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昆曲宗師的書卷氣
周錫山
俞振飛1902年出生於(yu) 蘇州,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他的父親(qin) 是江南曲聖俞粟廬——清代權威昆曲家葉堂的唯一傳(chuan) 人。俞粟廬親(qin) 自教導兒(er) 子學習(xi) 文化和昆曲,將他培養(yang) 成卓越的京昆藝術大師。
正是因為(wei) 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俞振飛登上舞台表演時不僅(jin) 技藝精湛,還透出一股濃鬱的書(shu) 卷氣。昆曲中的小生多為(wei) 書(shu) 生,俞振飛用自己的“書(shu) 卷氣”取代了傳(chuan) 統小生的“脂粉氣”,將小生藝術的品位提高到了一個(ge) 新高度,至今未被逾越。
俞振飛5歲開始學習(xi) 文化。父親(qin) 認為(wei) 白話文太淺,一開始就教他讀“四書(shu) 五經”並練習(xi) 書(shu) 法。家中藏書(shu) 頗豐(feng) ,俞振飛從(cong) 小就喜歡鑽到父親(qin) “四壁圖書(shu) ”的書(shu) 房裏去,“見書(shu) 就讀”。先看經、史、子、集,後看醫書(shu) 和各種雜書(shu) 、閑書(shu) 。俞振飛十幾歲時就學會(hui) 作詩、填詞作散曲和小令。父親(qin) 在他14歲時又先後安排他拜著名畫家陸廉夫、馮(feng) 超然為(wei) 師學畫。俞振飛後來的博學多才,正大大得力於(yu) 早年讀書(shu) 學習(xi) 的廣泛。
他從(cong) 6歲開始學唱昆曲。雖然隻要幾遍、至多十幾遍就能學會(hui) 一支曲子,但父親(qin) 仍然規定他每一支曲子要唱一百遍以上;隻要有一點唱得不對,就要從(cong) 頭來過,再唱一百遍,直到滾瓜爛熟為(wei) 止。中國有句諺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其前提是“立誌須高,入門須正”,基本功必須極其紮實。用這樣的方法,俞振飛到19歲便能隨父學唱《納書(shu) 楹曲譜》中的所有曲子兩(liang) 百多出。
這個(ge) 時期,著名實業(ye) 家穆藕初於(yu) 1921年發起成立了上海昆劇保存社,吸收了上海和蘇州的眾(zhong) 多著名曲家,傳(chuan) 承和弘揚昆曲。同年,上海昆劇保存社借地蘇州創辦昆劇傳(chuan) 習(xi) 所,招收的學員即後來著名的傳(chuan) 字輩。而俞振飛因師從(cong) 江南昆曲最後的專(zhuan) 業(ye) 團體(ti) 全福班的沈月泉、沈錫卿學習(xi) 表演身段,與(yu) 傳(chuan) 字輩出自同門。俞振飛的唱功無人可及,傳(chuan) 習(xi) 所所長孫詠雩再三叮囑其最傑出的學生顧傳(chuan) 玠和朱傳(chuan) 茗要多向俞振飛學唱。傳(chuan) 字輩學生在上海實習(xi) 演出期間,俞振飛多次與(yu) 他們(men) 同台串演,與(yu) 傳(chuan) 字輩師弟們(men) 關(guan) 係親(qin) 密。
1930年冬天,28歲的俞振飛在京劇名旦程硯秋的邀約下,專(zhuan) 程到北京拜了京劇名小生程繼先為(wei) 師。兩(liang) 年後,俞振飛又應邀與(yu) 程硯秋之合作,兩(liang) 人一直合作巡演六年,譽滿京、津、滬、寧等城市。1939年起,俞振飛成為(wei) 京劇四大小生之一。自1921年到1950年的近30年間,俞振飛除了與(yu) 程硯秋、梅蘭(lan) 芳長期合作演出外,還與(yu) 其他二三十位京劇名家合作演出。“與(yu) 高手過招”30年,才造就了他在京昆劇中獨創的儒雅、秀逸的俞派小生風格。
