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形態結構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發布時間:2022-06-27 10: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讀史劄記】

  作者:王震中(重慶師範大學與(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共建“中國古代文明與(yu) 國家起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

  民族與(yu) 國家,既有區別又有聯係。但究竟是怎樣聯係,又是怎樣區別的,學界尚需探究。國家是政治實體(ti) ,是政治共同體(ti) ;而民族是族群共同體(ti) 。國家與(yu) 民族的聯係,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社會(hui) 曆史發展環境中,有不同的情形。就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而言,我們(men) 發現,國家認同與(yu) 民族凝聚“具有一體(ti) 兩(liang) 麵的關(guan) 係”,這也就是秦漢以來以郡縣製為(wei) 機製的“大一統”國家形態結構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之關(guan) 係。

  費孝通先生把中華民族的形成劃分為(wei) “自在民族”和“自覺民族”兩(liang) 個(ge) 階段,古代屬於(yu) “自在”階段,近代以來進入“自覺”階段,並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特點,“多元”是指中華民族由包括漢族在內(nei) 的56個(ge) 民族組成,“一體(ti) ”是指整個(ge) 中華民族是一體(ti) 的。這是就民族結構關(guan) 係而言的具有辯證思維的理論創新。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筆者覺得對此也有補充的空間。費先生是從(cong) 民族共同體(ti) 本身講的“多元一體(ti) ”。關(guan) 於(yu) “一體(ti) ”,筆者認為(wei) 尚可補充的是:從(cong) 民族與(yu) 國家關(guan) 係上著眼,“多元一體(ti) ”之“一體(ti) ”,除了指整個(ge) 中華民族外,還可以指整個(ge) 國家,即由56個(ge) 民族構成的中華民族在國家層麵上是一體(ti) 的。關(guan) 於(yu) “多元”,在某種結構中談這類問題時,筆者也使用“多元一體(ti) ”,此“多元”之“元”乃“單元”之“元”;但當我們(men) 闡述“一體(ti) ”的形成過程時,也可將其理解為(wei) “源流”之“源”,即“多源一體(ti) ”,這樣的表述既可更接近曆史發展的本真,亦可避免一些歧義(yi) 。

  民族與(yu) 國家的關(guan) 聯,在中華民族出現之前和中華民族形成與(yu) 發展過程中,有過四大階段、四種情形:一是五帝時代的單一製的邦國與(yu) 部族,屬於(yu) 部族國家;二是夏商周三代複合製的王朝國家與(yu) 華夏民族,屬於(yu) 華夏民族形成的國家;三是秦漢至明清作為(wei) “自在民族”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與(yu) 以“中央—郡縣”製為(wei) 結構的“大一統”國家形態為(wei) 主流的中國;四是近代以來作為(wei) “自覺民族”的中華民族與(yu) 作為(wei) 現代國家的中國。

  具體(ti) 說來,夏代之前的顓頊、帝嚳、堯舜時代(五帝時代的中期和後期),國家形態結構是單一製的邦國,當時邦國林立,史稱“萬(wan) 邦”“萬(wan) 國”;與(yu) 邦國相對應的共同體(ti) 是部族(屬於(yu) 血緣民族,或可稱小民族),部族和國家可以合稱為(wei) “部族國家”。到了夏商西周時期,三代王朝國家是“複合製”的形態結構,在複合製王朝國家內(nei) ,華夏民族才得以形成。春秋戰國是過渡或轉型時期。到了秦漢以後,國家形態結構演變為(wei) 以郡縣製為(wei) 機製的“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結構。在這樣的國家形態結構內(nei) ,以漢民族為(wei) 核心的包括眾(zhong) 多少數民族在內(nei) 的“中華民族”的民族共同體(ti) 已開始形成。也就是說,從(cong) 秦漢到明清,中華民族是在“中央—郡縣”製一元化的國家形態結構的機製作用下而形成的。中國曆史上,“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一統王朝內(nei) 的民族具有兩(liang) 個(ge) 不同層次的含義(yi) ,一個(ge) 是作為(wei) 主體(ti) 民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另一個(ge) 層次是包括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內(nei) 的、可稱之為(wei) “自在民族”的中華民族。

