) 讓雪糕廠家感到氣餒,這恰恰說明它們(men) 的品牌認同感還完全沒有建立起來。要配得上這個(ge) 價(jia) 格,或許第一步,是要先從(cong) 冰櫃中脫穎而出吧。(張豐(fe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