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 正青春】“從零到一” 創新不輟
【奮鬥者 正青春】
浩瀚星空,無垠探索。
連日來,神舟十四號成功飛天的消息讓全體(ti) 中華兒(er) 女雀躍不已。但有一群年輕人,卻因此壓力倍增,每天睡覺的時間更少了,投入工作的時間更長了。
這是因為(wei) ,神舟十四號任務期間,將把中國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而這群開啟“工作狂”模式的年輕人,正是研製國家太空實驗室的主力軍(jun) ——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yu) 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團隊。
“空間科學與(yu) 應用的核心,就是探索未知、創新先行。我們(men) 的工作,完全是‘從(cong) 0到1’的過程。”集成技術中心主任、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係統副總設計師王珂說,10年前剛接到任務時,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大家甚至不知道太空實驗室應該長成什麽(me) 樣。
由於(yu) 西方技術封鎖,中國一直不能使用國際空間站的太空實驗室。“這也正是團隊燃起鬥誌的原因所在。”集成技術中心科學實驗櫃主管設計師唐善平說,“從(cong) ‘兩(liang) 彈一星’開始,越封鎖越突破,已成為(wei) 中國航天事業(ye) 的傳(chuan) 統。”
“與(yu) 國際空間站的太空實驗室相比,我們(men) 的難度更大。”王珂介紹,部署了31台科學實驗櫃的國際空間站規模是423噸,而部署了25台科學實驗櫃的中國空間站規模僅(jin) 為(wei) 180噸。“一個(ge) 科學實驗櫃,相當於(yu) 把一個(ge) 地麵實驗室搬進太空,其複雜程度不亞(ya) 於(yu) 一顆衛星。”他強調,“這意味著,我們(men) 的科學實驗櫃必須自重更輕、功能更強。”
10年來,團隊一直在科研“無人區”中探索、突破。“每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科學載荷都幾乎全新,都是‘從(cong) 0到1’的創新之路。”唐善平說,“無經驗可借鑒,一個(ge) 看似很小的問題,往往要經過上百次嚐試和實驗,才能有一個(ge) 定型的設計。”
對此,團隊成員郭棟才深有同感。作為(wei) 空間應用係統上下行與(yu) 在軌存儲(chu) 裝置項目負責人,他遇到過多次技術瓶頸。比如,一個(ge) 用於(yu) 儲(chu) 存低溫樣品的在軌實驗裝置,用了保溫材料,就容易破裂,用了抗壓材料,卻不能保溫,終於(yu) 找到合適的新材料,工廠又不會(hui) 加工……“前後折騰了半年,才做出來。”郭棟才說,“而這樣的情形,就是我們(men) 工作的日常。”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經過無數次試驗迭代、攻堅克難,團隊突破30餘(yu) 項關(guan) 鍵技術,將科學實驗櫃的重量減半,實現載荷承載比超過國際水平兩(liang) 倍以上,總體(ti) 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天宮課堂”第二課上,首次向世界展示了“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櫃”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櫃”,受到全球矚目。
十年磨一劍。“這兩(liang) 個(ge) 科學實驗櫃,就是我們(men) 團隊第一批完成的成果。”集成技術中心應用流體(ti) 回路主管設計師凡煉文說,首批實驗櫃如期交付使用的背後,有一個(ge) 集體(ti) 衝(chong) 鋒陷陣的故事。
2020年9月30日淩晨,天和核心艙裏的三個(ge) 科學實驗櫃開始進行最後的狀態設置和測試。團隊要完成對百餘(yu) 台套設備、幾百個(ge) 工序的裝配調試,還要對數百個(ge) 工況進行測試確認。但根據進度安排,留給他們(men) 的時間隻有8.75天。
“奮鬥是青春最亮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凡煉文至今記憶猶新,“團隊迅速組織了青年突擊隊,整個(ge) 國慶假期晝夜奮戰,以小時為(wei) 單位,倒排工作計劃,爭(zheng) 分奪秒,全力衝(chong) 刺。”
“那幾天,大家吃住都在辦公室,困了就找個(ge) 角落眯一會(hui) 兒(er) 。”作為(wei) 團隊最年輕的成員,90後李振祥當時剛剛畢業(ye) 。他為(wei) 同事們(men) 的拚搏精神所折服:“所有人像釘子一樣釘在自己的崗位上,最終以零誤差按時完成了任務。”
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帶著首批三個(ge) 科學實驗櫃成功飛天。團隊成員卻更加忙碌了——2022年下半年,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將攜帶12個(ge) 科學實驗櫃發射入軌,與(yu) 天和核心艙共同組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蒼穹逐夢,心係家國。“地麵測試大廳牆上有20個(ge) 大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guan) 、特別能奉獻’,這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勠力前行的力量源泉。”李振祥說,“在這個(ge) 團隊裏,我深切感受到,一個(ge) 人的青春,隻有融入國家民族的事業(ye) 中,才能煥發出璀璨的光彩。”
(本報記者 羅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