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桶冰水“澆出”的漸凍症 8年後仍在肆虐

發布時間:2022-06-24 14:40: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24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雖然在2014年的“冰桶挑戰”之後,漸凍症被很多人知曉,但直至今日,其病因、病情進展和治療方式仍有待了解。

  攻克漸凍症,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難?

  “冰桶挑戰”,無法模擬漸凍症的痛苦

  漸凍症(ALS),又叫肌萎縮側(ce) 索硬化,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病。

  2014年的“冰桶挑戰”,雖然為(wei) 這一疾病吸引了關(guan) 注並募集善款,但實際上,澆一桶冰水並不能讓人真正體(ti) 驗到漸凍症患者的痛苦。患有漸凍症的人,始終保持清醒意識和良好的皮膚感覺能力,卻會(hui) 逐步喪(sang) 失運動能力,直至呼吸停止。

  北京醫師協會(hui) 神經內(nei) 科醫師分會(hui) 會(hui) 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張俊告訴我們(men) ,在漸凍症患者體(ti) 內(nei) ,所有管運動的神經會(hui) 出現不明原因的變性壞死。當所有運動細胞壞死後,它所支配的神經和肌肉就會(hui) 萎縮、無力,導致人不能動、不能呼吸、不能咀嚼和吞咽。

  這是一個(ge) 相對少見的疾病。世界範圍內(nei) ,每10萬(wan) 人中有4~5人罹患漸凍症;我國的漸凍症患者預計為(wei) 20萬(wan) ~30萬(wan) 。

  病因不明確,誤診率高

  關(guan) 於(yu) 漸凍症的病因,目前有很多機製和學說,例如遺傳(chuan) 因素、基因突變問題、免疫問題、炎症問題、特異食物或重金屬中毒等。然而,學說和機製越多,說明我們(men) 對這個(ge) 疾病越不了解。現在,隻有很小一部分病人的發病與(yu) 遺傳(chuan) 有明確關(guan) 係。病因不明晰,我們(men) 就無法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和所有的神經係統變性疾病一樣,漸凍症有緩慢起病、病程呈進行性發展、預後不良等特點。其病程發展迅速,隻有幾個(ge) 月到幾年的時間。更糟糕的是,發病初期的診斷非常困難,漸凍症從(cong) 症狀出現到確認,耗時需9~15個(ge) 月。

  在發病早期,上下運動神經元同時受累的特征還沒有顯現,往往隻是肌肉無力和萎縮,沒有特別典型的症狀。這時要確診,醫生隻能進行臨(lin) 床查體(ti) 、輔助各種檢查,排除其他多種疾病的可能性。這非常依賴醫生的臨(lin) 床診斷經驗,早期誤診率在世界範圍內(nei) 都很高。中國ALS協作組專(zhuan) 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nei) 科主任崔麗(li) 英教授就曾表示,在基層醫院,醫生對這種罕見病的認識不足,誤診率高達58.6%。

  漸凍症,不止一種類型

  霍金可能是最著名的漸凍症患者。他在21歲就患上了這種疾病,隨後的55年裏,他一直在和疾病抗爭(zheng) 。然而,為(wei) 什麽(me) 有的患者確診之後,生命隻延續了幾個(ge) 月或幾年?

  漸凍症是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占總量的90%以上。運動神經元病在臨(lin) 床上分很多類型,霍金所患的類型比較少見,被稱為(wei) “青少年型”。國內(nei) 也有青少年時期起病的患者,他們(men) 的生命也延續了至少二三十年。除此之外,還有原發性側(ce) 索硬化、連枷臂綜合征、連枷腿綜合征等類型。肌萎縮側(ce) 索硬化患者,通常在確診之後隻能存活3~5年的時間;而其他幾種類型的患者,生存時間一般更長。

  賽博格,會(hui) 成為(wei) 新的希望嗎

  就在這個(ge) 月15日,確診漸凍症5年的英國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離世。確診後,他走了一條相對激進的道路:讓自己成為(wei) 一個(ge) “賽博格”(Cyborg),也就是機械化人。這雖然也是一條與(yu) 疾病抗爭(zheng) 的道路,但本質上更像一次實驗:以當前的科技水平,我們(men) 還很難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這種方法通過外在輔助裝置彌補疾病帶來的損害,例如用追蹤器輔助視力,但這隻能對外圍功能進行改進,而非對疾病進行針對性治療。而且,雖然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化等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但和經過長期進化、擁有接近完美調控機製的人類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巨大。

  彼得的嚐試,充滿了人類對抗疾病的勇氣與(yu) 毅力。雖然現階段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治愈漸凍症,但我們(men) 不必灰心。科學發展迅速,在弄清漸凍症的發病原因之後,攻克目前的“絕症”絕非不可能。

  在漸凍症的研究過程中,一些問題也為(wei) 更多人所關(guan) 注。例如,漸凍症的病例樣本數太少,不足以支持科研工作。對此,漸凍症患者蔡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願意帶頭捐獻遺體(ti) ,同時向全國病友呼籲,希望可以拿我們(men) 的生命當作最後一顆子彈,為(wei) 人類作貢獻。

  監製:白中華

  記者:鶴佳 楊揚 莊勝春

  編輯:馬露絲(si) 楊冉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