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充分發揮科技指標監測作用 助力科技強國建設駛入“快車道”

發布時間:2022-06-27 10:25:00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玄兆輝(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技術預測與(yu) 統計分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在設計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監測指標過程中,應充分體(ti) 現務實性、係統性、可比性、開放性原則,以發揮科技指標的最大效用。

  指標監測一直是評價(jia) 科技規劃成效的重要方式。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了R&D/GDP、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本國人發明專(zhuan) 利年度授權量、科技進步貢獻率、對外技術依存度5項科技指標及其2020年的發展目標。在全麵開啟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之際,分析5項指標完成情況並對其進行客觀評價(jia)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新發展階段需要在這5項指標基礎上實現新突破,在設計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監測指標過程中,應充分體(ti) 現務實性、係統性、可比性、開放性原則,以發揮科技指標的最大效用。

  4項指標超額完成,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

  《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R&D/GDP提高到2.5%以上,力爭(zheng)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zhuan) 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根據近期正式發布的2020年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規劃綱要》提出的5項指標中4項超額完成、1項接近完成,標誌著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了曆史性成就。

  一是我國R&D/GDP與(yu) 設定目標相差0.09個(ge) 百分點。

  R&D/GDP不僅(jin) 是反映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指標,更是反映一個(ge) 經濟體(ti) 經濟發展方式的指標,其原因在於(yu) R&D投入不是科技活動過程中的簡單消耗,而是能夠產(chan) 生新知識的投資行為(wei) ,這種投資會(hui) 帶來長期經濟收益。

  2020年,我國R&D/GDP達到2.41%,比2005年上升了1.1個(ge) 百分點,與(yu) 《規劃綱要》目標相差0.09個(ge) 百分點。雖然該指標沒有按期實現設定目標,但是我們(men) 應該客觀看待我國R&D投入。首先,R&D/GDP達到2.5%是為(wei) 我國R&D投入設立的高標準。2005年,世界上有21個(ge) 國家的R&D/GDP在我國之上,但隻有8個(ge) 國家達到2.5%;2020年,2.5%以上的國家增至11個(ge) ,我國則已躍升至第13位。可以說,我國R&D/GDP水平已經達到“創新型國家標準”。其次,《規劃綱要》頒布15年來,我國R&D投入總量保持世界最快增速。2020年全社會(hui) R&D經費支出額已從(cong) 2005年的世界第6位躍升至第2位。再次,R&D投入的持續增加有力推動了我國科研產(chan) 出的快速增長和企業(ye) 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二是我國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居世界第2位。

  科學論文的創作和發表是知識生產(chan) 過程,一國科學論文的數量和被引用數分別體(ti) 現了其基礎研究能力和影響力。2020年,我國國際科學論文發表量達55.3萬(wan) 篇,十年累計被引用數達到3606萬(wan) 次,兩(liang) 項指標均僅(jin) 次於(yu) 美國,居世界第2位,如期實現《規劃綱要》目標。當然,我國科學論文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首先,2020年我國論文篇均被引用數為(wei) 11.94次,與(yu) 世界平均水平(13.26次)還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各學科被引用次數處於(yu) 世界前1%的論文被稱為(wei) 高被引論文,2020年我國為(wei) 3.72萬(wan) 篇,已位居世界第二,但還需進一步努力縮小與(yu) 美國(7.51萬(wan) 篇)的差距。

  三是我國本國人發明專(zhuan) 利年度授權量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2020年,我國本國人發明專(zhuan) 利年度授權量達到44.1萬(wan) 件,是2005年的21.3倍,遙遙領先其他國家。與(yu) 此同時,以下兩(liang) 個(ge) 方麵需要引起關(guan) 注。首先,既要關(guan) 注本國專(zhuan) 利也要關(guan) 注國際專(zhuan) 利。2019年我國PCT專(zhuan) 利數量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2020年達到6.9萬(wan) 件。其次,既要關(guan) 注專(zhuan) 利數量也要關(guan) 注專(zhuan) 利質量。從(cong) 國際看,一般認為(wei) 在美國、日本、歐盟都提出申請的三方專(zhuan) 利質量較高。2019年我國三方專(zhuan) 利為(wei) 5928件,居世界第三位,踏上追趕日本(18445件)和美國(12801件)之路。從(cong) 國內(nei) 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提出“高價(jia) 值發明專(zhuan) 利”指標。

