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勃勃 繁榮安定(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大美邊疆)
清晨,大興(xing) 安嶺深處陣陣鬆濤,獐麅野鹿怡然自得;正午驕陽,二連浩特國門威嚴(yan) 矗立,中歐班列徐徐駛過;黃昏落日,阿拉善牧民守望一方沃土;傍晚,鄂爾多斯地下礦井內(nei) 燈火通明,智能采煤機隆隆掘進……在祖國北部邊疆,每天都呈現著這樣欣欣向榮的畫麵。
在黨(dang) 的領導下,身處祖國北部邊疆的內(nei) 蒙古自治區和甘肅省各族人民緊密團結,砥礪前行,全力守護和建設大美邊疆。一道更加亮麗(li) 的風景線,正呈現於(yu) 世人麵前。
生態北部邊疆築牢綠色屏障
6月的內(nei) 蒙古錫林郭勒盟烏(wu) 拉蓋草原,齊腰高的綠草如浪花般隨風搖動。在哈拉蓋圖農(nong) 牧場浩勒寶分場,年過花甲的牧民李成軍(jun) 望著遠處吃草的牛犢,滿麵笑容。
20多年前,當地草場因過度放牧、自然災害等原因嚴(yan) 重退化、沙化。也是從(cong) 那時起,在當地政府引導下,李成軍(jun) 開始栽樹種草,圍封修複,同時積極轉變傳(chuan) 統畜牧方式。“草畜平衡、劃區輪牧,減少對草原的負擔,改良育種後的牛犢肉質也得到提升,收益翻了倍。”李成軍(jun) 笑著說。多年來,周邊牧民也加入到增綠護綠、科學養(yang) 殖的隊伍中。如今,當地草原複綠,成了有名的旅遊勝地。
走進內(nei) 蒙古大興(xing) 安嶺林區,青山翠林,鳥兒(er) 啁啾。自2015年全麵停止天然林采伐後,砍了30多年樹的林業(ye) 工人周義(yi) 哲從(cong) 伐木人變成了護林員,從(cong) 拿鋸斧砍樹變為(wei) 扛鍬鎬種樹,“現在綠色多了、生態好了,熊、麅子、野豬等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森林旅遊與(yu) 林下經濟也興(xing) 旺起來。”2021年,他所在的內(nei) 蒙古森工集團還成立了碳匯公司,累計實現碳匯交易2600萬(wan) 元。
大興(xing) 安嶺、陰山、賀蘭(lan) 山一線,是祖國北部邊疆的“生態脊梁”,兩(liang) 側(ce) 分布有草原、森林、沙地、沙漠、河流、湖泊等各類生態係統。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li) ,必須以更大的決(jue) 心、付出更為(wei) 艱巨的努力。
內(nei) 蒙古堅持把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ti) 保護和係統治理,強化“三區三線”硬約束,將超過50%的國土麵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近年來,內(nei) 蒙古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實現“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減少”。
這條“生態脊梁”的西段,是甘肅省張掖黑河國家儲(chu) 備林生態林區,一排排雲(yun) 杉、樟子鬆、圓柏站得挺拔。“這裏曾經遍布砂石料廠,溝壑縱橫,一起風,砂石亂(luan) 跑。現在成了綠樹成蔭的公園,多漂亮。”張掖市民王建鑫說。
2017年,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啟動。張掖市依照曆史形成的地形地貌和立地條件,堅持自然修複和綜合治理相結合,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截至目前,黑河國家儲(chu) 備林生態林區建設項目已完成造林6萬(wan) 畝(mu) ,新建蓄水塘壩37座,換填土方973萬(wan) 立方米,栽植各類苗木1890餘(yu) 萬(wan) 株,成為(wei)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
富饒北部邊疆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
“呼隆隆!”在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的哈爾烏(wu) 素露天煤礦,幾輛巨大的自卸車往來於(yu) 礦坑之間。車鬥一抬,上百噸的原煤傾(qing) 瀉而下,發出巨響。定睛一看,這些小山一樣的自卸車駕駛室內(nei) ,空無一人。
“2022年,我們(men) 的無人駕駛編組累計運輸裏程13865.6公裏。”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哈爾烏(wu) 素露天煤礦副礦長郭安斌介紹,截至目前,哈爾烏(wu) 素露天煤礦已完成36台卡車無人駕駛線控以及多台工程輔助設備協同作業(ye) 係統的改造。
身處北部邊疆的內(nei) 蒙古緊跟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延長產(chan) 業(ye) 鏈條,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著力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2021年,內(nei) 蒙古共向外省份輸送5.8億(yi) 噸煤炭;外送電量2467億(yi) 千瓦時,占全國跨省份外送電量的15%以上。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不斷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也在蓬勃發展。內(nei) 蒙古和甘肅北部是我國重要的風能資源區,風能資源的廣闊分布與(yu) 地廣人稀的先天條件,賦予這裏開發清潔能源的獨特優(you) 勢。
