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製造業要素供給與配置
作者:鄧 洲、黃婭娜(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
製造業(ye) 是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運行所需生產(chan) 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主要生產(chan) 部門,又是國民經濟的主體(ti) ,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生產(chan) 要素發生明顯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供應有所收縮、節能減排約束增強、數據要素應用不足等製約了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製造業(ye) 表現出要素投入不足和要素回報率相對較低的特征。如何在新發展階段進一步優(you) 化製造業(ye) 要素供給與(yu) 配置、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要素供給特征發生變化
從(cong) 勞動力看,供給數量增長趨緩、質量提高。勞動力是各行業(ye) 發展的首要生產(chan) 要素。得益於(yu) 人口基數大,我國就業(ye) 人口數量較大,但隨著人口增長趨緩,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顯現。同時,受高等教育普及率上升的影響,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人數快速增長,每年向市場穩定輸送高素質勞動力。在總的就業(ye) 人口中,我國製造業(ye) 就業(ye) 規模和占比近年來呈下降趨勢。製造業(ye) 勞動力投入比重下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在倒逼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同時,凸顯了勞動力條件變化對製造業(ye) 發展的約束。
從(cong) 技術看,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和產(chan) 出快速增長,製造業(ye) 自主創新能力大幅躍升。科學技術是製造業(ye) 實現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要素,製造業(ye) 也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成果最豐(feng) 富的產(chan) 業(ye) 。近些年來,部分高技術含量的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快速發展,但製造業(ye) 仍然是技術創新的主要產(chan) 業(ye) 載體(ti) 。
從(cong) 土地看,大中城市土地供應收縮,工業(ye) 用地占比回落。隨著我國工業(ye) 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人口持續向大中城市集中,住宅、工業(ye) 、商業(ye) 服務等各類用地需求保持增長,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增長受到各種因素製約。其中,工業(ye) 用地價(jia) 格基本保持穩定,製造業(ye) 為(wei) 土地要素支付的成本並沒有出現明顯上升。未來一個(ge) 時期,對工業(ye) 用地的需求不會(hui) 出現大幅增長,工業(ye) 用地的供需能夠在新的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
從(cong) 能源看,製造業(ye) 能源供需穩步增長,能源結構不斷優(you) 化、消費占比下降。我國能源供給以煤為(wei) 主,在碳排放壓力逐步增大的情況下,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應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製造業(ye) 集中了大量高耗能產(chan) 業(ye) ,盡管近年來其能源消費占比有所下降,但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仍然較高,且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依賴程度高,加快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較為(wei) 迫切。
從(cong) 數據看,我國數據要素資源豐(feng) 富,但在製造業(ye) 中的應用還處於(yu) 淺層。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據作為(wei) 新型生產(chan) 要素,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快速融入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hui) 服務管理等各個(ge) 環節。受益於(yu) 人口數量和產(chan) 業(ye) 規模,我國是名副其實的數據資源大國,與(yu) 算力相關(guan) 的技術研發和業(ye) 態創新也在快速發展,龐大的數據要素資源和先進的算力基礎設施推動許多產(chan) 業(ye) 湧現出新業(ye) 態新模式。但也要看到,製造業(ye) 對數據要素的應用尚不充分,對算力的需求主要來自研發、管理、營銷等環節,數據要素參與(yu) 製造業(ye) 生產(chan) 並創造更多價(jia) 值的能力不足,我國數據資源、算力資源和製造業(ye) 的結合還有待提升。
關(guan) 鍵是保障供給和優(you) 化配置
