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以“大食物觀”為目標 中國食品工業正經曆三大深刻變化
央廣網北京6月23日消息(記者覃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hui) 名譽理事長孟素荷教授22日在2022年國際食品安全與(yu) 健康大會(hui) (在線)致辭中表示,中國的食品安全曆經14年的打磨及疫情的考驗,整體(ti) 趨勢穩中向好,成績有目共睹。2021-2022年中國食品工業(ye) 的深刻變化,以“大食物觀”目標的確立,全新行業(ye) 的迅速生長,市場向價(jia) 值型回歸三個(ge) 主要變化為(wei) 特征。
孟素荷教授解釋說,首先,“大食物觀”目標的確立,是指在國際形勢劇烈變化,全球產(chan) 業(ye) 鏈布局快速改變的背景下,建立“自主、可控、安全性”的產(chan) 業(ye) 鏈成為(wei) 當務之急。樹立大食物觀,深度開發國內(nei) 現有資源,為(wei) 確保產(chan) 業(ye) 鏈的自主、可控,注入了科技的內(nei) 涵,提出了多元化的路徑。科技界數十年以“藏糧於(yu) 食”為(wei) 目標所形成的科研積累和新資源食品法規標準的逐步完善,已構建起支撐“大食物觀”落地的軟實力,對中國食品工業(ye) 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利好。
其次,中國人對傳(chuan) 統飲食文化的自信正影響和改變市場的格局。疫情下網購習(xi) 慣被延伸,預製菜行業(ye) 等一些邊界模糊的行業(ye) 迅速生長,激活了中小食品、餐飲企業(ye) 的創新。
再次,食品消費市場開始向價(jia) 值型回歸。食品消費已呈現出“捂緊錢袋”的理性和價(jia) 值型產(chan) 品的回歸。大多數企業(ye) 向內(nei) 發力,走科技創新、差異化發展、品牌培育之路。而大量具有健康價(jia) 值和功能食品的出現,目前缺乏法規護航。對穩中向好的中國食品安全留下了“變中求穩、向好”的新課題,需要大家共同破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