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成排的風電機組高高聳立。“得益於(yu) 武威良好的風能條件,我們(men) 建設了額定容量400兆瓦的風電場。”中廣核甘肅民勤第二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風電場負責人楊筱說,自建成投運以來,該風電場已向外輸送“綠電”50億(yi) 千瓦時,相當於(yu) 節約標準煤100餘(yu) 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多萬(wan) 噸。
目前,內(nei) 蒙古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分別達35%和20%,預計2030年新能源發電量將超過火電。內(nei) 蒙古非煤產(chan) 業(ye) 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達到近60%,經濟發展正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由粗放高碳型向綠色低碳型轉變、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約高效型轉變。
開放北部邊疆外貿升級擴容
位於(yu) 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烏(wu) 拉特中旗的甘其毛都口岸,一輛輛張貼電子車牌的貨車川流不息。“智能卡口”係統掃描車牌信息傳(chuan) 送後台驗證信息,無人卡口自動抬杆,每輛車通關(guan) 時長僅(jin) 10秒左右。
“以前,企業(ye) 是在貨物進口以後才去辦理各類手續。現在,企業(ye) 提前審結,‘智能卡口’自動讀取、核碰貨物和車輛信息,實現了車輛識別、數據對碰、道閘抬杆、貨物驗放等連貫自動化作業(ye) ,通關(guan) 時長壓縮七成以上。”烏(wu) 拉特海關(guan) 關(guan) 長尚貴民介紹。
不久前,滿載商品的“天馬號”中歐班列從(cong) 甘肅省武威南站駛出,經霍爾果斯口岸出境發往德國漢堡。“班列共搭載100個(ge) 標準集裝箱,貨值近2000萬(wan) 元。”甘肅省商務廳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這是甘肅發出的首趟單一品名跨境電商國際貨運專(zhuan) 列。自2014年首開國際貨運班列以來,甘肅相繼開行多條國際貨運班列線路,初步形成中歐、中亞(ya) (中吉烏(wu) )、南亞(ya) 、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四向五條立體(ti) 開放的通道網絡。
開放通道暢通,外貿升級擴容。近年來,內(nei) 蒙古大力推動“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變、“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型,從(cong) 貨物落地加工到轉化增值,從(cong) 簡單的原料中轉集散到原料“進口—加工—銷售”一體(ti) 化發展模式逐漸形成。2021年以來,甘肅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實現進出口300億(yi) 元,占外貿總值比重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近16個(ge) 百分點;對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成員國累計實現進出口118.3億(yi) 元,持續保持兩(liang) 位數的高速增長。
北部邊疆既是邊疆,也是民族地區,在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寧上擔負著重要使命。4000餘(yu) 公裏的邊境線,不僅(jin) 分布著20個(ge) 對外開放的口岸,還有默默守邊護邊的各族人民。
在內(nei) 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一段11公裏的邊境線上,76歲的尼瑪和她54歲的兒(er) 子哈達布和一守就是51年。如今,尼瑪老人一家配備了“沙漠110”對講機、巡邊摩托車等更加先進的設備。“跟母親(qin) 相比,我守邊護邊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但不變的是為(wei) 了祖國堅守邊疆。我會(hui) 牢記母親(qin) 守邊的初心,繼續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哈達布和堅定地說。
“我們(men) 將深入貫徹總體(ti) 國家安全觀,堅決(jue) 守住安全發展底線,築牢祖國北部邊疆安全穩定屏障,確保社會(hui) 更安定、人民更安寧。”內(nei) 蒙古自治區公安廳政治部主任王斌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