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建設科學文化基礎設施
作者:李響(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齊欣(中國科學技術館研究員)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充分肯定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積極推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一體(ti) 建設中取得的佳績。《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新《綱要》)專(zhuan) 門提到“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hui) 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這些理念表明,科學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組成部分和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維度,我們(men) 對科學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要求基礎設施建設要緊跟時代步伐。
以科技館、博物館和圖書(shu) 館等為(wei) 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既是向社會(hui) 呈現科學的一扇窗,也是承載著科學物質文化的重陣。因此,為(wei) 了適應人們(men) 越發多元化、多層次的科學文化需求,科學文化基礎設施不僅(jin) 要在內(nei) 容上凸顯特色和價(jia) 值,因地製宜地傳(chuan) 播豐(feng) 富的科學文化內(nei) 容;還要在發展路徑上不斷探索數字化、區域化等新模式,使文化載具永葆生機。盡管近年來我國的科技館等基礎設施數量顯著增長,服務觀眾(zhong) 數量持續增多,但對於(yu) 承載和傳(chuan) 播科學文化來說仍有以下幾方麵需持續發力。
從(cong) 機製上看,現有政策之間條塊分割現象明顯,科技、文化場館間缺乏有效聯動。各類基礎設施孤立發展的表象背後,是管理部門分工所導致的對各類基礎設施難以做到綜合、全麵的布局。例如,新《綱要》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都高度強調科普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則對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發展做出明確要求。雖然這些文件內(nei) 容各有側(ce) 重、看似覆蓋麵極廣,但對於(yu) 各類基礎設施仍需更加綜合、全麵的考量,要充分體(ti) 現這些場館多功能、多層次、多樣化等特點。
從(cong) 曆史上看,我國科技館的建設發展源自北美“科學中心”模式,近20年間集中快速發展,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眾(zhong) 館一麵”現象。科技館更加強調展品的互動性而非實物的收藏和呈現,展品需經過大量設計、研製才能被創造出來,由於(yu) 創新研發難度大、技術性強,使得展品的種類、數量、規模都受到限製,部分科技館之間展品相似度較高,難以實現博物館展覽基於(yu) 各館藏品不同而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由此使得所傳(chuan) 播科學文化內(nei) 容的豐(feng) 富性和多樣性都受到局限。
從(cong) 理論上看,科學文化基礎設施在飛速發展的同時,還缺乏紮實的理論研究作為(wei) 支撐。盡管國內(nei) 圍繞科技館、科學文化等主題的研究成果已初具規模,但在宏觀的理論闡述與(yu) 接地氣的實踐經驗總結之間,紮實的中觀研究仍不多見。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史挖掘、原創性展品及活動研發,以及博物館學前沿理論等方麵的研究仍顯薄弱。我國科學文化理論研究亟須盡快追趕國際理論的發展腳步,與(yu) 基礎設施實體(ti) 建設齊頭並進。
基於(yu) 這些問題,需要在以下幾方麵繼續發力。
首先,應不斷加強科技館、博物館、圖書(shu) 館等之間的跨界融合。2021年底,由中國科學技術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物理學會(hui) 等16家機構共同發起的中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ti) 成立。國字號聯合體(ti) 的成立既是汲取國外基礎設施經驗成果之集成,也為(wei) 國內(nei) 各級各類場館、機構樹立了一麵旗幟。在這種跨界、融合發展理念引領下,科普基礎設施和文化基礎設施都需要摒棄科學與(yu) 文化各自為(wei) 政的傳(chuan) 統工作理念,增強自組織的意識,用傳(chuan) 播科學文化、弘揚科學精神的高要求取代原本的專(zhuan) 業(ye) 性低要求。
其次,應提升科學文化內(nei) 容的多樣性。在國內(nei) ,各地應深挖當地科技發展曆程,總結科技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從(cong) 而保證傳(chuan) 播內(nei) 容接地氣,易於(yu) 被公眾(zhong) 所共情和接受。要用科學文化傳(chuan) 播的理念來取代對知識普及的單一追求,可先通過回溯各地曆史進程中的科學元素來探尋科學文化的生根之處,再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學故事來真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從(cong) 而擴展科學文化內(nei) 容的多樣性。國際上,應積極開展各種形式、層次的交流合作,用開放的態度擁抱生態博物館、NFT博物館等最新理念,將國外具有新意的展教形式、理念與(yu) 獨具特色的本土科學文化內(nei) 容進行有機融合,從(cong) 而最大程度提升科學文化內(nei) 容的豐(feng) 富性。
最後,應通過提升學術研究與(yu) 原創性展品開發,著重加強基礎設施自身建設。在理論層麵,我們(men) 應擴展科學文化基礎設施的學術研究職能,廣泛學習(xi) 國內(nei) 外博物館學、教育學、科學傳(chuan) 播、科學技術史、藝術設計等各個(ge) 相關(guan) 領域的最新成果,持續提升對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本質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內(nei) 特有的經驗來加強中觀層麵的學術研究,不斷積累國際水平與(yu) 中國特色並重的研究成果,這樣才能向國際輸出科學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中國智慧。在實踐層麵,針對展品開發、展覽設計、活動組織等各環節開展原創性研發,促進基礎設施的內(nei) 容建設跟上數量增長的步伐,使飛速建設的各類場館真正發揮科學文化基礎設施應有的重要功能。
在過去的幾十年內(nei) ,中國的科學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放眼當下,無論是科技自立自強對科學文化建設的要求,還是人民群眾(zhong) 日益豐(feng) 富的科學文化需求,都需要不斷解放思想,以開放的眼界和嚴(yan) 謹的態度建設不拘一格的科學文化基礎設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