梅蘭(lan) 芳在20世紀20年代初聽到俞振飛唱昆曲後,便激動地拉著他的手不放,說:“我今天聽到了真正的昆曲。”後來梅蘭(lan) 芳又對秘書(shu) 許姬傳(chuan) 說:“過去我在北京聽到的不是正宗的昆曲,我想象中的昆曲一定是像今天聽到的那樣。”梅蘭(lan) 芳主動請俞振飛幫助自己提高水平。1933年,梅蘭(lan) 芳南遷、定居上海後,請俞振飛教曲,在其幫助下研究昆曲,對以前學過演過的五十多出昆曲戲加以整理並重新認識。梅蘭(lan) 芳後來回憶說:“我們(men) 這個(ge) 研究昆曲的小團體(ti) 裏,加上俞五爺,更顯得熱鬧。那一陣我對俞派唱腔的愛好,是達於(yu) 極點了。我的唱腔,也就有了部分的變化。”
限於(yu) 曆史條件,20世紀前中期的戲曲名家極少有機會(hui) 拍電影。1955年,梅蘭(lan) 芳要拍攝昆曲電影《斷橋》,提出請正在香港的俞振飛回來合作。1959年,梅蘭(lan) 芳又與(yu) 俞振飛合作拍攝《遊園驚夢》彩色昆曲電影,梅蘭(lan) 芳扮演杜麗(li) 娘,俞振飛扮演柳夢梅,梅蘭(lan) 芳最優(you) 秀的弟子言慧珠扮演春香,傳(chuan) 字輩名家華傳(chuan) 浩扮演杜母,昆大班以華文漪為(wei) 首的8位旦角學生做花神……如此豪華的陣容舉(ju) 世無二。這兩(liang) 部電影,是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生旦合作的昆曲電影,也是當時戲曲藝術的標誌性成果之一。
俞振飛不僅(jin) 演唱一流,而且善於(yu) 思考、精於(yu) 創作。1955年,俞振飛到杭州參與(yu) 昆劇《十五貫》的創作和修改。著名昆劇演員周傳(chuan) 瑛說:“振飛同誌歸來,立即投入了複興(xing) 昆曲的工作。這時候我們(men) 已經著手改編昆曲傳(chuan) 統戲《十五貫》了。我本來不是演況鍾這一類角色的,但要突破自己原來行當的局限,一定得下苦功。在排練過程中,我得到許多同誌的真誠幫助,振飛同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員。他花了好幾個(ge) 晚上來指導,不少次議論到半夜三點多鍾……”1958年,在周總理的提議下,上海市戲曲學校組織班子著手改編《牆頭馬上》劇本,又請俞振飛、言慧珠、朱傳(chuan) 茗等一起討論修改。此後邊排邊改,反反複複排了十幾遍,本子也修改了十幾次。俞振飛還讓學生參演,在唱腔創作和表演指導方麵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周總理看了《牆頭馬上》後,稱讚俞、言二人為(wei) “最佳搭檔”。
自1955年回上海後,俞振飛開始了其藝術生涯的輝煌階段,在此後的漫長歲月中,他完成了熔昆京藝術為(wei) 一爐、書(shu) 卷氣濃鬱的儒雅秀逸的俞派表演藝術風格,成為(wei) 公認的新中國70年戲劇史上裏程碑式的昆京藝術大師和標誌性的文化大家。他的多部代表作皆成為(wei) 傳(chuan) 世經典,同時又著有《俞振飛藝術論集》《粟廬曲譜》《振飛曲譜》,亦是一位傑出的昆曲理論家和教育家。
而作為(wei) 同樣傑出的戲曲教育家,俞振飛培養(yang) 的小生演員有百餘(yu) 人,皆活躍在全國各地京昆舞台上,最著名的有蔡正仁、嶽美緹、薛正康、黃正勤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