  四是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2%。

  根據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最終來自勞動、資本和廣義(yi) 技術進步三者的貢獻。其中,廣義(yi) 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被稱為(wei) 科技進步貢獻率。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由2000—2005年間的43.2%提高到2015—2020年間的60.2%,實現《規劃綱要》設定目標,表明廣義(yi) 技術進步已對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步入新發展階段,這一指標的局限性也日益凸顯。原因在於(yu) :第一,新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需要各類生產(chan) 要素協同發力。投資、就業(ye) 和廣義(yi) 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存在替代關(guan) 係,一個(ge) 健康發展的經濟體(ti) 一定不是某一方麵越高越好。第二,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們(men) 不能將視野局限在經濟增長一個(ge) 方麵。從(cong) 指標內(nei) 涵來看,科技進步貢獻率隻體(ti) 現了廣義(yi) 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沒有反映科技創新對社會(hui) 、文化、生態等其他方麵的貢獻,而後者在新發展階段尤為(wei) 重要。

  五是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下降至10.4%。

  對外技術依存度測算方法是以國外技術引進合同技術費做分子,用來體(ti) 現引進海外技術的規模,以國外技術引進合同技術費與(yu) 全國企業(ye) 內(nei) 部R&D經費支出額之和做分母,用來體(ti) 現國內(nei) 技術需求總規模,然後把比值換成百分數。2020年,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已經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10.4%,完成《規劃綱要》設定目標。

  但是,該指標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自“十二五”時期開始便不再使用,原因主要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是指標局限性。首先,分子和分母都屬於(yu) 投入指標,而技術是一種產(chan) 出;其次,該測算方法使用的是年度支出的流量指標,並不能反映存量技術的貢獻;再次,引進技術的顯性支出額沒有涵蓋物化技術的隱性轉移。另一方麵是曆史局限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國完全依靠海外技術或者完全依賴國內(nei) 技術都不現實。況且技術本身也有核心技術和非核心技術之分。因此,對外技術依存度不能簡單地以高低論優(you) 劣。

  5個(ge) 指標自成體(ti) 係,但信息載荷仍較有限

  《規劃綱要》5項指標的提出是我國科技指標研究的裏程碑。20世紀90年代,科技指標便開始出現在科技規劃之中,但科技指標受到高度關(guan) 注並對後期產(chan) 生深遠影響則始於(yu) 《規劃綱要》。其後的國家科技規劃均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規劃綱要》提出的5項指標。

  然而,《規劃綱要》仍缺少一些重要指標,仍屬於(yu) “單一”指標評價(jia) 。雖然5項指標設計自成體(ti) 係,但是不得不說5項指標信息載荷仍然有限。例如,其中缺少產(chan) 業(ye) 和人才發展方麵的指標。從(cong) 方法論看,5項指標仍然屬於(yu) “單一”指標評價(jia) 。2007年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首次發布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以綜合指數的方式對國家綜合創新能力進行評價(jia) ,“單一”指標評價(jia) 進入綜合指數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綱要》5項指標並不是評價(jia) 創新型國家的標準。《規劃綱要》把“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為(wei) 2020年我國科技發展的總體(ti) 目標之一,但並未明確5項指標就是創新型國家的評價(jia) 標準,其後的文件也未將二者等同起來。5項指標隻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監測評價(jia) 指標。

  堅持四個(ge) 原則,科學設計監測評價(jia) 指標

  《規劃綱要》順利收官,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正式開啟,應充分發揮科技指標的重要作用,科學設計監測評價(jia) 指標,總結曆史經驗,應遵照以下四個(ge) 原則。

  一是指標選取的務實性。規劃指標需要科技指標、科技統計、科技管理等領域專(zhuan) 家進行深入研究和反複論證,切忌一味求新求奇。應該尊重科技指標研究規律,做到寧缺毋濫。將沒有統計基礎的全新指標列入規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是體(ti) 係設計的係統性。規劃指標的設置需盡可能全麵,做到重要維度不遺漏。規劃指標之間也應自成體(ti) 係,努力與(yu) 國家創新體(ti) 係建設各方麵工作相呼應。指標構建應努力做到規模指標、強度指標、結構指標統籌考慮和綜合使用。

  三是時空坐標的可比性。規劃指標在時間維度上應體(ti) 現一定的曆史繼承關(guan) 係,從(cong) 而反映科技發展客觀規律。在空間維度上應該盡量做到國際可比和區域可比,既有利於(yu) 站在全球視野審視我國科技創新工作,又充分發揮規劃對科技工作的指導作用。

  四是執行過程的開放性。在充分論證前提下,根據客觀世界的變化對規劃進行及時修正很有必要。一方麵可以及時止損,另一方麵可以及時補充新鮮血液,有效發揮規劃指標的現實引導力。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