保障製造業(ye) 要素供給、優(you) 化製造業(ye) 要素配置,需有明確的政策思路。在要素供給數量方麵,需保障製造業(ye) 基本要素供給穩定,這是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在合理區間的重要基礎;在要素配置方麵,要加快形成統一要素市場,暢通要素跨行業(ye) 、跨區域流動,將優(you) 化要素配置作為(wei) 推動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在要素質量和結構方麵,需增強製造業(ye) 吸引技術、人才、數據等高端要素的能力,在要素供給總量保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著力改善要素供給結構,為(wei)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創造有利條件;在要素利用效率方麵,需不斷提升傳(chuan) 統要素在製造業(ye) 各部門的經濟價(jia) 值與(yu) 社會(hui) 價(jia) 值轉化效率,同時不斷創新高端要素在製造業(ye) 領域實現價(jia) 值創造的途徑和模式,將保障和優(you) 化製造業(ye) 要素供給與(yu) 配置同實現“雙碳”目標相結合,持續提高製造業(ye) 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一是推動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深度融合,促進要素資源跨行業(ye) 綜合利用。我國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各有優(you) 勢和短板,製造業(ye) 擁有成熟、穩定的生產(chan) 模式和雄厚的資本、技術、人才積累,服務業(ye) 特別是新興(xing) 服務業(ye) 具有高成長預期和廣闊發展前景,對人才、資本的吸引力大於(yu) 製造業(ye) 。推動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融合發展,有助於(yu) 製造業(ye) 提升對生產(chan) 要素的吸引力。對此,要著力破除現存體(ti) 製機製障礙,轉變傳(chuan) 統思維模式,加大對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導;製造業(ye) 企業(ye) 要提升產(chan) 業(ye) 分工協作水平,促進要素資源在不同業(ye) 務部門的優(you) 化整合。同時,要將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作為(wei) 要素流動和要素共享的重要載體(ti) ,重點支持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製造、新能源汽車等先進製造業(ye) 與(yu) 軟件和信息服務業(ye) 、金融業(ye) 、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業(ye) 等現代服務業(ye) 的深度融合,推動高端要素在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之間順暢流動,探索更多跨行業(ye) 共享要素資源的新模式。
二是擴大製造業(ye) 開放,增強中國製造在全球配置資源要素的能力。製造業(ye) 要獲得高端、優(you) 質和稀缺要素,就需更好融入國際循環,用好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具體(ti) 來看,可以發揮我國在數字技術、產(chan) 業(ye) 和應用上的優(you) 勢,積極探索打造國際化、數字化的跨境製造網絡和要素流動機製;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我國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素順暢流動。推動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促進國內(nei) 外要素互動,增強製造業(ye) 發展韌性。
三是強化製造業(ye) 中高端人才儲(chu) 備,優(you) 化製造業(ye) 就業(ye) 結構。當前製約製造業(ye) 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中高端人才供給不足。解決(jue) 這方麵問題,需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背景下就業(ye) 發展的特點與(yu) 趨勢,高度重視由技術進步帶來的結構性失業(ye) 和崗位需求結構調整等變化,不斷優(you) 化就業(ye) 結構;需適應技術進步要求,夯實製造業(ye) 發展的人才基礎,圍繞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和智能製造發展趨勢的新要求,壯大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人才隊伍,培養(yang) 更多綜合能力突出的複合型人才;需形成更多製造業(ye) 就業(ye) 新形態,加強製造業(ye) 勞動者權益保障。
四是提升製造業(ye) 利用數據要素的規模和水平。要堅定製造業(ye) 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夯實製造業(ye) 數據要素利用的設施基礎和製度基礎,加快推動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製造業(ye) 數據應用的場景創新,全麵實施製造業(ye) 數字化改造,推動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材料、零部件、整機、成套裝備到生產(chan) 線的智能化改造,推進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在重點行業(ye) 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物流倉(cang) 儲(chu) 、經營管理、售後服務等關(guan) 鍵環節的深度應用。
五是不斷改善製造業(ye) 能源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推動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與(yu) 實現“雙碳”目標的協調統一,需依靠技術進步和製度創新,也需要不斷完善從(cong) 頂層設計到具體(ti) 措施的政策體(ti) 係。具體(ti) 來看,要科學評估製造業(ye) 碳排放水平,實施跨行業(ye) 綜合減排政策,推動實現全產(chan) 業(ye) 鏈減排;要優(you) 化製造業(ye) 能源供給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加快推進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同時引導需求側(ce) 積極采取清潔能源替代方案、鼓勵製造業(ye) 企業(ye) 主動調整能源消費結構;要依靠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製造業(ye) 能效水平,推進製造業(ye) 碳排放持續降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