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出新局 改出活力——國企高質量發展述評
從(cong) 優(you) 布局調結構、經濟效益穩步增長,到把科技創新作為(wei) 頭號任務、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積極貢獻……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有企業(ye) 發生的根本性、轉折性、全局性的重大變化。
國有企業(ye) 高質量成色更足、空間更廣的背後,離不開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2020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啟動以來,國資國企全麵推進、多點突破,改出活力效率,預計今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主體(ti) 任務。
進退有據 發展空間廣闊
一邊是陸續將航運資產(chan) 和煤炭資產(chan) 等無償(chang) 劃轉,全麵退出小容量、高能耗煤電機組,一邊是先後成立多家子公司,積極探索和發展健康養(yang) 老、燃料乙醇、大數據、檢驗檢測和生態環境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進退之間,曾經主要投資開發電力、煤炭、港口等傳(chuan) 統基礎產(chan) 業(ye) 為(wei) 主的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如今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利潤占比達到18%。
基金是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5月,國投集團基金管理規模合計2113億(yi) 元,基金投資項目850多個(ge) ,累計投後上市項目229個(ge) (含科創板掛牌105家),基金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高端裝備與(yu) 智能製造、醫藥醫療、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信息技術、清潔能源等領域。
南方電網公司圍繞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加強業(ye) 務布局優(you) 化和結構調整,持續加大電網和“兩(liang) 新一重”建設投入,投資規模連續六年穩定在千億(yi) 元以上。
讓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牢固,讓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更加廣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國企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著力攻克製約企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弱項,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you) 化和結構調整,讓資源配置效率持續提升、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更加有力。
這是一場力度前所未有的“騰挪”——
先後有26組47家央企按市場化原則實施重組整合,中央企業(ye) 數量從(cong) 十年前117家調整至97家;深入開展瘦身健體(ti) ,全麵完成“僵屍企業(ye) ”處置和特困企業(ye) 治理;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投入從(cong) 2017年不足7000億(yi) 元到2021年超過1.3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速超過20%。持續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目前中央企業(ye) 擁有境外機構和項目超過8000個(ge) ,資產(chan) 總額近8萬(wan) 億(yi) 元……
這是一張讓人振奮的“答卷”——
截至2021年底,全國國資係統監管企業(ye) 資產(chan) 總額達到259.3萬(wan) 億(yi) 元,比2012年底增長2.6倍。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ye) 從(cong) 2012年的65家增長到2021年96家,在船舶、鋼鐵、能源、建築、水運、裝備製造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的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
頭號任務 創新動能強勁
百年變局下,科技創新是“關(guan) 鍵變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動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ye) 把科技創新作為(wei) “頭號任務”,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數據顯示,十年來,中央企業(ye) 建成了700多個(ge) 國家級研發平台,7個(ge) 創新聯合體(ti) ,累計投入研發經費6.2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速超過10%。2021年底,擁有研發人員107萬(wan) 人,比2012年底增長53%。
實施年度考核加分、研發費用視同利潤加回、資本金注入、工資總額單列;推行軍(jun) 令狀、揭榜掛帥、賽馬等機製;啟動“科改示範行動”,加快培育一批國有科技型企業(ye) 改革樣板和創新尖兵……國務院國資委的創新政策“工具箱”也不斷上新,企業(ye) 應用場景更加豐(feng) 富。
例如,南方電網公司實施“揭榜掛帥”“賽馬攻關(guan) ”等管理模式,賦予科技項目負責人充分自主權,組建聯合實驗室和國家級創新平台,努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chan) 業(ye) 鏈鏈長。
破解專(zhuan) 家一評定終身,中國海油研究總院在科技人才發展改革中,按照專(zhuan) 家“在聘”“在研”“在崗”三個(ge) 維度開展綜合評價(jia) ,年度考核結果確定專(zhuan) 家專(zhuan) 項獎勵額度,任期考核結果確定專(zhuan) 家“去留”,排名後20%將被淘汰,促使專(zhuan) 家“評”上之後履職盡責、發揮作用。
多方合力之下,企業(ye) 的創新創造潛能得到了有效激活。
從(cong) 集成電路、5G通信,到高速鐵路、大飛機,再到發動機、工業(ye) 母機,國有企業(ye) 聚焦自主可控,大力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有效填補多領域空白。
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北鬥導航、5G應用、國產(chan) 航母等為(wei) 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競相湧現,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深海一號油氣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等一批標誌性重大工程接連落地……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國有企業(ye) 發揮了國家隊作用。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對我國的產(chan) 業(ye) 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國資委秘書(shu) 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表示,國有企業(ye) 一定能夠抓住機遇,加快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you) 勢,為(wei) 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供有力支撐。
入“深水區” 改革破冰破局
從(cong) 一名鑽井平台經理“變身”為(wei) “一體(ti) 化和新能源事業(ye) 部”副總經理,“85後”幹部安海洋“奔頭”更足了。
這樣的機會(hui) 得益於(yu) 勞動、人事、分配三項製度改革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破冰破局。一年前,他所在的中國海油下屬企業(ye)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全麵推行“兩(liang) 製一契”(對經理層實施聘任製、任期製、契約化管理),創新舉(ju) 辦“年輕幹部選聘專(zhuan) 場”,一次性選拔年輕幹部14名。
2021年底,中海油服各直屬經營單位班子中35歲左右年輕幹部占比提升至19.4%。“改革打破了選人用人常規,年輕幹部不斷湧現,讓企業(ye)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充滿活力。”安海洋對未來信心滿滿。
競聘上崗不是終點。如何充分激發員工的活力和創造力?還要從(cong) 激勵和約束機製上下功夫。
保利集團深化工資總額分類管理,堅持以績定薪,全員績效考核覆蓋率已達到100%,收入差距倍數達2.97。同時,指導子企業(ye) 結合實際開展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ye) 崗位分紅、混合所有製企業(ye) 員工持股、項目跟投等各類中長期激勵。截至目前,各類中長期激勵計劃覆蓋81戶子企業(ye) 。
以三項製度改革為(wei) 牛鼻子,國資國企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向“深水區”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更是吹響了改革“衝(chong) 鋒號”,取得了重大突破性進展——
公司製改製全麵完成,企業(ye) 獨立市場主體(ti) 地位從(cong) 根本上得到確立;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製改革,目前中央企業(ye) 和地方國有企業(ye) 中混合所有製企業(ye) 戶數占比分別超過70%和54%;上百家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200個(ge) 科技型企業(ye) 實施了股權和分紅激勵……
大刀闊斧的改革,有力破解了一批體(ti) 製機製障礙,有效解決(jue) 了一批長期想解決(jue) 而沒有解決(jue) 的問題,改出了新活力、改出了高效率、改出了好機製。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表示,下一步,國資國企將繼續向縱深推進改革,調整優(you) 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斷完善市場化機製,充分激發企業(ye) 活力和效率,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世界一流企業(ye) ,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記者王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