  “大一統”既是一種思想觀念,亦是一種國家形態結構。“大一統”思想來源於(yu) “大一統”的國家社會(hui) 。中國曆史上真正的“大一統”國家始於(yu) 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ge) 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史記·秦本紀》說:“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wei) 三十六郡,號為(wei) 始皇帝。”其國家的形態結構與(yu) 夏商西周“複合製”最大的區別就在於(yu) :在全國範圍內(nei) 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ti) 製。這樣,全國境內(nei) 的“多民族”被納入郡縣這樣的行政管轄的範圍之內(nei) ,由行政管理所帶來的政治上的統合可減少、融化族群之間的差異;郡縣控製了地方,郡縣製有利於(yu) 集權和統一。秦始皇為(wei) 了鞏固統一,推行“車同軌”“書(shu) 同文”,統一交通和文字,同時還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這些統一措施與(yu) 郡縣製一起,對此後兩(liang) 千多年的大一統國家的維護發展一直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漢承秦製,漢初實行郡(國)縣二級製。漢武帝時為(wei) 了加強對郡國守相的監督,設立司隸校尉與(yu) 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州部為(wei) 監察區。東(dong) 漢開始把州變為(wei) 行政區,成為(wei) 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秦漢之後,盡管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層級上,各個(ge) 朝代互有差異,但這些並不妨礙我們(men) 把它們(men) 統稱為(wei) “郡縣製”。“郡縣製”這樣的體(ti) 製機製以及由此而呈現出的國家形態結構,是中國古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

  回顧從(cong) 秦漢到近代的曆史可以看到:一個(ge) 包含漢族和其他眾(zhong) 多少數民族在內(nei) 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其最基本的條件就在於(yu) 以郡縣製為(wei) 機製的“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結構。因為(wei) 隻有在這樣的結構內(nei) ,才使得中華民族既是多源的又是統一的,是“多源合流”,其統一性是由國家的統一而規定的。應該說,郡縣製解決(jue) 了二千多年帝製王朝直接管轄地區的行政管理,也在結構上維護了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形態。在這樣的行政區內(nei) ,漢族是主體(ti) 民族,也包含少數民族,也就是說,郡縣之內(nei) 已有不少地方民族雜處,這種由郡縣製行政管理所帶來的政治上的統合以及由作為(wei) 國家文化的漢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則可以逐漸消融郡縣製行政區域內(nei) 少數民族與(yu) 漢族的差異,並進而走向民族融合。在郡縣製行政區域之外的邊疆地區,除了“夷漢相錯而居”之外,經曆了從(cong) “羈縻”政策到“土司”製,再到“改土歸流”或移民實邊或直接管轄,使邊疆地區在逐步實現“封建化”的同時,也走向與(yu) 內(nei) 地“行政一體(ti) 化”。

  我們(men) 不能因為(wei) “中華民族”一詞出現在近代,就認為(wei) 中華民族是從(cong) 近代才開始形成的。實際上,中國自秦漢開始出現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起,作為(wei) “自在”的中華民族就已經形成。到了近代,“中華民族”一詞所表達的概念,從(cong) 清末到民國初年,經曆了“約指華夏—漢族”到“確定為(wei) 中國諸族之總稱”(馮(feng) 天瑜:《“中國”、“中華民族”語義(yi) 的曆史生成》,《河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的演變過程。當國人提出漢、滿、蒙、回、藏等“五族共和”之時,屬於(yu) “自覺民族”的中華民族已經形成,此時的“中華民族”一詞就自覺和不自覺地含有強烈的民族自覺和民族覺醒的意識。特別是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外敵的入侵刺激了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進一步增強。

  從(cong) 民族與(yu) 國家的關(guan) 係上看,中華民族是由從(cong) 秦漢開始的以郡縣製為(wei) 機製的統一的國家結構造就的;以統一的國家為(wei) 框架,是一個(ge) 與(yu) 統一的國家互為(wei) 表裏的全中國的民族共同體(ti) 。因此我們(men) 說,“中華民族”與(yu) 我們(men) 稱之為(wei) “中國”的秦漢以來的國家形態結構具有一體(ti) 兩(liang) 麵的關(guan) 係,是中國曆史發展道路的特色所在,也是由曆史發展軌跡上的國家與(yu) 民族的內(nei) 在關(guan) 係所規定的。

  在中國,從(cong) 古到今,凡是強調“大一統”的國家認同,就是在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講國家認同,當然要維護國家的統一。國家統一的長期穩定和中華民族的凝聚,是由統一的國家結構的穩定性、統一的語言文字——國家通用語言(漢語)、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共同的經濟和交通,以及國內(nei) 各族平等和團結等多方麵的聯係所構成的。而這些正是中華民族的基本要素。總之,在曆史上,中華民族的形成是伴隨著一元化的以郡縣製為(wei) 機製的“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結構而誕生的,以郡縣製為(wei) 機製的“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結構,造就了中華民族;在當今現實中,這樣的國家結構依然是國家統一的穩定性的結構性因素,由此我們(men) 說,國家認同與(yu) 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始終是多麵一體(ti) 的關(guan) 係。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