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過方艙的不要、陽過的不要”,值得警惕
作者:朱昌俊
“進過方艙的不要、陽過的不要……”這是最近一段時間,曾感染過新冠的陳峰(化名)和他的同伴在求職時遇到的問題。今年春天,陳峰在方艙醫院工作時期被確診為(wei) 陽性,如今早已治愈出院。本該迎接新生活的他卻發現,無論在微信兼職群裏,還是去招聘會(hui) 現場,找工作時不少企業(ye) 都會(hui) 要求查驗近兩(liang) 個(ge) 月的核酸檢測記錄,並拒絕招錄曾經的感染者。
新冠疫情出現的這兩(liang) 年多來,針對感染者的歧視和汙名化現象,其實一直在以或明或隱匿的方式進行。像此前,就有網友將新冠肺炎患者調侃為(wei) “小陽人”;還有曾感染過的培訓學校教師自曝被開除;甚至,修方艙的工人都遭遇歧視。而隨著近期各地複工複產(chan) 開啟,必須警惕一些用人單位將曾經的感染者拒之門外。這次媒體(ti) 報道的明確“進過方艙的不要、陽過的不要”的企業(ye) 招聘,就是一種無比現實的提醒。
根據傳(chuan) 染病防治法的規定,任何單位和個(ge) 人不得歧視傳(chuan) 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chuan) 染病病人。此外,專(zhuan) 家也反複強調,“新冠患者治愈出院、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醫學觀察後,體(ti) 內(nei) 已產(chan) 生相應抗體(ti) ,目前還沒觀察到造成傳(chuan) 播的案例。”“國內(nei) 外的研究一致證明核酸複陽者沒有傳(chuan) 染性。”因此,企業(ye) 對於(yu) “進過方艙的、陽過的”的應聘者一律另眼相待,毫無疑問是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說,用人單位消除對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歧視,保障他們(men) 在就業(ye) 市場上被公平對待,對於(yu) 社會(hui) 走出對新冠疫情的非理性恐慌,有著極其重要的示範意義(yi) 。
但就現實來看,要讓企業(ye) 真正以“平常心”來對待曾經的感染者,確實還有諸多的外部工作需要做。比如,企業(ye) 招聘了“陽過的”職員,如果出現複陽情況,其可能產(chan) 生的成本,是不是有相應的共擔機製?如果還是“一刀切”停工停產(chan) ,甚至追究企業(ye) 的責任,這顯然無法讓企業(ye) 有底氣接納曾經的感染者。更進一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趨於(yu) 平穩,各地和防疫部門必須在“精準防控”上作出更積極的示範,讓包括企業(ye) 在內(nei) 的整個(ge) 社會(hui) 都能夠對防疫的科學性,以及病毒的危害性,保有更大的信任、信心以及更從(cong) 容的心態。
換言之,企業(ye) 如何對待曾經的感染者,不能脫離社會(hui) 語境來孤立看待,它其實是整個(ge) 社會(hui) 之於(yu) 新冠病毒和患者的真實態度的一部分。明晰這一點,麵對一些用人單位“進過方艙的不要、陽過的不要”的粗暴做法,或就不能止於(yu) 看到企業(ye) 的“不近情理”,更要從(cong) 整個(ge) 防疫、科普層麵來思考如何有效緩解社會(hui) 對於(yu) 新冠病毒和感染者的非理性恐懼與(yu) 歧視。這也是我們(men) 盡量降低新冠疫情帶來的二次傷(shang) 害和社會(hui) “後遺症”,所必須要邁出的關(guan) 鍵一步。很明顯,在這個(ge) 方麵,越早行動,效果越好。
當然,主張從(cong) “大環境”看待企業(ye) 排斥曾經的感染者,與(yu) 呼籲個(ge) 人、企業(ye) 破除對新冠的非理性恐懼,逐步建立“平常心”,其實並不矛盾。尤其是眼下,隨著疫情防控整體(ti) 形勢的穩定,相關(guan) 防疫措施不斷優(you) 化,各地加速複工複產(chan) ,這種“平常心”的建立,更顯重要。從(cong) 政府(防疫部門)到企業(ye) 、個(ge) 體(ti) ,推進社會(hui) 向正常化轉變,任何努力都值得肯定。(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