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台非遺皮影戲裏的“雙向奔赴”

發布時間:2022-07-08 11:10: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蘭(lan) 州電(記者任延昕 梁軍(jun) 張睿)伴著皮影藝人悠揚激越的唱腔,30多名大學生圍坐一圈,奏響嗩呐、四弦、梆子等樂(le) 器。幕布後,負責挑簽的女孩們(men) 隨著樂(le) 聲交換走位,皮影在幾個(ge) 木杆的操縱下輕盈跳躍。

  這是甘肅省隴東(dong) 學院皮影非遺培訓班的授課日常。除了幕前演唱的71歲皮影藝人劉愛幫,這台環縣道情皮影戲的表演者均為(wei) 在校大學生。

  環縣道情皮影起源於(yu) 漢代的道情說唱,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劉愛幫的老家在環縣虎洞鎮劉解掌村,14歲他拜師學藝,成為(wei) 一名皮影藝人。

  他年幼時,每逢環縣各村落舉(ju) 辦廟會(hui) ,村民們(men) 都會(hui) 請皮影戲班來唱戲。每次開戲之後,大人小孩圍坐台下,很多人從(cong) 頭看到尾。

  在沒有電視和手機的年代,皮影戲曾是當地很受歡迎的民間文娛活動。但隨著廟會(hui) 演出市場萎縮,唱戲早已不能養(yang) 家糊口。皮影藝人們(men) 紛紛轉行,年輕人對拜師學藝更是毫無興(xing) 趣。

  “現在大家的文化生活豐(feng) 富了,聽戲看戲的人少了。在農(nong) 村,我已經招不到徒弟了。”劉愛幫說。

  2020年,隴東(dong) 學院將道情皮影戲引入課堂,從(cong) 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教材編寫(xie) 、劇目創新等方麵著手,推動道情皮影藝術在校內(nei) 的教學。

  劉愛幫也從(cong) 民間藝人變成大學外聘教師。如今,他每周要上兩(liang) 節道情皮影教學課,他的徒弟也從(cong) “招不到”變成“多到記不全名字”。

  20歲的張亮是音樂(le) 學院的大三學生。上大學前,她隻在電視裏看過皮影戲。大一那年,她成了皮影非遺培訓班的第一批學生之一。

  主修古箏的她通過每周兩(liang) 節皮影課,接觸到更多民間傳(chuan) 統樂(le) 器,學習(xi) 了皮影戲的唱腔,還成了幕後挑簽的主力。去年,她和同學們(men) 一起參演的創新皮影戲《隴原第一槍》公演成功,並獲得了第十屆敦煌文藝獎。

  張亮想著大學畢業(ye) 後,當一名音樂(le) 老師。“我要把皮影戲教給我的學生,讓更年輕的一代不再錯過這些精彩。”

  除了針對音樂(le) 專(zhuan) 業(ye) 學生開設的道情唱腔、皮影戲表演等課程,隴東(dong) 學院還有涉及美術等領域的皮影雕刻選修課,麵向校內(nei) 更多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開放。

  21歲的美術學院大三學生邱琪選修了“皮影雕刻與(yu) 敷色”課程。8歲時,她第一次在家鄉(xiang) 隴南市康縣看到皮影戲班演出,覺得那些“牛皮娃娃”靈動可愛,沒想到如今自己可以手握刻刀設計皮影造型。

  “我喜歡皮影的色彩和構圖,學習(xi) 皮影雕刻大師們(men) 的作品也能為(wei) 我日後的創作帶來靈感和啟發。”她說。

  隴東(dong) 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席麗(li) 博介紹,該課程已開設一年多,選課人數超過100人。

  近年來,中國各地高校在編寫(xie) 教材、暢通就業(ye) 路徑、升級培養(yang) 目標等方麵不斷嚐試,為(wei) 培養(yang) 非遺保護人才貢獻力量。去年,中國首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落戶天津大學,非遺保護人才培養(yang) 進入了高層次、專(zhuan) 業(ye) 化的新階段。

  “唯有‘雙向奔赴’的愛最美好,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也是如此。”劉愛幫說。

  “我們(men) 鼓勵年輕學子把對非遺文化的好奇轉化為(wei) 長期興(xing) 趣,未來才會(hui) 有更多人願意成為(wei) 傳(chuan) 統藝術的學習(xi) 者、從(cong) 業(ye) 者。唯有這樣,流傳(chuan) 多年的文化與(yu) 藝術才能在當代煥發生機並傳(chuan) 承下去。”隴東(dong) 學院音樂(le) 學院院長趙誌學說。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